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投入型学习框架述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2014年第八期
一、“投入型学习”框架的主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
“学生中心”在“投入型学习”框架中居于核心位置,这充分表明该框架提醒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将学习者处于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发现、探索、研究、创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无效的。真正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每个学习者具有不同的需求、能力、激情以及文化背景,学校及教师要努力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和学习计划,并反思以怎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基础。”[4]“投入型学习”框架,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使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从教师走向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框架以“学生中心”为指导理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让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有所依循。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是“投入型”学习框架的根本目标。“学习投入”属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近年来研究者们更倾向于用综合的视角来理解学习投入,认为学习投入是由行为投入、情绪投入和认知投入三个维度组成的综合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行为、认知、情感三个方面均积极投入时,才是真生的投入型学习。新坡教育改革借鉴心理学有关“学习投入”的研究成果,从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设计了学生学习投入情况的评价量表及课堂观察提纲,分别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来评估学生学习投入的情况。这些调查从学生“学”的视角入手,对改革前后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进行测量、对比,对教师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观测指标之一,也是学业成就预测的指标之一。PISA2009不再仅仅把学习投入作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而是同时将其作为反映学生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以此来衡量教育质量。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来看,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二、“投入型学习”框架五个维度的基本要求及实践
“投入型学习”框架的五个维度分别代表教和学的不同方面;即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环境、评价以及学习内容。五个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学习的程度。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就像是由不同的花瓣组合成的不同种类的花朵。每个学生在他们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
(一)教学法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理解内容、掌握技能时使用的一整套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一整套知识和技能之前,准备学习情况如何。具体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度、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现有的知识等。其次,懂得如何使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每种教学模式都以某种理论为指导,要有效地运用,必须遵循特定教学过程和章法,以达到预期目标。每一种教学法都有特定的教学过程和整体教学计划,使用得当,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为实现学生的投入型学习,新加坡倡导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差异教学等,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特色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毅道中学采用了问题解决、戏剧表演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南华中学实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增加学生华文学习的参与体会;四德小学则开展“学习之旅”,带学生去社区、集市、商店上课,整合语文、数学、美术等各学科,强调学生体验。[6]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这比教师翻来覆去地讲、手把手地教更有意义。
(二)学习体验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获得学习体验是影响学生投入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体验必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投入到具有挑战性和高层次思维要求的学习任务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也将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对知识理解更深刻。(2)提升相互联系的能力。当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真实问题探究、不断发现联系、并转移到自己所熟悉知识背景下时,就深深地投入学习中。(3)促使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学生自主学习时空大小,将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投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感,能增强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于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及自我改进。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体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为理解意义或“核心概念”(bigideas)而教,不将重点放在松散的事实和过程上,这样学生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2)促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并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而构建新的知识。(3)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反思、探究以及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学生个人的概念化理解。
(三)学习环境的氛围学习环境的氛围指的是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主要指“课室内的学习风气和课室结构”。当学习环境的氛围让人情感上感到安全、开放且互相尊重时,将是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学生更能投入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以创设安全、开放且互相尊重的学习环境:(1)让学生知道自己受关注。(2)运用鼓励性语言。(3)给学生表现的机会。(4)整合学生的观点。(5)持续规范学生行为。(6)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行为准则。在新加坡,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轻松,相互间可以自由地交往、交流。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将课本搬到教室外与学生一起在阳光和清风中愉悦地学习。新加坡教室里的桌椅很轻巧,容易搬动。每间教室桌椅的摆放依教师和学生的构思而定,但都不尽相同。有的围成四个正方形,有的摆成几个梯形,还有的摆成“T”型、倒“八”字形……较为常见的是足球门型和“F”型。大多数老师认为,这样的排座方式不仅有易于讨论,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还有助于控制和管理学生。学生一致认为,以这样“岛屿”形式排座位,可以使课上的讨论变得容易而迅速,老师布置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了解决。“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学生说道,这种座位排列形式,让她觉得有朋友,有安全感,心不必像以前那样感觉空落落的,不会做功课时还可以一起讨论。”[7]
(四)评价评价指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从事的活动,让教师和学生评估教与学的效果,并通过评估信息与反馈,持续改进教与学的过程。评价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提供定期和有意义的反馈。有意义的反馈是及时和具体的,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以及如何改进,反馈的目的重在发展、重新出发和引导。第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援。学习支援具体包括将任务细分为较小、易于处理的部分;帮助学生处理讯息;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线索。如何通过评价使学生投入学习?为使学生投入学习,教师可采用以下评价策略:(1)评价与教学内容配合,准确地反映教师所教过的内容。(2)提供定时、及时的评价。(3)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当教师提出了一套评价标准与原则时,学生应理解“为什么评价”以及“如何评价”,这将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4)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并参与制定学习目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度。(5)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当学生有机会选择评估任务时,如可以先进行哪一项学习任务,或有机会参与制定评估标准时,学生感到自主,也更能投入学习。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新加坡中小学倡导多元化评价活动走入课堂,具体可以采用专题作业、学习档案、课堂报告、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组专题作业、学习反思日记等形式。多元化评价活动与正式的测验、考试互为补充。多元化也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运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形式。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被结扎的猫》时设计了详细的“学生自我评估清单”,[8]要求学生对自己阅读课文前、阅读课文过程以及阅读之后的学习行为的各个方面,如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做全面而深入的评价。在新加坡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倡导学生坚持写学习日记,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投入。
(五)学习内容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而富有创意地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和学生生活相关,且富有意义。如何使学习内容有意义且和学生相关?教师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应该注意两点:(1)内容的真实性。教师利用真实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样会使课堂内容更丰富,使学生投入学习。在课堂上,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用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变得真实,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学生所学的内容应该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了准备下一次的测验或考试。(2)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相关。“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学习内容未必与学生切身体会相关。如果教师要完整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就需要设计与学生相关的学习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设计游戏、谜语或其他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学习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允许他们寻找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经验选择情境和例子,能与学生生活产生联系,让学生提出想了解哪些食物的建议。”[9]一位新加坡华文教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0]环节一:熟悉课文,感受课文。具体包括简述课文内容、学生朗读、学生讲述感想等活动过程。环节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学生说出他们认识或听说过的一些生活陷入困难的小朋友的故事;(2)引导学生提出帮助穷困小朋友的办法;(3)分组进行创作漫画、招贴、电台广播文稿、写信、诗歌、标语等等(活动前先说明规则),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帮助穷困小朋友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4)各组代表汇报。教者的设计理念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省去了很多对于课文字、词、篇的繁琐分析与讲述,更重视以社会问题和学生的能力建构为取向,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帮助,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如,新加坡的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具体反应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投入型学习”框架从整体和联系的观念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思考,以“激发学习投入”为宗旨综合考虑、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投入型学习”框架综合考虑了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氛围、评价和学习内容这五个因素,强调这五个方面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只有这五个方面均得到关注和发展,才能实现高品质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在行为上、认知上,尤其是情感上积极地投入。“系统论的研究表明一个系统不仅要有复杂多样的内部成分,而且要在各种成分之间形成稳定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分要构成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整体。”[11]在有些教学改革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局部改革,以谋求克服教学工作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弊端,看不到教学工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因素、多结构“互生效应”的系统,以至于顾此失彼,没有突破性的改革。
三、“投入型学习”框架的支持系统
以“投入型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的合力参与,共同审视在改革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投入型学习”框架除了“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的氛围”、“评价”和“学习内容”这五个花瓣外,还强调要有支持投入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领导层,以及富有“ABCD”特色的学校生态系统。
(一)支持的学校领导层新加坡政府为“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但是教育改革的求质创新却是从基层自下而上开始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长。新加坡政府意识到,欲使改革顺利实施,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部及学校将合力推动以校为本的改革,点燃学校及教师的改革热情。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加强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教育部鼓励学校领导层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管理学研究表明:团队负责人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同时改善,可以显著提高管理绩效。团队负责人的领导力可以有效协调影响团队成员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提升其组织管理的成效。但是只有当项目负责人具备一定领导力水平时,才可以提高管理绩效。否则单纯强调项目组织的文化建设,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项目组织管理绩效的大幅度降低。具有较强领导力及支持改革的学校领导层能够在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及教学改革中,对教师进行积极的引领、导向和重要的指导。“成功学校的校长以‘学校改进计划’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改革的过程,并能‘解决不一致’的问题,他们为建立相互的‘关联性’而竭尽全力。”[12]“投入型”学习框架重视学校领导层与学校生态系统组织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有助于推动课堂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生态系统为了推动“投入型”学习框架的有效实施,注重创设富有“ABCD”特色的学校生态系统给予支持,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A代表“Advocacy”——拥护。每个学校都需要“投入型学习”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逐步成为实施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激励他们用于突破,进而更有效地获取资源。政府及学校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Creation”——能力创造。学校要从纵向(不同年纪之间)和横向(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两个维度努力扩大拥护的群体。D代表“Demonstration”——演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交流,学校之间也要互相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改革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展开辩论,进一步论证其有效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交流者不是相互控制,而是激发和被激发,向他人学习并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他人。“投入型”学习框架注重加强学校组织内部的合作,建设合作、开放的组织文化,为推动教学改革注入内在生命力。新加坡“投入型学习”框架推动了新加坡课堂教学改革,也为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启示。课堂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的投入状态,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行为投入,更要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全方位参与课堂。另外,我们不能仅从操作、技术的层面来理解“投入型学习”框架,而应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教学思想观念。国外对于“投入型学习”的研究较早,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善的理论,研究焦点也转向了实践。我们可以汲取国外有关“投入型学习”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刘冬岩刘家访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