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师专汉语口语教学工作发展范文

师专汉语口语教学工作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师专汉语口语教学工作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师专汉语口语教学工作发展

师专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支持社会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汉语口语课程是师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专学生来说,汉语口语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增强职业技能,同时对自身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也会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基于汉语口语课程深刻的价值和作用,教师也需要认真审视当前教学工作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教学的改进。

一、师专学生提高汉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性

口语课程看似简单,却是与“大学语文”等其他人文课程同等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个人文化素养、职业口语表达能力及步入社会后的个人发展均具有深刻的影响[1]。

(一)汉语口语水平是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语言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经历悠久的历史发展,同时又在各个民族中繁衍生息,形成多种地方语言。师专学生毕业之际需要迎接就业择业,汉语口语表达无疑是自我推销的利器之一。流利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感人的语调,都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添砝码。

(二)汉语口语水平是学生职业能力的体现师专院校致力于培养专业教师人才,汉语口语水平是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首先,无论今后从事哪一类课程的教学,师专学生都应当具备较高的汉语口语水平,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进行课程讲解,尽量避免方言口音的影响。其次,社会的进步也对师专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即将步入教职岗位的师专学生,努力提升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三)汉语口语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师专学生将来要步入教学岗位,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其汉语口语水平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师专院校侧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生动与否和学生的文化底蕴、思维视野、个性修养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汉语口语水平不只是体现为流畅的口语表达,同时还要强调语言的内涵,绘声绘色的讲解显然需要更多知识、阅历的注入,这是单纯技能上的训练所无法取代的,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全面提升汉语口语水平。

二、师专汉语口语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发展需求

在高等教育事业推进改革的今天,在尊崇素质教育的潮流之中,汉语口语课程也必须积极寻求创新,以适应社会对专业教师人才提出的要求,更好地培养教师后备力量。

(一)汉语口语教学工作的现状汉语口语课程在师专院校的开设已有较长的历史,尽管汉语口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教学中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汉语口语课程受重视不足。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汉语口语常被视为相对简单的能力培养,院校对课程的课时安排十分有限,有的学校甚至已经取消汉语口语课程。受此影响,汉语口语课程的教材也比较陈旧,专业针对性欠缺,而且现有教材内容与社会整体的发展存在脱节,学生口语能力提升受到影响。第二,学生对汉语口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汉语口语课程要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汉语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2],但这一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前提。不少学生进入师专阶段对汉语口语课程的学习表现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受到地方口音的影响,对流利的普通话表达尚存在困难,学习过程又倍感压力,同样会缺乏学习兴趣。第三,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后。当前师专院校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方法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其中包括标准的普通话语调,流畅的语言表达,专业的教学语言,等等。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带领学生练习,灌输式的教学特征非常明显,汉语口语的实际运用及口语表达的内涵性常被忽视。口语交际是输出语言的交际活动,如果只是长此以往地灌输知识,而得不到足够的输出性练习,这就阻断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主性就不能得到发挥。第四,师资力量匮乏。汉语口语是技能与内涵并重的课程,因而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师专院校口语教师多数是由从事语文相关教学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本身还要负责其他课程,对口语课程投入精力有限。由于专业师资力量匮乏,汉语口语课程虽然有其特定的属性,教学特色却没有得到体现。

(二)汉语口语教学工作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相应地社会人才培养也向更为专业的方向迈进。作为师专的课程教学,也必须加强对传统教学工作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从师专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不难看出,其教学观念、方法及师资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已经产生脱节,唯有促进口语教学的改观,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另外从学生未来发展来看,师专院校是培养师资人才的教育基地,而从事不同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人才也必然会展现出个性化特征,这样才能使课堂多姿多彩。对于在师专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即将步入教学岗位,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不同,专业学习各有侧重,这就要求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学抹杀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三、师专汉语口语教学工作发展的构想

师专汉语口语教学工作的发展需要教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同时师专院校也要注重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并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汉语口语课程是师专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重要保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铺垫,所以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更多地关注社会对专业教师人才的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把教学的基本内容、目标要求融合并体现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课堂训练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探究并完成意义建构[4]。师专学生今后从事教学工作,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积累,但同样的课程却有不同的演绎风格,口语的表达正是其中的一项关键因素。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着重于课程本身对学生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作用,从而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产生共鸣。

(二)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观念的转变将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教师应当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口语课程的教学从模式化的训练转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修养提升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角色。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营造专业情境、选取经典案例、鼓励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方法推陈出新。针对以往口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将口语能力的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贴近,即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体现专业特点的语言交际情境中加强口语练习。而对于口语课程偏重技能训练、缺乏人文熏陶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属的专业,选取一些引人入胜的口语交际视频,向学生阐述口语表达对文化底蕴的要求。

(三)教学资源的配套建设当今社会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在进行深入的改革,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从传统向创新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师专教育,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其授课的方式、语言的生动性都必须上升到新的高度,其在师专学习阶段所依托的教材也必然要适时更新。因此,师专院校应当注重突出办学特色,在常规教材的基础上编制校本教材,力求不断挖掘有助于提高学生汉语口语水平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带来启迪。院校应当组织口语教师与各院系专业教师,共同搜集素材、编写教材,将视频、图像、声音等融汇到校本教材之中,使校本教材体现出时代性、动态性、多元性。另外院校还应建设专业口语训练的资源库,使学生能够从广泛的学习资源中汲取营养。

(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口语学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汉语口语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博学多才,言语生动,自然也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正如那些学生愿意主动听取的课程,其课程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授课风格,即语言魅力的呈现。所以教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进,同样也离不开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师专院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职业前景,注重对学生的深层次影响和激励,选拔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知识储备渊博、讲解绘声绘色的教师加入到汉语口语教学的工作中来,用他们自身的能力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专职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是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五)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杠杆,其作用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点和方向。随着汉语口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观念呈现出蜕变,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相应的教学评价方式也需要调整和改进,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口语技能练习的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素养积淀,通过广泛的阅读、观摩,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展现个人的语言魅力。因此,师专院校对于教学评价方法的设置应侧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在基本技能考评的基础上,增加有关学生学习态度、人文素养、口语专长方面的形成性考评,如学生对汉语口语课程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持续进取的动力等,都可以表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身文化知识和阅历的积累,语言表达内涵的充实都是其人文素养的体现;学生独具个性的言语表达也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

师专汉语口语课程是一项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今后的人文素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也决定了汉语口语课程在师专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位置。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之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引导、启迪与激励作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模式化教学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口语教程,使学生在师专学习期间充分提升综合素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春燕 单位:宁夏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