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思考范文

高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思考

内容摘要: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论原则落实于教育实践。要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人生。要讲究教育形式和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文化经典;人文素养

当代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大众传媒的普及与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接受方式,阅读的图像化、碎片化、刷屏化、浅表化成为普遍现象,这使得需要整体性慢阅读、深探究才能得其深厚内蕴的传统文化经典面临接受困境。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敢于创新,渴望有所建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怀有敬慕之心,然而,由于中小学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不系统、不深入、不扎实,导致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雾里看花”。高校应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使当代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形成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宗旨与意义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要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为指导,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报告的号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目标明确、规划清晰、系统深入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意义具有多重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首先,从高校最基本的职能要求而言,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高校的学科化及专业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潜力。如果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有助于弥补这一问题,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当代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总体上普遍缺乏系统、深入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进入大学阶段后,由于知识面、阅读力、理解力都增强了,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黄金时期。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使当代大学生通过系统、深入地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理解、领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精深的思想,从而全面提高文化素养。高校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大学生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转型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培养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稳健从容、吃苦耐劳、宽容随和的性格,塑造健全人格,使大学生具备适应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良好心理素质。高校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通过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知程度,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经典中包含的传统价值观中的积极有为的部分,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其次,从高校自身的发展角度而言,有利于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中共中央报告中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人才优势、软硬件资源优势、教学科研及实践平台优势,创建文明校园、文化校园、智慧校园,使高校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最便捷的智库平台。钱理群先生曾谈他自己对于大学功能的理解,概括起来就是“坚守,坚守民族精神,坚守思想文化传统”和“批判创造,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学术”,他所理解的一流大学有两个标准,一是“应该成为民族的精神堡垒”,一是“应该是民族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①可见,大学应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新发展之间寻求最佳耦合形态,这样才可能内涵式发展。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首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校方针,其中尤其以“兼容并包”影响甚大,它就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容乃大”思想。还有不少高校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都是粹取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熔铸成这些大学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这些大学的办学内涵。第三,有利于助推社会的经济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当代中国发展之双翼,需同步平衡发展,中华之腾飞方指日可待。朱自清先生曾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②,高校不仅仅承担了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任,也承担着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欲使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兴中国之文化、扬中华之文明,高校就应重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

二.高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经典,即那些经历了时代的淘洗和历代人民的筛选而世代流传的精华典籍,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必须结合传统文化经典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来确定其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论原则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不断成立,还是像《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之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的走红,那些与传播传统文化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事象,都有可能引来一些非议。非议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存在偏见,认为它们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其中包含了维护等级秩序的、守旧的、专制的腐朽没落思想。对于这种现象,有一种很好的方法论可以解决它,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显然要以“优秀的”为准,选择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也要相信大学生自身对于什么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还是具有基本的辨别能力的,如果加以引导,大学生也就知道如何取舍了。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化经典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人生。高校要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这就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承载的基本内容和深厚内蕴,深入领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才会产生深入探索的底气或信心,从而激发出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四库全书是最权威的文化思想典藏,儒家“十三经”,史家“前四史”,以道家、佛家、墨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要籍”以及历代重要文人的文集是这文化思想典藏中的瑰宝,它们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基本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内涵上主要以儒、道、佛三家思想及义理为主干,辅以百家诸学的思想成就。儒家的“仁义”、“仁政”之学,道家的“自然”之学,佛家的“众生平等”之学,更是以丰富的社会人生及思想文化命题启示历代学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比如以和为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勤奋勇敢、重义轻利、公道正直等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品质,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发光的地方,从而产生强大的文化自信。高校要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使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对重要文化经典熟读成诵,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主要是以文化经典的魅力来吸引大学生,以文化经典的内蕴来打动大学生,以文化经典包含的美来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乐于接受经典,乐于诵读那些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性的经典作品,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譬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诗性之美的就是古典诗词,三千年文明孕育的诗国,产生了大量精美动人、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它们长期广泛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如果高校以多种形式开展诗词经典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爱上中国古典诗词,还可以使大学生学习创作诗词、开展更多与传承诗词文化有关的活动,自觉传承中华诗词文化。高校要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联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根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人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建构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概括为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融铸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其中“和谐”“公正”“敬业”“诚信”“友善”等就源出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又如在“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之类的问题上,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庄子》,佛教的《心经》、《坛经》之类的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启发大学生,使大学生的人生能够不忘初心,既积极进取,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乐观、从容、淡定。

三.高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要讲究教育形式和方法,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报告)为突破口,努力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或接受心理,有利于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高校要在传统课堂教育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传统文化经典的传统阅读或接受方式,拓展在线教育、传媒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社团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产生新奇感、亲近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各种在线教育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一是在线课堂的制作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有利于打通视听接受的渠道,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均可以随时随地听课学习。传媒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利用传媒的力量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可以创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舆论及文化环境。譬如在校园开放电视,使大学生能够在教室、食堂、广场、走廊等等地方收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创新实践教育及社团教育是学生能够迅速融入的教育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育形式,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贴近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借助于大学生喜爱的传播形式,将传统文化经典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展示出来。所谓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也就是那些真的、善的、美的部分,用传统文化经典中包含的真知和真诚来启悟大学生,用仁义之善来教育大学生,用生命之美来熏陶大学生。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经典,不应执著于古文典籍的书卷形式,可以先通过各种媒介和创意制作,将传统文化经典转换为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形式,借助大众媒介和网络传播的力量,使传统文化经典“普及化”,以引发大学生的主动探究,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原典著作。高校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读传统文化经典,而是因为大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的时候,面临读不通古文的“文字关”,也难以领悟文化经典的底蕴和神韵,于是产生了阻隔感。如果改变传播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式上使大学生突破阅读经典的障碍。事实上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获得传统文化经典知识并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过去,传统文化经典在传播载体上比较单一,现在则大不一样了,另外,当大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也会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三结合”,即必修选修结合、精读泛读结合、课内课外结合。高校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设置有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有的是规定选修学分,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兼跨文理的选课自由,只要注意鼓励跨专业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所谓精读,就是选择最重要的经典,反复细读,深入领悟,常读常新。钱理群先生认为“文化讲起来,非常玄,非常复杂,其实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著作生发出来的”,他尤其强调《论语》《庄子》《老子》《史记》《文心雕龙》这几本书,认为要把它们“读熟、读深、读透”③,这就是精读。至于泛读,是指对传统文化经典广泛涉猎,有利于增广见识,开阔眼界。所谓课内课外结合,是指在必修、选修课之外,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的宝贵时光,不以修学分为目的,而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为目的,自修传统文化经典。

四.结论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适应当代社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致青年朋友:钱理群演讲、书信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2]朱自清.文艺常谈•经典常谈[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作者:柳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