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教育质量政策走向分析范文

国际教育质量政策走向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教育质量政策走向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教育质量政策走向分析

2008年,联合国国际教育局推出2008-2013年中期发展战略,在“通过教育,为建立世界和平、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文化交流而努力”的宗旨指导下,提出到2015年将实现8项发展目标和6项全民教育目标。为此,联合国国际教育局计划从能力发展与技术支持、知识生产与知识管理和政策对话三个方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质量课程发展。2008-2013年,能力发展、技术支持的战略目标是为高质量课程编制过程和全民课程能力建设做出贡献。通过推动全球性政策对话、共享信息资源、扩大伙伴关系,为实现高质量教育而努力。2008年6月在秘鲁首都召开主题为“注重质量的全民教育:掌握21世纪所需的能力和技能”的第四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部长会议提出,APEC成员必须高度关注社会、企业和工作方面的新要求和新变化;教育必须为满足企业及其工作所需的新能力和新要求而做出新的努力。各国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及自学能力等。[3]国际组织如此高密度地和出台有关教育质量的文件,在世界教育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对于地区和国家制定教育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加快教育一体化进程,欧洲委员会提出了2007-2013年教育行动计划,称之为《终身教育行动计划》和欧盟教育中长期发展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终身教育促进欧盟成为发达的知识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促进欧盟国家的教育和培训系统的交流、合作与流动,使其教育和培训的质量成为世界典范。主要具体目标有:为高质量终身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促进欧洲教育革新;改进成员国终身教育质量,增强吸引力,增加入学机会;让终身教育为充实公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性别平等和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多做贡献;促进创造力、竞争力、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发展;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能更多地参与终身教育做出贡献;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化。

一、国际组织共同建立提高教育质量协作机制

2009年7月5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来自155个国家的14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呼吁“在当今全球化社会,各国必须分享具有高等教育道德和战略责任的共同愿景”,以促进获得教育、实现平等和提高质量。大会强调在扩大入学机会的同时,高等教育必须同时追求公平、适切性及质量三大目标。为此,要在资格认证、质量评估、政府、研究和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强调高等教育在建设知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会者旨在达成一套国际共同商定的行动,以确保高等教育和研究在创造和共享知识,促进实现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以发展为导向的未来中发挥战略作用。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趋势与特点

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以期赢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竞争主动权。世界教育呈现全球化、国际化、终身化、追求卓越和信息化趋势。

1.发达国家通过提升教育质量争夺世界教育领导权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谁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便会拥有世界教育的话语权,从而拥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权,进而拥有世界教育领导权。2004年,英国教育部名为《置英国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5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又了《英国教育改革》白皮书,提出了英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2005年2月,德国教育科学学会和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未来教育”的大型研讨会。德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适于研究的国家”,确保科研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1月,美国教育部公布《回应变革世界的挑战———为21世纪而增强教育》报告。2006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及两院下属的医学研究所发表了联合报告:《迎接风暴:振兴美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建设美好未来》,提出四项重大政策建议,即美国政府应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经济政策方面采取积极行动。2006年4月,美国大学协会公布了《国防教育和创新动力———迎接21世纪美国经济和安全挑战》报告,提出美国创新力的目标是:增强研究能力,以保证科学技术持续地创新;培养美国天才,以增加国家在数学、科学、工程、外语方面的专家;持续地吸引和培训最好和最聪明的国际学生、科学家、工程师和学者。2006年9月,美国出台了一份旨在引领未来10年至20年美国高等教育走向的报告:《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2007年5月,美国教育部了《2007-2012年战略规划》,将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定位于提升质量、追求卓越。2007年10月26日,英国前首相布朗在格林威治大学了新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提出英国的抱负是建立“世界级”的教育体系,成为全球教育联盟的领头羊,最终目标是使英国每位青少年成功地向大学过渡,或者在18-19岁时能完成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或学徒,获得资格证书向技能型工作过渡;通过受益培训计划使成人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2007年12月,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也了针对18岁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即《儿童计划: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规划英国儿童十年战略远景,以儿童发展和教育质量为核心,把英国变成“世界上儿童成长的最佳乐土”。美国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提出:“现代是最终履行为每个孩子提供世界一流教育的道德责任的时候了,因为全球经济竞争不允许我们有丝毫懈怠。”2009年1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教育改革大政方针,包括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儿童早期教育、提升教师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问责、扩大教育公平、加强高等教育等内容。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恢复和重新投资法案》,在教育改革方面确立了五个重要内容:一是加强幼儿教育;二是采纳世界水平的统一学术测验标准;三是招聘优秀教师,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的奖励;四是促进学术创新和追求卓越;五是为每个公民提供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2009年11月,欧盟制定了《教育和培训2010计划》,确定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扩大全民受教育机会和向世界开放欧盟教育等三大战略及13个具体目标,提出到2010年要使欧洲教育和培训系统成为“世界教育质量参照系”的宏伟目标。具体目标包括5项:辍学率低于5%;学习数学、科学、技术门类的毕业生比例不低于15%,同时减少这些科目学生性别比例不平衡现象;22岁以下年轻人完成高中学习的比例达到85%;15岁以下群体在阅读、数学、科学方面有困难的比例减半;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参与终身学习的比例不低于12.5%。可以说,欧盟“2010年教育和培训计划”是一个提高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的计划。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日本政府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谋求世界的领导权。2008年7月,日本出台《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教育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所有学生在社会独立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树立社会信任感,以全社会力量共同培养教育下一代。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实现培养杰出人才的目标,培养主持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领导国际潮流的领袖人才。”培养领导国际潮流的领袖人才,是日本教育的目标追求,也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和国民对于世界领导权的渴望。

2.追求卓越成为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经历了从促进公平,到提高质量,再到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实现“教育公平,优质教育”。《2001-2005年教育战略》进而提出“:确保教育公平,推进优质教育。”《2002-2007年教育战略》进一步提出:“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推进教育卓越。”《2007-2012年教育战略》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强优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为全球竞争做准备。”200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2008-2011年战略规划》,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战略目标:(1)追求教与学的卓越;(2)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3)提升研究卓越水平;(4)扩大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贡献;(5)举办高质量的高等教育;(6)保证卓越。以英国高等教育《2008-2011年战略规划》为重要标志,追求卓越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一流大学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政府采取的重要举措。2005年6月,德国政府启动实施精英大学计划,旨在建设10所世界一流大学、40个博士研究院和30个优秀研究中心。经过评选,2007年1月,8所大学、44个博士研究生院和40个研究中心获得提名,将在其后五年内精英大学各自获得每年2100万欧元、博士研究院每年获得100万欧元、优秀研究中心每年获得650万欧元的资助。德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德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适于研究的国家”,以确保德国科学研究水平和经济发展竞争能力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德国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21世纪COE计划》,目标是通过若干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建设,推进大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独特个性的世界最高水平大学。在21世纪前半个世纪里,力争使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达到30名。这一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日本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培养世界级的科学研究人才,最终提升日本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2009年,日本高等教育进入所有学龄人口“全纳时代”,关键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样,200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公布的墨尔本宣言,确定了两项目标:一是提升澳大利亚学校教育质量和卓越程度;二是要使所有澳大利亚青年人成为自信而富有创造力、积极主动、而见多识广的成功学习者。各级政府和学校都必须要为所有学生提供成功而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3.新兴经济体相继制定教育发展新战略

韩国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和英才战略。2006年,韩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第二个基本计划(2006-2010)》,强调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人力资源保障的学习型社会”,将韩国建设成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为增长驱动力的名列世界前十名的国家。其重要政策工具是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高质量的认证体系、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财政支持体系、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体系等。2006年6月12日,韩国总统令第19513号颁布了修订的《英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为此韩国教育开发院提出建议:(1)国家竞争力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决定了英才教育的本质;(2)英才教育是有创意的启发性教育;(3)需要行政与财政支持;(4)英才教育需要规范;(5)需要开发英才教育基本课程、深化课程、选择课程、急需课程;(6)需要建立英才教育体系和基地,大学建立英才教育院,高中建立英才年级或班级;(7)系统开展对英才教育的研究,大学设立英才教育研究院;(8)培养英才教育教师,设计英才教育项目;(9)建立英才教育的选拔、评价机制;(10)制定中长期英才教育发展计划。俄罗斯提出转变教育发展模式新战略。1992年俄罗斯开始了以市场化、私有化为特征的经济转轨过程,随之整个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发生了剧烈变化。《2000-2025年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要义》强调指出:“教育决定着国家在现今世界上和个人在所处社会中的地位。……教育要超前发展,教育负有把俄罗斯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使命,保证全民族有美好的未来,保证每个家庭和每个俄罗斯公民过上应有水平的生活。”2008年3月,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公布了《2020年前的俄罗斯教育———服务于知识经济的教育模式》报告,提出:“俄罗斯的教育模式应当以俄罗斯的现实和资源为基础”,旨在服务知识经济和俄罗斯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报告是俄罗斯工业化转向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模式转型的产物,因此,培养创造性和终身学习能力将是新教育模式的根本诉求。

4.制定和采取区域教育质量行动

《2009年博洛尼亚进程评估报告》表明,欧洲统一的学历制度初步建立,46个成员国中有42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一二级学位衔接已经消除了障碍,三分之一国家间博士学位项目实现无障碍衔接,2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邀请国际力量参与是博洛尼亚进程建立国家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46个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中有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功能齐备的全国性高等教育外部质量评价制度,其中有16个国家和地区引入了国际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外部质量评价。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展报告》,对2006-2009年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展做了回顾总结。2009年4月,46个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出席了鲁汶会议,并了《鲁汶公报》,制定了未来10年优先计划,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2009年5月12日,欧盟理事会又批准了《欧盟教育和培训合作战略框架》,提出2020年要达到5个新的“欧盟基准”:(1)成人参加终身学习的比例应至少达到15%;(2)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科目低成就者的比例应低于15%;(3)30-34岁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比例应至少达到40%;(4)教育和培训早期离校学生的比例应低于10%;(5)4岁到开始接受义务初等教育年龄之间参与早期教育的儿童比例应至少达到95%。

5.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据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网络(INQAAHE)的正式会员和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的统计,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国家(地区)数,已经由1995年的40个增加到2006年的90个,现总计有外部质量保证机构150个。研究表明,世界上四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一是学业证书制度;二是入学考试;三是校外同行评审;四是认证制度。2000年4月,澳大利亚成立大学质量监督局(AUQA),成为监控、审计和报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独立的非盈利性国家机构,其运作经费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也通过审核收费补贴。大学质量监督局的主要责任是:执行对自我鉴定院校和州、地区鉴定主管机构5年一度的质量审计;提供揭示这些审计结果的公告;根据院校的审计程序和州、地区的鉴定程序中获得的信息,报告新大学和非大学的高等教育基金鉴定标准;根据审计程序获得的信息,报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及其质量保证程序的有关标准和国际地位。各国重视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质量体系。“澳大利亚质量体系”由澳大利亚中央政府制定并,旨在保证和控制澳大利亚境内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本国和国际学生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美国质量协会(ASQ)研究制定2011-2012《美国学校质量评估标准》,以领导力、战略规划、利益相关者以及市场中心、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教师和教职工、过程管理和结果等方面作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通过学区试点,建立教育质量信息收集、评价和反馈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试,评估其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第一次PISA评估于2000年首次举办,此后每3年举行一次。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正式参加该项目的地区,其152所学校5115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为556分,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方面的成绩均排名全球第一。其次为韩国(539分)、芬兰(536分)和中国香港(533分),美国学生排名第26位。

6.加强教师认证,提升教师队伍的卓越水平

英国教育大臣鲍尔斯指出:“没有什么工作比培养我们国家的未来人才更重要。只有通过世界一流的师资,我们才能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学校教育成就的基础,是优秀教师的卓越教学。”2006年,英国为中小学教师设置教与学专业硕士学位,新任教师在执教前5年必须获取该硕士学位。英国政府2007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一体化的教师专业标准。英国学校与培训发展署出台《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从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和理解、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将教师专业标准分为:合格教师、普通教师、熟练教师、优秀教师和高级技能教师五类教师专业标准。美国政府认为教师教育需要进行一次方向性的转变。美国优质教师认证委员会致力于优质教师的招募、认证和支持。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各州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教师贮备来满足全国对教育的需求;二是建立新一轮的全国性教师认证制度。优质教师认证是专为有经验的教师建立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7.高度关注和提升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

美国制定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标准”。自《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报告26年中,美国各州为提高教育的学术标准进行了重大改革。从2009年1月到11月,美国已有49个州和区域签署正式文件,加入由全国州长协会和各州教育长官委员会联合设立的全国统一的数学和英语课程标准行动,意味着全美制度统一的课程标准正式启动。“统一标准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与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国家的学生进行比较,有可能实现美国教育真正有意义的转变,造福所有美国人。”2007年3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公布了《提高期望:十六岁之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绿皮书》。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发表了题为《提高期望:十六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从政策到法律》的报告,旨在促进英国青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培训,并使其法制化。英国政府提出《瞄准青年人:积极行动的十年计划》准确定位于那些最弱势和最不可能参与的群体,使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将持续获得支持,直到25岁为止。澳大利亚政府为提高土著学生12年教育的完成率,2006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期间,每年提供2.4亿澳元资助“年轻人之路计划”,为13-19岁处境困难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帮助和支持服务,使他们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澳大利亚100个社区,都设有年轻人之路计划的提供机构,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方便程度和积极性。为提高弱势群体教育质量,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建立个性化学习和辅导制度,保证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整体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芬兰通过设立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帮助辅导制度。日本建立了个别学习指导制度,缩小班级规模,为学习困难学生与学习超前的学生分别制订相应的个别学习计划。二是对弱势群体和地区实施特别教育政策,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日本实施地方交付税制度,中央政府对财政不足的地方政府提供专项补助。巴西政府为激励贫困家庭儿童入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了“助学补助金计划”,向贫困家庭提供现金补助。三是持续实施“特许学校计划”,全面改善薄弱公立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美国的特许学校最早成立于1992年,到2009年已有4600所,共计140万余名学生。选择、自由、绩效是美国特许学校的三大特点:开放学校制度允许公立学校家长选择,比传统公立学校更加自由,以成果评价办学绩效,未达标者,则予关闭。2009年1月,美国教育改革中心在题为《改革的使命———新政府一项大胆的政策》报告指出,在全国教育进步测验(NAEP)中,全美只有30%的学生达到及格标准,非裔学生只有12%及格,拉美裔学生有15%及格,提出美国公立学校五项改革,即:联邦的绩效、透明化、特许学校、学校选择和教师素质。美国继续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特许学校制度。

8.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学校

法国是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针对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2005年制订了《学校未来导向与纲要法》,确立了10到15年教育发展新体制,提出建立更公正、更有效、更开放的学校,其附加报告全面阐述了该法的基本精神:为了一个更公正的学校:更公正的学校,即可信任的学校,就是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个人成功和职业成功所需要的信心。学校既要帮助最弱势的学生,又要鼓励最优秀的学生努力争先;既要贡献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要扩大精英人才的选拔。机会平等不应停留在抽象的原则,而要调动所有手段来推动其落实,不能允许青年在离开教育系统时无任何职业资格。要求在10年之后使百分之五十的青年能够进入高等教育。为了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更有效率的学校,即高质量的学校,就是要强调致力于学生、家庭和国家的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高质量的学校首先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将完全由大学承担,将突出三大领域:学科文化的深入培训;面向不同学生的教学法培训,特别是针对残疾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学法培训;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培训。教师培训大学及学院的一年级学生要准备教师录用考试,同时参加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二年级学习,并成为实习教师。同时,高质量的学校要求改善学校和班级的运行。为了一个更开放的学校:更开放的学校,即倾听全国意见的学校,体现在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与经济界建立密切关系,要求掌握外语和计算机通讯技术,保持与社会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美国政府《力争上游计划》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改造“失败学校”。2008年,美国近30000所未能达到年度评估标准的学校,面临接受联邦政府强制改造计划。各州采取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聘教职工、替换校长和部分教职员工、改进教学项目等措施改造“失败学校”,甚至关闭学校,将学生转入高绩效的学校学习。

9.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投入水平与结构要与教育发展阶段特别是教育质量需求相适应,进入卓越阶段的教育发展,需要更加有力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英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资助一些教学改革项目,奖励教学优秀的教师,支持学校实施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规划;建立专门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鼓励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建立教学支持网络,收集各专业学科信息资源和教学方案。英国高等学校每年因各类外部质量保障评估活动而支出的费用约为4000万英镑。日本文部省在《强化国际竞争力文部科学省2006年度对策方案》中指出,“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是对未来的提前投资,是国际竞争力的源泉,通过推进其领域,为强化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文部科学省预算10亿日元用于构建学校评价体系,以保障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要“形成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院”、“充实本科教育”“、推进大学国际化”等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为推动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预算拨款402亿日元,为促进留学生交流预算482亿日元,为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计划预算24亿日元。

三、国际教育质量政策对中国的启示及对策

1.加强教育质量基础建设,促进教育发展模式实现转变

质量标准、质量设施、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是最重要的教育质量基础建设,实现教育发展重心转移和发展模式转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前提。我国要根据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既注重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质量水平的一致性和衔接性,又注重不同类型教育质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形成符合国际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多样化国际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加强教育质量基础条件建设,全面加强教育质量的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为提高教育质量做好政策服务和信息服务;提高教育质量评价水平,每年教育质量评价报告,实现教育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国家需要研究制定《教育质量法》或《教育质量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教育质量地位、标准、投入和实施等重大问题。

2.加强教育质量政策研究,努力实现教育政策重点转移

国际经验证明,政策引导投入,有什么样的教育投入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水平,教育政策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和重要资源。中国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加强教育质量政策调查研究,改变以规模发展为主体政策导向,将教育质量作为政策和制度建设的重点,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形成促进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比较完善的改革政策、投入政策和保障政策。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重视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差距,采取倾斜政策,保障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大幅增加教育质量建设投入

我国2012年实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教育投入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传统的教育投入模式和结构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不适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投资结构,增加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增加人员培训经费投入、增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教育经费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投入。一是要树立基本建设与提高质量同等重要的投入理念,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教育质量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水平,明显缩小全国差距,逐步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经费均等化。二是将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向“人”、投向教师,全面改善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完善教育教学体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工具。

4.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为教育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世界各国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措施,将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化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城乡学龄人口结构变化,我国中小学教师总体富余,区域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不合理,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发展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严格教师资格,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今后一段时间,要把调整结构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度控制中小学教师编制规模,严格控制“返聘”教师数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能力保障。

5.参与国际教育质量评价,促进教育质量工作的国际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性特征要求中国教育发展的开放性和国际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既是反映教育发展未来趋势,也是反映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思想。在日益开放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不可能脱离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建立一套自我封闭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必须走国际化道路。要认真研究国际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点上突破、面上推进、渐进而行的策略,逐步推进中国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化。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学校参与国际教育质量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实施。

6.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这里所说的处境不利儿童主要是指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共有残疾儿童413.8万人。其中,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为167.8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数的2.02%。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2009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4000多万人。近年来,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现象增多,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已经超过2000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0%左右。对于7200多万处境不利儿童,必须从战略上考虑这部分人群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发展质量问题。要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处境不利儿童的资助系统,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不利处境儿童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拓展残疾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范围、资助层次。加强处境不利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所有流动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除特大城市外,实现进城随迁子女同城待遇。

7.鼓励高质量学校追求卓越,实现教育质量的重点突破

追求卓越是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突出特征,代表着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承认,我们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总体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也必须看到,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一批高质量的学校,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和重要标志。要积极鼓励高质量学校率先改革,率先发展,不断制定符合本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教育质量战略,积极追求卓越。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加大对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实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点突破。

作者:高书国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