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借鉴西方教育观点谈如何评价科学课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国教师,听课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才能客观公正地对上课教师进行评价呢?不论哪个学科的课堂,听课者要注意教师组织课堂的行为表现,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通识的理解。如本案例中,教师登上讲台后是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的:不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独自望窗外。这个办法确实有效,可并没有人追问一句:“学生为什么会静下来?”其实,这个问题问问学生就知道答案。学生会告诉你:“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老师生气了。”学生安静下来是因为怕老师生气,或者不忍让老师生气。那么这样做科学吗?显然不科学,课还未上,就营造了一种“控制的”和“威胁的”气氛,这实际是一种“冷暴力”,在这种居高临下氛围下进行的教和学就不可能是对等的,在不对等的教学过程中是难以出现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的,“看脸色”的教育是无法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的。
而在美国课堂上,“乱讲话”、“乱发言”的学生实在不少。有时,为了讨论一个问题,大家常常会达到争吵的状态,课堂与其说是课堂,倒不如说是“言论的自由市场”。但美国老师似乎不在意大家争论吵闹,有时甚至还会加入到争论中去,和大家一起吵。如果一个问题一节课还“吵闹”不完,下一节课肯定会继续“吵闹”不休。这就是西方民主、安全氛围下的教育意识产生的效果。
新课堂提倡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这些口号不是写在书上、贴在墙上的,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的行为细节里的。其次,听课者要对执教者的教学理念进行厘清。在美国基础教育理念中有一条:判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是否在质疑在困惑、是否在思考在探究。而中国从课改以来对科学课堂也提出了探究课堂之说。可是中国的课堂太强调“精彩”了。在教师的控制下,“精彩”得可以让学生的回答都是标准答案,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水到渠成的。在中国的“名师”中流传着一句话:“没有不会答的学生,只有不对的提问方式。”用教师精心的预设,为学生铺下一个又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如案例中的特级老师:表面上踊跃而有水平的发言充满了整个课堂,这足以让学生们自豪:我们都学会了;也足以让我们的专家欣慰:教得真精彩!然而如果反过来,这样问学生:“你们会学了吗?”或者问老师:“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能让学生得到什么?”我们可能就失去了自信。
不论中外,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课堂,不是看老师表演的课堂,也不是配合老师表演的课堂。它不需要多少外在的精彩,只需要学生内心的进步,探究如果是一匹马,应当是学生在驾驭着它,教师在后面跟。如果学生骑错了路,或者摔了下来,此时你赶上去,接住他,扶他上马继续骑好了。而不是教师牵着马,学生坐在上面,假模假式地按既定路线走一圈,然后宣布到达目的地。在美国科学教育中鼓励学生去猜测、去论证,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就算达到目的。他们深知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所作为的人物更多的不是以知识见长而是以分析、演绎、推理、批判、创新能力见长。不要为了“精彩”而牺牲了学生们深度尝试的机会,因为深度尝试,是学生们建构自己能力的唯一途径。顺便提一下:当年的外国同行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次表演———学生在看老师表演。这就是他们不理解的原因。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所以,我们听课应当要把目光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在这堂课中的疑惑是什么?他们怎样去探究,探究过程中发展了什么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怎样建构他们的能力?其实,一堂好课,应当让本案例中的角色相互颠倒,让学生动起来,而教师则放下架子,为他们喝彩,偶尔质疑,间或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建议。
作者:赖建斌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