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生思想教育长效机制构建范文

学生思想教育长效机制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思想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生思想教育长效机制构建

一、青少年学生思想行为热点问题成因

1.网瘾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的年龄、身心特点是其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不平衡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力图实现自我价值,但方式简单且不计后果;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又难以如愿,这一切只有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才得以实现,由于自控能力差,往往一触网络便不能自拔,以致成瘾。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责任不容推卸。有些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感觉寂寞无聊,只有上网打发时间、寻找快乐。有的家长放任孩子的网络行为;有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而孩子因逆反心理偏要偷着上网。社会导引和监管不力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网吧在全国各地泛滥成灾。执法部门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又使许多黑网吧害人至今。

2.逆反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相连。青少年处于生理上发展超前和心理上发展滞后这一矛盾状态之中。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导致其认识的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较强的批判性,但认知事物往往比较片面、偏激,甚至极端化。对长者的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和家长的指点、督促、提醒看成是“管”、“卡”、“压”,进而把自己放在对立面。青少年逆反问题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的影响。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产生抵触情绪。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平台,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离、施教内容老化、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同辈群体不良感染是青少年逆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青少年同辈群体最容易相互感染,不良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腐化剂”,是青少年逆反心理萌发的“感染剂”。大众传媒等社会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逆反问题的产生起着巨大的诱因作用。由于大众传媒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逆反意识的形成。

3.早恋问题的成因

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提前,是青少年早恋问题的前提。一方面,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发育得更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正是智力发育旺盛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对异性神秘感的驱使下,一些青少年就不顾羞涩地追求异性,陷入早恋。社会精神垃圾对青少年早恋问题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多种大众传媒中过多的言情色彩,过浓的缠绵性感,加上淫秽光碟和黄色网站的侵蚀,给青少年带来了更加神秘的感觉,驱使他们渴望通过“恋爱”去体验生活。谈性色变的心理和青春期教育的缺失,是早恋问题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现在学校青少年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社会上的青少年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久而久之,使广大青少年加重了神秘感,于是就去体验、去早恋。家庭教养的缺失是早恋问题产生的基础要素。特别是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庭,孩子为了寻求庇护,寻求温暖,极易发展为早恋。

4.犯罪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3]。一些青少年素质不高,如性格缺陷、心理幼稚、法制观念缺乏,一旦自身生活需要和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外因的诱发和刺激,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教育的缺陷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性原因。家庭因素主要有六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导致子女长期养成不良习性;三是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六是家庭经济原因。学校教育的偏颇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深层原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处分后放弃教育;不重视法制教育等等。社会监管的失控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社会性原因。现在社会还存在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腐败现象的“灰色污染”和用暴力声张正义的“黑色污染”,特别是一些媒体不惜篇幅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侦破手段进行详细的描述,这种宣传模式也激发了青少年犯罪的潜意识[4]。

二、构建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强化学校人本教育,夯实青少年成长的思想基础

一要大力转变教育理念,切实提升教风学风。学校转变教育理念,就是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以学风、教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学校要以优良的学风和教风培育人,要让青少年养成爱学习、勤钻研的良好习惯。并能用学校小环境影响社会大环境,推动全民学风的提升和民族素质的发展。二要大力进行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5]。其一,坚持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可把一些法律常识以儿歌、故事等形式编入教材,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其二,系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法制教育链。三要大力加强学校人本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效能。管理既是教育,也是服务[6]。在青少年的管理工作中,更多的是要加强服务、引导和关爱,要尊重每一位青少年,了解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满足不同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这种尊重式管理、服务式管理、民主式管理,既体现出了对青少年的人本关怀,又减轻了青少年的压力,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一,聘任心理辅导专业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公布心理咨询热线,提供“看病”的去处;第二,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开设心理信箱,创办心理园地,研究探讨加强心理辅导的规律;第三,组织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集体辅导;第四,心理咨询教师应主动深入到青少年中去,搜集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青少年基本信息,采取针对性的重点救治;第五,重点加强抑郁、神经质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2.注重家庭伦理教育,构建青少年成长的温馨港湾

一要构建家庭伦理规范,凸显父母示范效应。构建家庭伦理规范,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平等交流、相互勉励的家庭氛围。家庭伦理规范的构建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程。要在扬弃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上,融进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家庭伦理规范。其一,要构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家庭伦理规范。其二,要构建权利与义务并重的家庭伦理规范。二要加强家庭责任培育,强化特殊家庭的特殊关爱。其一,注重离异或重组家庭青少年的特殊关爱。离异家庭的家长应调节和控制情绪,不要在青少年面前流露对过去配偶的不满;定期让非监护方与青少年见面;调动亲朋中的性别资源给青少年适当的影响,帮助其性别角色充分发展。重组家庭的夫妇多应关心和帮助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正视现实;互敬互信,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对双方子女一视同仁;加强家庭成员的沟通,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其二,注重父母服刑的青少年的特殊关爱。家庭其他长辈应多关爱他们,善于用爱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要信任他们,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要定期带他们探望其父母,满足其思念之情;加强与他们所在学校的联系,共同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其三,注重流动人口家庭青少年的特殊关爱。家长应勇敢面对陌生环境,为子女创造相对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父母与老师要多与他们交流,多了解其思想动态,鼓励其积极向上。其四,注重留守家庭青少年的特殊关爱。应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承担留守青少年监护的责任;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应重视对他们进行文化、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尽可能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对其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

3.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要大力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质土壤。其一,宣传部门要通过大众传播工具,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导向,形成综合治理的良好舆论氛围。其二,文化部门要尽可能逐步增加各种文化设施,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吸引广大青少年参加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其三,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严禁向青少年出售、出租或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其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指导青少年杜绝不良交往,减少不良的社会诱因。二要着力构建网络保护法治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起一道“防火墙”。其一,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网络安全和预防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当携手修订和完善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其二,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网络监管职能部门要建立严密长效的网上监管体系,落实好互联网服务管理规定,严格准入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淫秽色情行为,严格查处超范围经营、接受未成年人上网等违法行为,强化网络服务商的监管责任,斩断色情网站赖以生存的利益链。其三,加强网络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现代化的网络执法队伍。加强对网络执法人员的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培训,尽快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网络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三要建立问题青少年防治帮扶机制,为问题青少年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建立家庭、学校、社区、派出所“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帮扶监控体系,制定和落实问题青少年帮扶措施。对有违法犯罪经历的青少年,要组织由家庭、社区和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实行责任制,包教育、包转变。同时适时开展调查摸底,将有劣迹的青少年纳入管理视线,做好预防工作[7]。四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多边互动社会管理体制。青少年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家庭、学校、社区、各行各业都负有责任。为此,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管理机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巨大合力。同时,还要整合各种教育管理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多边互动教育管理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作者:刘新庚刘建亚单位: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