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继续教育在中国教育梦中的作用范文

继续教育在中国教育梦中的作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继续教育在中国教育梦中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继续教育在中国教育梦中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在实现中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2013年3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

(一)继续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基本政策导向就继续教育而言,有教无类的教育梦就是要通过教育公平实现“技术技能强国”的梦。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主题为“中国的教育公平”的网络访谈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十八大’报告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和工作重点”,其中,继续教育将发展为一个打造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平台,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今天的中国人享有前所未有的更多学习机会,每年接受学历教育的超过2亿人,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也接近1亿人次。有教无类的基本政策导向,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充分保障老百姓公平的分享教育资源;第二,尤其应着力扶持低收入困难群众,支持特殊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实现受教育权利;第三,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中西部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倾斜,不断缩小教育差距;最后,利用继续教育更加积极地调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制度、教育规则的公平。

(二)“人尽其才”的继续教育观点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对于继续教育而言,因材施教就是要现实回应每个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做“尽展其才”的梦。当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已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和争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世界发展的竞争中胜出,首先就要在人才的竞争中胜出。继续教育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尽其才”的继续教育观点符合“中国教育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当前社会职业约有150000种之多,而以社会职业为分工基础的继续教育,有利于扬人所长,避人之短,通过不断挖掘人的个性和潜能推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具体实现。此外,与追求升学率的学历教育不同,继续教育以兴趣和能力为支点,通过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潜能,尊重选择同一专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通过个体差异的调动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满足个体各种水平、各种目的的发展需要。可以说,“人尽其才”的继续教育理念,有利于弘扬正确的人才观、倡导科学的人才使用方式;在成就“中国教育梦”的伟大征途上,能够涌现出人才大军万马奔腾驰骋纵横、奋勇争先齐作贡献的生动局面。

(三)“全面育人”的继续教育方针推动着终身学习的养成继续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梦,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直接推动终身学习风气的养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造成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理论知识传授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而继续教育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只有习成“全面育人”的方针,将社会需求对学生的要求放在教学第一位,始终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并将这种要求内化为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人才强国的形成。袁贵仁曾指出,继续教育,特别是其中的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继续教育与社会实践、市场需求紧密相连,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透过继续教育的手段,利用现代化继续教育教学形式,为各类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创设良好条件,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也方能为“中国教育梦”的实现奠定人才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的关键时期,应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巩固和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并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要加强制度建设,扩大资源共享,强化组织领导,努力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环境和条件,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四)继续教育满足了当下“人人成才”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人人成才”的梦,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努力回应所有人,尤其是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前,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以及高校毕业生的择业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继续教育可以减轻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负担,免费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增添砝码。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群提供合适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让教育公平惠及更多的普通群众,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高素质产业工人,让传统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而演变为现代新型农民。如上所述,继续教育所传授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性,更能够发掘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共性,也能够发现不同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相异性以及不同职业的特性,由此在尊重受教育者性格特质、适应能力和心理素养等基础上,将“人人成才”的渴望和现实需求转化为内在动力,在学生中推行一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价值理念,为各类职业、各个岗位造就最为适合的人才。可以说,继续教育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推动并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氛围,能够在知识与生产力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这不仅能满足当下“人人成才”的现实需求,更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直接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继续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优化结构作为战略支撑,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出路,把促进公平作为迫切要求,把加强党建作为重要保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教育梦想,必须发挥广大师生的聪明才智,必须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解放思想,实现教师内涵式成长,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中国教育梦”就是“育才梦”,要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培养一大批内涵式教师是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教育梦”的重要保证。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切实肩负起育人使命,坚持师德为先,坚持教学为要,坚持科研为基,以高尚的品德和鲜活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在实现“中国教育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于继续教育要求下的内涵式教师,应不断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塑造自身创新能力。自我学习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内涵式发展的基础。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成为教师的人生需要,成为一种厚积而薄发的潜力开发行为。教师科研能力是教师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动机的激发、科研基本方法的传授、科研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是教师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创造性把握教材和教学的能力,同时,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自己的追求与学校、学生的内涵式发展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全新的综合性教师内涵式成长模式,为有教无类基本政策的实现提供坚强的师资支撑。

(二)开拓创新,实行因材施教,做到人尽其才如果将继续教育比作一个“大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工厂”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一座工厂只生产单一品种的产品,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由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引领“中国教育梦”实现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式各样的人才,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做到人尽其才,由此转化为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而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各类学生的成才。具体而言,关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应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角度来定位和考虑,看其是否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多少这样的人才。因此,对于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理应牢牢把握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质量观,而不能简单类比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特别是比卷面成绩如何如何,如此便失去了继续教育的特色。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实现,只能依靠一大批拥有实干精神的内涵式教师,为此,关注继续教育下的内涵式教师成长就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中国教育梦”实现的重要前提。此外,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因此,高校应努力追求“教、研、训”的共振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教学活动、共同体研讨、主题式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看成一个整体,协调发展,以形成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师成长模式”相对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凝聚力量,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实现全面育人全面育人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育人必需透过终身学习的观念方能实现。从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和运行机制的状况和来说,继续教育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学历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应用教育教学活动,继续教育的全面育人,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是学校的最终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继续教育的全面育人,包括德育、智育、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内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尤其注重对学生应用型素质的构建与延拓,关注学生走出校门后需要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一技之长的培养。教育根植于社会发展需求,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继续教育只有以此为己任,才能长久不衰,才能将培养人才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统一起来,才能在学生中建构一种忠于岗位、忠于责任的意识。还需要看到的是,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当下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日益稀缺的年代,校园内学习的“一技之长”,走出校门就可能变为“过时之术”,因此,倡导终身学历的观念,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风气,才是学生“永不失业”的根本保证。显然,终身学习也是继续教育的一大优势,继续教育的开放、自由、灵活的特点正好符合了终身学习的举措。特别是网络的流行,继续教育能够以各种教育终端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先进一流的教育资源,形成一种宽进严出、信息共享的形成育人手段,为全面育人模式的形成提供一种普惠型、公益性的途径。

(四)发挥才智,培养有内涵的人才,促进“人人成才”“中国教育梦”就是“成才梦”,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狭义而言,继续教育就是一种大学教育后的高层次非学历教育,其实,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的人口大国中,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毕竟是少数,在剩余的大多数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继续教育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用武之地,否则就与“中国教育梦”强调“人人成才”的初衷是相违背。尤其是针对农村从业人口、城镇下岗职工、外出农民工以及大量的非专业技术从业人员,无论他们在职前或职后接受还是未接受专门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都应该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梦”、“成才梦”添砖加瓦。由此而言,继续教育不应人为地设置一个“圈圈”,或局限于某一个小的范围,应为全社会所有乐意成才的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惠及将来的教育机会,满足他们的成才愿望。其实,“中国梦”和“中国教育梦”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善,更应该为全社会大多数成员尤其是底层民众提供一个可以生存、可以成才的梦想之所。因此,只有凝聚智慧,充分发挥各方才智,将继续教育建构为实现广大民众“中国教育梦”乃至“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途径,才能保证“人人成才”,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社会主义人才。

总之,如果将“中国教育梦”的最终目的看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话,那么,“有教无类”主要回答了教育公平问题,“因材施教”关注了教育质量问题,“终身学习”则解决了成才方式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终身学习的最大动力首先必然是公民个人的谋生发展,其次才是闲暇爱好需要。今后的重点应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动各类相互衔接、沟通和协调发展,完善有利于人人成才的阶梯通道和制度保障。而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更要与全社会戮力同心,为实现中国教育梦乃至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屈川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