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苍绣地域特色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摘要:金苍绣也称金葱绣,是闽南泉州独有的刺绣技艺。文章对其特殊的工艺,如盘金苍平绣、垫凸金绣、荔枝跳、三叠线、龙鳞叠甲等进行详实的记录,指出其在用色、图案等方面所具有的地域特色,最后,从宗教、戏曲、民俗文化等因素探讨金苍绣艺术特色的成因。
关键词:金苍绣;地域特色;民俗;宗教;闽南文化
一、引言
金苍绣,也称盘金绣、金葱绣①,是在罗缎的底子上面用金丝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与唐时“蹙金绣”工艺有一脉相承之处②,是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台、东南亚等地的绣品。金苍绣绣品多用于宗教用品,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如佛服、绣佛、凉伞、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等,朝服、戏服(包括木偶戏衣)、喜庆绣幛等也有用金苍绣的。其中,尤以龙蟒桌裙最能体现金葱绣的特点和工艺,龙蟒图案立体感强,龙头等部位突出,鳞片可以片片立起,栩栩如生。此外,一些婚庆和寿筵等场合也用金苍绣品装饰。随着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生产方式的变革、乡村生活方式的急遽改变以及民俗的弱化,许多民间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具有浓郁闽南地域特色的金苍绣也未能幸免。由于泉州传统民间美术的市场主要集中在闽南、港台及东南亚等闽南语系地区,作为维系乡情的纽带,金苍绣在海内外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但也面临着从事人员匮乏、后继乏人以及技艺失传的生存危机。目前学界鲜少对金苍绣展开研究,除了报纸偶见对金苍绣非遗传承人的新闻报道外,还未有学术文章对此专门论述;对于金苍绣的技艺,也停留在艺人的口述中,没有完整的收集、归纳与整理。由此,研究金苍绣独特的工艺和艺术特色,对于其传承与发展,保存自身文化品格,是迫切而必要的。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走访了金苍绣作坊,采访了相关艺人,以录音、拍摄的等方式尽量完备的勾勒金苍绣的历史与工艺,并试图分析其特色,探究其风格形成的社会、民俗因素,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金苍绣的保护与传承。
二、金苍绣工艺特色
泉州金苍绣品技艺繁复,在技法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特殊技法
1.盘金苍平绣(图1)金葱线比较粗,不是绣上去的,而是用红丝线固定将之盘成一些漂亮的形状,如龙、凤、江水海牙、花瓣等图案外轮廓。有些图案全部由金葱盘成,利用金葱的铺排造成富贵华丽的艺术效果,如江水海牙。盘金葱时一般两根金葱线并排,隔半公分订一下,用针要均匀,转折处一定要订到,确保轮廓的完整与美观。图案内部则用不同颜色的绒线绣制。2.盘金苍凸绣,亦名“垫凸金绣”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重点部分的图案要营造出浮雕的效果,如兽首、龙身、铠甲、题字等部分。传统垫凸金绣(图2)在这些部位上缝上棉花团(用多大的棉花团多少根据艺人们的经验),再在上面以金葱线精心盘出物象(金葱线要完全遮盖棉花团),物象的凹凸造型全靠艺人的经验,对技艺的要求很高。锦绣庄民间艺术园金苍秀车间林秀清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对于要凸起的部位,先用布盖上缝制,在布与罗缎中间预留空间塞满棉花,以图案不会塌下为佳,以此完成凸绣工序,使图案变得立体。3.荔枝跳(图3)利用金葱的交错排列,造成荔枝表皮纹理的效果。技法上比较特别:将多根棉线合成整齐的一束,根据实际需要剪成多截,将棉线束排列于要绣制的图案内部,每束间隔约半公分,用线将之固定(图4)。上面盘金葱,3至5根金葱为一排,跨越两束棉线订上红丝线固定,横向间隔两排之间错开,形成高低错落,如跳跃般的形态,针法活泼生动。4.三叠线(图5)以龙鳞为例,先以棉花垫底,边缘用金葱箍边,上盘满金葱,最后订上亮片和珠子。历经三次叠加,故名“三叠线”。在不同部位的金葱色彩上采用撞色对比,以达到鲜丽夺目的效果。三叠线亦称菠萝凸,与菠萝的表皮纹理亦有相似处。5.龙鳞叠甲(图6)技法源自潮州绣,金葱线做漩涡状绕成小圆片,首尾两端用丝线固定,片片相叠,下端可以翻动,如龙鳞一样生动。
(二)金苍绣地域特色
首先,在技法上,“垫凸金绣”是金苍绣最核心的技术,也构成了其重要的特色。艺人们用棉絮作垫料,敷上金银线绣出高隆的文字和龙首、兽头等,有的竟高达十公分,技巧相当突出。这种富于立体感的技巧使刺绣摆脱了平面化的单纯的装饰效果,具有金属浮雕般的厚重质感。此外,为使绣品更显得堂皇富丽,有时适当采用光洁而发亮的金银色金属圆形泡子以及珠片等,使绣品生色不少。其次,金苍绣在用色方面富有闽南特色。金苍绣以龙蟒桌裙、彩眉在艺术效果上最有特色。其使用朱红缎子作底色,上着金线绣,纹样边缘镶上绿色或黑色绢线,使纹样更加鲜明清晰。这种金碧辉煌的金线绣法(图7),色感极为夺目。用色手法类似于闽南著名的古眠床、金朱漆篮的效果。闽南地区用色喜用红色、金色和黑色,按当地人的俗语云:红喜气、黑大方、金富贵。以红色作底子象征着喜气,金银色,从质地和视觉上都能感觉到财富的重要性。这种色彩的喜好与国内其它地区较早期的名绣所采用的那种以深紫、墨绿诸类的浓暗绣地,以及近代绣品多以浅淡作底色的风格有着截然的不同。第三,图案的地域特色。与其它地区的绣品一样,金苍绣的图案也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题材上包括民间图案、宗教纹样、地方建筑纹样等。“万凰朝寿”“双龙戏珠”“满堂春”“福禄寿”等是最常采用的民间地方图案,闽南建筑中的一些主题性砖雕如“凤凰朝牡丹”“荷池双鲤”“鹤鹿同春”等也成为金苍绣题材。宗教纹样也是不可或缺的图案元素,除了常见的“万字纹”等,作为佛教、道教圣鸟的孔雀图案也是常常表现的一个装饰纹样。以金苍绣绣制的戏曲服饰上一些建筑雕刻图案如缠枝花、意头纹,源自泉州古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墓葬石刻,朴素庄重,融合了罗马、希腊、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的宗教艺术。第四,民间刺绣艺人在处理这样鲜艳夺目的平金高绣的作品时,特别大胆的加强作品的造型性格,把卷曲粗大的龙须伸展于绣品之外达七寸余,如加冠的胡须也使用同样的手法,为其它绣品所没有。此外,早期著名绣工多男子,这也构成泉州金苍绣的一大特色。
三、金苍绣地域特色成因
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闽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成就了金碧灿烂的金苍绣艺术。
(一)闽南浓厚的宗教氛围
养育了金苍绣作为著名的“宗教胜地”,历史上各大宗教在泉州并行不悖,其中尤以佛教为盛。唐朝时期泉州就有“泉南佛国”之誉,朱熹对泉州更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泉州城内及乡村各地,各大宫观寺庙,星罗棋布。由于海上交通发达,泉州先民足迹遍及台湾、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地,并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泉州的宗教信仰随着先民辐射至台湾等地,以及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在民间艺术日益衰败的今天,金苍绣却不乏市场。在各种宫观寺庙、民间佛堂中,在各类法式科仪活动中都有金苍绣的存在。特别是来自台湾的订单,佛服、绣佛、凉伞、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等,金苍绣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作为两岸神缘的见证。
(二)泉州戏曲为金苍绣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
泉州素有“戏窝子”之称,无论是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南音,“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被盛赞为“泉人最工此技”的木偶戏,还是风靡闽南语系地区的高甲戏以及全国唯一的打城戏,这些都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戏曲的兴盛催生了戏曲道具行业的发达。泉州戏曲服饰中许多图案由金葱绣制,尤其是净角类的服饰,金葱的铺排造成富贵华丽的艺术效果。独特繁缛富丽的满身花纹营造出金光闪闪、雕馈满眼的视觉盛宴,突出武将的威严雄壮之美。特别是腰部中央居主导地位的兽面纹,以金苍秀“垫凸金绣”绣制,在视觉效果上凸出振魂慑魄、威慑苍生的狞厉之美,有效地放大角色的性格特征。以金苍绣绣制的戏曲服饰,构成了泉州戏曲重要的地域特色。
(三)闽南民俗文化精神造就金苍绣的用色
金苍绣的色彩以金、红、黑色为主色,这种用色习惯,与闽南的建筑文化、传统习俗、环境色彩以及文化精神息息相关。闽南是著名的红砖文化区,红砖黑瓦,营造了独特的亚热带氛围;泉人将火红的刺桐花作为自己城市的象征,以刺桐城作为城市的名称;泉人女性的下装以黑色为主,黑裙、黑裤,典型的惠安女、鲟浦女服饰都以黑色作为下装的主色等等;新娘出嫁也要“头蒙乌巾,到夫家后,又有挑乌巾等风俗”[1],这同样是民俗作用的结果;而金色,则与闽南文化中的拼搏精神以及重商求利的传统有关。泉州依山傍海,没有肥沃的平原,地理环境恶劣,历史上闽南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漂洋过海、四处谋生。海洋环境催生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也赋予闽南人极强的创业能力和经商天赋。“卖三占钱土豆也要做头家”的理念深深根植于闽南人的心中[2]。而金色,因被视为财富的象征而广泛运用于闽南人的生活中,光丽绚烂的脱胎漆艺佛造像、精工富丽的漆线雕、轻巧华丽的漆篮、黑漆金画装饰的古眠床。金苍绣所广泛使用的金葱线正是闽南文化作用的结果,也构成了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
与其它地区的刺绣相较,金苍绣不以秀丽、雅洁为能事,而是利用金葱线的大量铺排凸显出金碧灿烂、富贵华丽的审美效果,其最突出的技法“垫凸金绣”使刺绣摆脱了平面化的单纯的装饰效果,具有金属浮雕般的厚重质感,无论从技法、色彩,还是图示都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这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绣品是民俗与宗教作用的结果,是闽南文化精神的产物。作为两岸神缘的见证,金苍绣传播至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维系乡情的纽带。
参考文献:
[1]张丽军.梨园戏服饰中的红与黑[J].东南传播,2006(11):98-100.
[2]林华东.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N].光明日报,2009-11-17(3).
作者:陈晓萍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