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范文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体育科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三期

1灵活性要求加大

《标准》与《大纲》相比,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为:1)强调目标导向。要求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达到学习预期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教学内容;2)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各校要紧密结合实际,实施开发人力资源、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3)强调学校对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表1示)。

2模式分析

2.1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模式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淳博士的指导下,经过数年探索研究,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道。主要做法是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体育课程三大板块,并通过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实现了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对国家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学生有权选择课程的理念。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实现了从“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有效转变;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环境课程融为一体,发展了学生个性,形成了学校特色。

2.2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模式山西省晋中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对传统体育项目———毽球的开发与研究,目前毽球已纳入该校体育专业必修、体育专业方向选修和公共体育选修课程教学计划,并成为该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传统优势项目。曾多次在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形成了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借助学校资源优势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借体育传统优势,扬体育校本特色。学校的毽球运动之所以如此兴盛,得益于该校多年来积淀的毽球活动传统,并由此形成了巨大而无形的毽球文化氛围;坚持“普及与提高”共同发展。普及毽球文化、参与毽球运动是该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毽球运动科研团队和训练基地,实现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良性循环。

2.3以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充分发挥了上海区位优势,借助学校地理环境特点,将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有机的融入到常规的体育课教学之中。具体做法为将定向运动安排为常规体育课堂教学的28学时,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演练等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衔接,促进和强化了学生定向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不仅如此,学校还组建了课余定向运动代表队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丰富和发展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范围。该模式的特点是:促进了学校教育哲学观形成。由于定向运动自身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特点,较好的体现了该校倡导“高尚国格、健全人格、强健体格”的“三格”教育观;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定向运动整合了学校相关的教师资源,将艺术、历史、地理、生物和英语等学科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4以体育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模式西安市第53中学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主体意识、个性发展、快乐教育”的主导思想,依据本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了“三课两操一活动”的体育课程模式和“A+X+A”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三课两操一活动”的具体模式是每周上三节各40分钟的体育课,每天一次40分钟的大课间和一次5分钟的眼保健操,每周一节4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广播操、自编操、韵律操、和自己设计的24种体育活动内容。该模式的特点是: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该校构建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达体育课程体系,较好的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现代体育课程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加强了体育资源开发,凸显了校本特色。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因地制宜修建了约1000m2的“快乐健身乐园”,安装了“联合健身器”、“攀岩”、“拉力器”等15种体育活动器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5以社区体育资源为特色的模式安徽省皖西学院位于大别山区滨水生态城市———六安市,学校坐落在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对月亮岛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学校借助社区周边的体育文化资源、水域资源、路况资源、沙滩资源、公共设施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了社区体育指导、休闲体育、体育赛事服务、定向运动、越野长跑、自行车、沙滩排球、龙舟、赛艇等课程,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具体做法是:一是在体育专业中开设了社区体育指导、休闲体育等选修课程,以借助学校周边人文与自然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指导与实践能力;二是开设了定向运动、自行车、轮滑、越野长跑、沙滩排球、水上运动等大学体育选项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选择空间。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挖掘社区体育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充分开发体育教育教学资•82•源,既延伸了体育课堂范围,又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激发兴趣,使课程富有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教学组织突破了传统的课堂范畴,课程的评价形式融入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正在适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和一定地域代表性的五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对改变传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单一课程”管理模式,形成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并存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新格局,实现课程管理中权利与责任的重新配置意义重大。然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尚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内在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摸索,在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亟待学术界加以认识和解决。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内涵认识不清,意识不强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话题,专家学者们在理论上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讨论,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概念。但遗憾的是,多数体育教师并不能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以至于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内涵理解模糊,对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念、运行机制和条件等方面知之甚少,导致开发的意识薄弱、能力欠缺。

3.2重选择和改编,轻新编和创造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改造,使之更符合学校、学生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实际,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编写、创造新的课程。然而,由于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相对于新编一门课程来说更加容易操作,因此从校本课程开发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学校仅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再加工和再创造,缺乏对学校和区域性特色体育校本课程的设计、编写、创造。

3.3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从现有文献资料和实际观察结果得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属于显性课程范畴,如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摸得着,看得见”的课程,几乎没有和较少涉及到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具有陶冶、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隐性课程。比如校园里的每一幅锻炼标语和口号、每一尊运动雕塑、运动员获得的每一块奖牌、每一张奖状等都是一位无言的教师、立体的教科书,在默默的教育着学生自觉加入健身行列。事实上,显性课程仅仅如冰山一角,大量的知识都蕴含在隐性课程当中。因此,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发显得即有必要,又极为迫切。

3.4重局部环节,轻整体效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社区的支持配合,如果仅从局部环节入手势必会造成短期效果明显,难以形成整体的、可持续的效应。

3.5重特色化,轻人文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体现区域体育和学校体育特色,忽视人文性、科学性:第一,课程体系结构与国家、地方课程缺乏有效补充、融合和衔接;第二,课程内容缺乏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第三,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第四,课程价值过多强调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缺乏对课程的背景知识与内在规律的关注和解读。

4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4.1认识习惯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由中央集权的、自上而下的单一课程体制至今未得到根本改造,加之体育教育管理者对该体制下的“规定动作———教学大纲”的过分依赖而形成的惰性心理和思维惯性,已经与《标准》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所要求的“自选动作—校本课程”的思维方式的转型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种心理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阻力是不可忽视的,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的应对和解决,否则,只能是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费解,再好的资源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

4.2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没有教师和学生也就不会有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效如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理应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但遗憾的是广大的体育教师并不能真正把握本课程内涵,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得在现实中机械模仿,习惯于“拿来主义”。因此,需要从掌握课程开发相关知识,提高课程开发热情,把握新课标基本理念,改变体育教育思想、信念等方面入手,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4.3体育课程专家的指导由于长期存在的对课程的轻视,造成了对于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目前,我国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严重缺乏,且对体育校本课程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微乎其微,使得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方面步履维艰。因此,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注重体育课程专家的培养,实施开展校本课程培训,聘请学科性和术科性的专家来校指导等方式,以解决我们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4.4兴趣和特色,规范性和科学性盲目的追求趣味性和特色,只能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甚至是平庸低俗、昙花一现,成为国家课程装饰性的“花边”。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在内容上的丰富或贫瘠,在方法上的简单或具体,在效果上的显著或平淡都必须符合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校本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不能只追求趣味化和特色,忽视生活化、教育性、健身性和科学性。也不能盲从其它学校的特色,移植或复制其它学校的经验,应综合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特点,结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本校课程特色。

4.5多元化价值选择开设一门课程时既要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也要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就体育课程选择而言,单纯的考虑课程的生物价值属性,而忽视或淡化了课程的社会价值属性都是片面的和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来看,过多关注的是课程的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而缺乏课程的教育性、文化性和情意性,这样只会导致课程的功能单一,多元化价值缺失。为此,选择开发那些既强调个人技术又兼顾集体情义表达的项目,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将会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持久性。

作者:汪波周学荣李慧萌单位:皖西学院体育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