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政教育中的群众路线思考范文

思政教育中的群众路线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政教育中的群众路线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育中的群众路线思考

一、深入理解群众路线科学内涵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一)“群众路线”是一种价值取向。一切为了群众,切实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群众路线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价值范畴中,客体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符合、相一致是价值产生与否的前提和关键。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自觉投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即满足各民族学生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需要,培育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健全完美人格,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各类人才。在二者的关系中,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拓展、映射和验证。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努力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二)“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党的根本工作在于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因此,能否切实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能否自觉走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成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以及取得工作实效的根本保证。这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分析民族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注重情感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深刻认识时展给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趋向,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

二、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使有认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表现在:一是教育目标存在着片面向普通院校学习,忽视民族院校特殊性的问题。比如民族院校开展的“四个认同”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部分民族院校仅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并依托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中进行,没有开设专门性的课程,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明确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也较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展开讲授。二是部分教育内容薄弱甚至缺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合力作用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诸多新趋向: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相对而言,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还难以有效回应这些变化。诸如普遍缺乏对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评价和介绍,对网络道德与法律的内容也较为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对民族理论、政策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民族领域的一些问题难以做出科学的回答,无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判断、辨明是非。三是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方法和手段比较保守单一,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简单粗糙、流于形式等弱点。“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已经成为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桎梏”。因此,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即办学地位的重要性、教育内性、民族成分的复杂性、心理素质的独特性、民族意识的自觉性、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差异性、贫困生问题的突出性等特点。其次,以此为切入点,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一是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民族院校特殊性与普通高校特殊性的结合。既要善于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思想信仰、思维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特殊性而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情感上疏离、人格上不平等等问题,要把民族团结互助、包容并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统一于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上来。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既要注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又要着眼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条件下新问题、新任务的研究和关注。要关注和了解当前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勇于涉足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敢于剖析物质利益和价值规律,充满信心地关注网络世界。”三是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灌输原则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教育载体创新不够。”等缺点,既要增加灌输原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要采取民主和开放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人。因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和集体利益的维护以及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使个人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单纯灌输式、命令式、一刀切式的教育方法,抑制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性日趋明显。如果不能对上述新问题、新要求做出有效的回应,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解。因此,强调贯彻群众路线要以学生为本,就要做到: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一方面,不能忽视、弱化、否认课堂教育的主导功能,要强化其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其次,关注学生的正当需要和合法权益。近年来,大学生实用性、利己型价值倾向日益凸显。因此,要主动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规则制定、政策适用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自觉做到办事公正、程序公开、民主规范。

再次,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要主动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开发他们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强各项载体建设,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拓展创造条件。加强传统党团活动、主题实践、社团组织建设,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尊重和关爱学生。邓小平同志讲过“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要善于分析把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加强对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利益关注。坚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妥善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奖勤补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身育人,提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防御功能弱化,舆论导向控制能力弱化,思想观念引导能力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等各个方面也无法应对新的时代变化。”这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这不仅是民族院校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提高贯彻群众路线自觉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整体上还是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嫁接、套用或者简单移植,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指导不强。二是由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工队伍等,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独立开展研究在时间、精力方面难以保证,导致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任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支撑、融合的不够好。三是理论研究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理论权威和领导权威合二为一,阻断了研究者创新突破的路径,加上理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实现其理论创新和突破就更加困难。”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就要深入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一是理论研究要体现整体化、互补性。整合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与平台,实现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共享。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二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广泛性。改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单打一”局面,鼓励团队或个人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既注重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的考察,又要加强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理念等宏观问题的研究,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三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研究的基点始终放在大学生普遍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四是逐步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凸显出高度综合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长远看,建立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理论自足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新命题、新挑战的需要。①

五、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不能只靠提倡,根本上还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为保障群众路线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需着力加强以下制度机制建设: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参与制度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局面及党政工团工作人员,各部门各自为战、合力不强的状况,努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协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建设。科学设置各类课程,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旋律,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民族地方史教育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配备骨干教师、安排足够课时并加强课程考核。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等制度,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要在各部门、全体教师和服务人员中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将育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体制中,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育人功能,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参与、指导学生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要以组织培训、挂职锻炼、工作实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骨干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增进民族感情、加深民族认识。

(二)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制一是科学设定考核内容。要把业绩考评、素质考评、思想考评、学生考评纳入考评指标体系中。特别要增加教师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参与学生指导等育人环节的考评比重。二是明确考核标准。从宏观上要将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成才进步,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是否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等作为考核标准。在微观上要建立群体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原则,把学生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标准。三是完善考核手段和方法。开展面向包括教育层、管理层、受教育层、用人单位、所在社区、生源所在地在内的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多维度地考察体系。综合运用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实证调查、抽样调查、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等在内的手段,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建立学生民主参与机制和利益保护机制鼓励引导学生或学生社团参与学校的某些管理和服务环节,允许其参与某些规则的制订与修改。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等问题时要注意听取学生意见,自觉接受学生监督。要考虑民族院校生源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等特点,合理确定各民族学生参与的范围、人数比例等。构建学生利益平衡机制。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如奖助学金、评优入党、毕业就业等要建立公示、听证、反馈、申诉等制度。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利益纠纷解决机制。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党政团联系会议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基层信息员制度等,保证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张利国赵铸江远单位: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