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留学生在国外的跨文化求学体验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4年第十四期
一、留学生面临的挑战
虽然面对各种跨文化的挑战,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设法按照生活环境的需求去生存、适应与发展。
(一)学术管理的挑战和学习冲击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一个初到国外、并将融入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学生来说,适应新的学术文化更具挑战性。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国学生在留学初期会遇到一定的学习冲击。学习冲击是指学习者处在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所经历的一些不愉快的感觉和困难体验。当他们出国学习时,这种不愉快的感受就会增强,并且给学习者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情感束缚。学习者最初由于对教学环境感到陌生,以及在新的学习环境中缺乏使用英语交流的自信而经历了经验、情感和认知上的挣扎。比如难以习惯新的学习生活,对于新的课堂任务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无法理解老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学目的。但是,跨文化的体验本身就是克服诸多阻碍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留学生必须面对的心理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过程。
(二)心理调节的困难心理调节是面对压力和处理问题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适应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依赖于文化的学习。多数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圈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社交和历史根源,拘泥于自身文化的学生最有可能产生不断的“适应性挣扎”,即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充分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寻找舒适感。除此之外,他们应对陌生的语言学习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将进一步加深他们最初的“适应性挣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冲击是无法与文化冲击相分离的。
(三)学习习惯上的差异有的研究生对不同于中国的教学环境、教学风格感到极大的不适。语言和听力是课堂上最大的障碍,师生口语中的方言口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接受课堂信息和与小组成员交流的效率。除此之外,在适应英国教育体系期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困难。中国学生往往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缺乏自主性研究,往往期待着被告知要学什么、读什么、如何产生答案,对于学习责任的转变感到担心、恐惧和迷惘。人们在跨文化的国度里更倾向于寻求体验。在集体主义社会当中,学生会期望学习“如何做”的问题;而在个人主义社会,学生都在学习“如何学习”。比如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4]。表1说明了师生在不同的权力距离社会产生的不同的期望,指出了文化在教学形式和学习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四)社交文化上的缺失感和孤独感留学生除了需要适应国外学校的学术性教学文化,还需要适应当地学校的社交习惯。由于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经验存在差异,留学生在情感上的价值观和期望值会受到一定的挑战。随着留学生和东道国在价值观、生活习惯和信仰上差异的日益显现,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社会生活的无聊和孤独,加上归属感的缺失,都会让中国留学生在东道国产生疏离感,认为自己是弱小的客人。朋友、地位、专业和财产的缺失感和被剥夺感,无法应对新文化而产生的无力感,都是受到文化冲击时的典型体验。
二、留学生的能动性反馈
在适应外国学术环境时,文化差异造成的不适可能是中国学生在初期适应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活动参与度和自主学习意识。我国赴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体验到了积极的适应和发展。因此,在他们的学业接近尾声的时候,文化不会继续作为冲突的根源或者压力和斗争的源头而发挥作用。相反,错综复杂的东道国教学文化将会被个别学生吸收、整合和个人化,这些学生将不同的文化形式加以利用,在学业中表现优异,同时,这样的教学文化也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
(一)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责任感留学生努力在生活上保持独立性,研究跟自己的课题设计相关的问题,及时将平时所接触到的知识与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有意识地将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向自主学习的目标努力。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基本上都感觉自己在最初的1至2年里难以得到拓展。但有不少学生通过努力,从一名初来乍到,准备经历困难的新手,逐渐发展成一名对研究课题信手拈来,并坦然接受挑战的老手。他们能利用平时搜集到的一些原始研究数据来论证论文的观点,这正得益于他们平时所做的研究的积累。
(二)端正学术态度,体验“重生”随着时间的发展,学生在学业中的适应、变化、提升和“重生”的体验从他们对于抄袭概念的启发性理解中就可以看出来。有研究指出,学写一种陌生的学术论文的最低要求是,借用写作方式、理解概念和使用字面意义把文学内涵发展到书面论证。这个学习过程将延展成为一个发展性连续统一体,包括学习者要克服的紧张情绪。大量证据表明,跨文化学习经验是一种过渡性的“重生”体验。因此,学生对抄袭观念的改变是他们更宏观地适应东道国学术传统的一部分。随着学业的进展,留学生尝试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材料,逐渐加深对研究领域的理解。此外,留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学会了做读书笔记,为今后的论文写作积累素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研究的课题,还对东道国主流学术写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留学生最大的改变并非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而是在主流学术界中逐步被认可。成功的发展和良好的适应是留学生“重生”体验的闪光之处。
(三)发展包容型友谊模式如何维护友谊和如何寻找归属感是留学生在英国的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部分英国教师表示,在小组讨论时给中国学生分组是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将他们分在一组时,他们虽然表现活跃,但很多时候用汉语交流;将他们分到当地学生的小组时,他们就显得比较拘束,很少讲话;让他们自由组合时,他们又总会聚在一起。[6]提倡多国共存的友谊网络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共存文化纽带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应该用一些管理性的手段加以干涉、管制和阻挠。这种纽带应该得到鼓励,并将留学生塑造成更加开放的东道国化留学生和跨文化影响因子。多国共存友谊在学生适应东道国的社交和文化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留学生独立处理生活琐事时,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不像在国内,有父母和亲朋好友相伴。在异国,留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地域陌生感,他们会试图通过交中国朋友来舒缓这种陌生感,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与当地人的进一步沟通。
三、跨文化性的身份转变
留学生在独特的跨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跨文化边界的人都会体验到自己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身份在跨境过程和跨境交流中得以构建。在这些交流中,内部团体的认证和外部分类之间需要达成平衡。为了获得平衡,社会行动者就会不断地加入到身份协商的过程当中去,学习如何自我认知以及如何被东道国人所认知。留学生会因为不愿意被当作老外看待而采取双重价值观,分别用于国内和国外。出国留学是特殊形式的个人旅行,留学结果也因人而异。虽然留学过程充满曲折,却也洋溢着幸福,留学生在学术和社交领域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留学生自身的语言学习情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境界的高度。此外,这种高度也会受到诸如住宿类型、地理位置、与当地居民交流程度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从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对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说,留学经验为他们带来了很好的个人成长机遇。留学生会享受自己的成就,拓宽人生经历和兴趣,提升人格和交流技能。在学业上,留学生提高了发展独立管理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留学生还学会了定义自我身份、调整自我思想,形成自我意识。在个人拓展的同时超越文化模式的边界是学习者需要获得的驱动力和重要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学习者与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文化理念的不断改变,每个人的动机和经历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作者:梁瀛尹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