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校体育的多维视角解读范文

学校体育的多维视角解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校体育的多维视角解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校体育的多维视角解读

1概念辨析

1.1健身与健康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较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适或不衰弱。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无论哪种解释,都认为健康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显然,也不是一种手段能够完成人的健康使命的。体育的作用只是促进健康,“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健身,使身体健康。这样的解释,使得“健身”本身的指向更为具体,而且在操作层面,也更容易实践。也就是说,通过健身,可以使身体健康。

1.2健身教育从“全民健身计划”而不是“全民健康计划”这一口号与纲领上来看,“健身”作为体育领域里一个较为具体的任务与目标,显得更为贴切与真实。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推论出,“健身”之于“体育”倒不失为一种最明确的指向。或者说,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身体健康。在学校体育要竭力打造“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体系的时候,何不用带有明显指向的“健身”作为实践的目标与手段呢?故而,本文采用“运动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这一观点来阐述。

2新《标准》及“阳光体育”的精神实质

潘冬、冯菲、崔健等学者的研究认为,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标》为主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很好地满足了国家机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又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人性化需求。这一指导思想以及课程目标体系都呈现出“新气象”。这说明学校体育要以关注学生的健康为落脚点。体育学科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是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这一改革的方向是得到学校体育界的赞成的。当涉及如何对待运动技术学习与促进健康关系的问题时,有的研究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否定运动技术、否定传授性学习的现象,这种对于以运动技术作为体育典型的知识形式的操作性知识的否定,将会影响课程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再次强调,盲目追求体育功能的扩大化,导致追求健康成为体育的主要工作,让健康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成为体育不可回避的现实,弱化了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这些偏差,让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与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形成了强烈了对比,几乎形成一种悖论,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现实工作中的问题。从正确的指导思想出发,强调运动技术的功效,并以此为一个必要的途径,以一种健身教育的表象,来完成“健康第一”的使命。“阳光体育”通过中共中央7号文件的形式,推向全国。其目的就是通过高规格的文件形式来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学校体育的工作要点,反观体育本源性功能,就是“促进健康”属性的回归。而体育促进健康的途径就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练习和追求来实现的。这些精神实质直指学校体育的健身教育,一种运动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

3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张学忠、杨旭东等学者在对诸多关于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文章的梳理后认为,目前对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综合归纳为“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三基教育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主要的几种思想。从这一发展脉络来看,学校体育存在的形式在于运动技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是运动技能这一载体承载了学校体育。无论是之前的“军国民体育”,用击技、体能等来武装国民这一显然的运动技能烙印,还是之后的“三基教育”,凸显运动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以至于现代的“终生体育”、“健康第一”,这些都是建立在运动技能基础之上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何进行终身体育的锻炼,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练习与保持,“健康第一”如何得以促进?运动技能成为了一种天然的载体和途径,这些都是对运动技能存在于学校体育的肯定。再者,从这些思想所折射出来的目标指向来推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即我们的学校体育正在从技能塑造身体、技能强化身体的“技能论”到身体需要技能、身体驾控技能的“健康论”演进。透过这一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体育在生命关怀、身体健康这一层面上的操作理论。体育课程通过身体训练和传授运动技能为学生提供锻炼身体的平台,保证学生达到基本的身体健康指标,其中也包含运动文化的传承、实现心理目标和社会目标。总之,无论经过怎样的转变,学校体育的育人以及对身体健康的促进始终是其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成了学校体育的遗传信息。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身体健康,这应该是属于“健身”的一种范畴,即“使身体健康”。通过这样的逻辑归纳,可以把学校体育引申到“运动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这一命题上来。

4体育课程的本源论述

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体育”与“健康”这两个概念是不等位的。放在一起,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健康是建立在体育基础之上的,体育应该为健康负其全部的责任。体育承载了全部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功能,这是体育所不堪重负的。体育可以促进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过量的体育锻炼也会让身体受到伤害,这在竞技体育领域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把一直以来的体育课改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走向唯体育健康论或健康体育至上论。无限延伸和过度夸大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上的功能,把健康完全凌驾于体育教学之上,把健康问题都揽到学校体育头上来,在自己身上背负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作茧自缚,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使得学校体育不堪重负,每况愈下。体育课更多地还是体现在一定的运动技能基础上的学生运动状态下的课堂过程,离开了运动技能,来谈体育课如同探讨空中楼阁。有学者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深入细致地解读、诠释和理解体育课程之本质。通过推导不同阶段研究范式的转变,对体育课程的本质日益明晰,逻辑起点问题由分歧逐渐转向归一,认为育人的本质起点将会被广泛认同。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以理性方式完成“健康第一”,其基本功能是以一定的身体认知为基础,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能。值得指出的是,体育课程并不是“体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结合,而是体现了以通过身体练习去实现健康目标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之上的。这样的健身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运动技能是一个载体,而健身则是其承载的内容,也是其能承载的内容,运动技能是可以为健身服务的。刘洋、刘峥、邸慧君等学者在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审视”的研究中,特别引用了陈智寿先生在1999年所著的《二十年学校体育改革的回顾》文章,再次强调“他们(大三、大四的学生)健身知识贫乏,健身能力差。对从小学至大学14年体育课所学,多数人不会用于健身”。再结合当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揪心状况,难道还不能认可学校体育的健身教育属性以及健身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吗?

5结论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由于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体育”以及“学校体育”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是针对某一阶段的“体育”和“学校体育”,并不适用于其他阶段。“体育”概念的解释与“体育”发展演变相一致的事实表明,准确把握“体育”的发展演变是正确认识“体育”概念的前提,只有准确把握“体育”的发展演变,才能正确认识“体育”概念。无论是新《标准》、“阳光体育”的内涵,还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以及体育课程本源的指向,对学校体育的论述都是基于“运动技能”这一特征上的,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在体现人文关怀、生命意蕴,促进健康的前提下,学校体育的目标应该指向为对学生的“健身教育”,让体育课成为“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课,真正做到让学校体育为健康服务。

作者:陆炎夏元庆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体育部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