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现代教育在职教中的SWOT解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主要优势分析(1)能够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以职业素质为主,根据岗位群的要求,提高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合职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则恰好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教学资源,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中,根据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资源予以分析利用,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式思维网络,培养学生感知力和创造力,突破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吸收知识而非被动接受。(2)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走访调研,熟悉工作任务、具有更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普遍受到欢迎。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高职在校生能够长时间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是很难的,这样就使毕业生到了企业要面临较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同时降低毕业生的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不足,特别是企业的工作任务逐渐电子化,很多项目都在信息平台上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模拟工作平台,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真实职业氛围的同时能够较直观的获得知识来源。(3)能够培养综合性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研究报告,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为4L,即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仅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教育模式的要求,能够灵活应对高科技发展,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技能,以满足企业对于“订单式培养方式”的需求,服务区域经济。(4)能够提供师生间的新型交互学习方法。混合式学习法(Blendedlearning)是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它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主要劣势分析(1)对资金及教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构造虚拟的工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要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本设施的建设,比如配备多媒体教室,建立实训室,设计实训沙盘,录制教学片,开设教学网站等。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电子化设备,使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优势,但这对高校教师来说提高了教学要求。(2)容易拉大师生距离。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对于某些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生动、更亲切的知识获取渠道,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在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应该将新旧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降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也易于产生惰性。(3)现代教学技术尚需进一步深入。教学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果没有深厚的学科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系统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全追求简单华丽的电子化课件等,很容易使教学过程华而不实。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94年的所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并非简单的技术利用,而是通过综合体系的构建将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信息化项下的每次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完成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单一形式。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来做支撑,就只能简单实现板书的电子化,起不到实质的辅助教学作用。
3.发展机遇分析(1)各国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充分研究。各国对教育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给各国的经验交流提供了机会,AECT2011年年会更是提出了“设计、学习、交流”(munity)的主题。我国学者对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体制也有诸多描述,如刘梅提到的新加坡的教学目标“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张玲提到“美国的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视技术与工程教育”;刘向永、董玉琦提出“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二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2)教育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重视。我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6第16号文件就特别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提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支撑。自从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就使教育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仿真、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介的应用,引发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式教学,而电脑的普及更是给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强力支撑。(4)“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双证书”的职业要求。我国高教司在16号文中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提出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80%以上”。对学生职业要求的提高,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这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特定的教学载体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统一,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统一。
4.发展威胁分析(1)电子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日益增加,网上答疑、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教学的交互性,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但网络教育面临的威胁也随之出现,如网络病毒的传播、流氓软件泛滥、P2P滥用、网络资源盗版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并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瓶颈。(2)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现代教育技术需要较完备的硬件和软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增加投资力度,但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资金投入尚显不足。以本学院为例,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以及模拟实训室、完善校园网、丰富网络资源、录制教学片、购入实训软件等,虽然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和国家示范院校在资金投入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高效运用的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即可促成,它需要各高职学院提高对课程整合的进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方掌控、综合考量,将信息化教育的推行作为一项完成的系统工程。
1.深化理解、促进课程整合要充分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就要从整体去把握,不仅要加大设备的投入,还要从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融专业基础理论讲解于实训过程,并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演练,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启发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教师应用和研究能力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实践者和掌控者,要提高利用率就必须要求教师应熟悉硬件软件的应用,硬件包括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不能只依赖维修者对设备进行维护,更需要使用者的配合,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增加的投入成本;同时应对教师进行PPT课件、视听教材、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作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不能将信息技术单纯作为美化工具,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教学方法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能够随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研究、思考、总结。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高职教育中,需要教师对整体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定位,课堂教学过程从讲解说明式的过程转变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如何掌握好课堂节奏,如何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素能,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把握息息相关。
3.改革评价体系传统教学的考试评价体系大都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考试形式普遍单一化、标准化,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对学生的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进行客观的考查。高职教育要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考核体系,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促进经验交流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索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学院应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会,或以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将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各取所长。这种交流应扩大至校际、省际甚至是全国院校之间的,以交流促发展。
作者:程炜杰贾欣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