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元分析范文

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元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元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元分析

摘要:现代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尝试,近年来在高校中发展迅速,书院的数量不断壮大。发展中的“善政”和“善治”无不取决于“善制”,构建高效特色的现代书院制度及组织结构是书院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文章运用元分析的统计方法,以“现代书院建设”为主题,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探索其可能的优化机制。

关键词:社会转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元分析

本文运用元分析的统计方法,以“现代书院建设”为主题,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探索其可能的优化机制。

一、概念界定

1.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整体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是其中某些单项发展指标,还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的全面改变。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是中国高等教育求“变”的逻辑起点。社会在震荡中持续转型,技术依赖与日俱增,人工智能进步日新月异,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国际流动潮流加剧,人口多样化,全球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这些趋势已无法预计和不可估量的方式持续发生交互和演化[1]。这些事关社会未来的发展问题,仍然有赖于高等教育制度及其实践。高等教育价值的生成基础在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理性需求,其存在的现实之源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高等教育价值最深刻的本质存在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它是高等教育价值产生的根源。

2.现代书院现代书院是以学生的生活社区为阵地,通过强化通识教育、促进跨学科交流,落实师生互动,弘扬大学文化,服务个性成长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区别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现代书院借鉴以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为代表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以及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以“住宿制”为依托的欧美书院管理模式而建立。我国现代高校书院模式多样[2],从覆盖学生面划分,可分为全员制书院和部分制书院,全员制书院包括全体在校学生,如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部分制书院只含部分学生,如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从学院和书院的关系划分,可分为学院和书院相互独立的不隶属模式和高度关联的隶属模式,不隶属模式下的书院涉及不同院系和专业,学生接受学院和书院双重领导,如复旦大学、澳门大学;隶属模式下的学院和书院的学生专业吻合,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北京师范大学学而书院。

3.元分析元分析(Meta分析)是一种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的分析,试图确定“真实”值的系统定量分析方法,在元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判定研究结果,即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显著性水平检验和效果量的测定。1976年,美国学者Glass在研究心理治疗的功效时首次提“以综合一系列单个研究结果为目的的统计分析”,该方法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可以将其理解定义为“整合一系列独立的、但有相关假设的研究结果的定量统计技术”[3]。Glass认为,元分析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元分析不是对研究主题直接分析,而是一种对数据分析的再分析;二是元分析中的对象中应涵盖各类型以及不同质量;三是元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寻求综合的结果判断。

二、研究方法

1.方法与抽样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进行元分析。2017年10月19日,以“社会转型+书院”“教育制度+书院”“大学+现代书院”为题名进行组合查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到2017年9月,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共搜索相关论文248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1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5篇、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3篇。去除样本中题名出现“书院”,但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研究主题不相符的论文,得到的实际样本为145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16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27篇,以《大学教育科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发表居多。

2.分析单位以所搜集的实际样本论文为分析对象,多角度对“现代书院建设”进行分类和编码。一是研究时间。对每篇研究论文的发表时间进行梳理,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分布及时间趋势来反映不同时期的学界对“现代书院”相关问题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二是研究视角。分别从教育学等学科视角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探索现代书院的教育现实如何日益趋近高等教育制度中的教育期待。三是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究探讨现代书院相关问题。有些学者针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研究,有些学者对中国高等教育现展做历史性分析,有些学者比较各国的现代书院制度的共性和差异,还有部分学者用于经验数据收集的实证研究,对实证结果进行逻辑分析、语境分析。四是研究主题。针对样本论文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问题的指向性思考进行主题归类分析。由于受研究问题的限定,按照论文论证的主题侧重,将主题主要归为古代书院历史对现代书院的启示、国内外书院制异同比较、高校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制下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发展等四个方面。五是研究对策。针对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研究者提出不同的对策和思考。教育转型作为社会转型的推动力量而成为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通过对现代书院制度的合理性审视、批判而予以修正发展,以实现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能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各种对策研究的状况,将从设计目标的合理性、机制建设的完善性、方法与目标的呼应性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三、数据分析

1.研究时间自2000年以来,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相关研究,共有145篇文献。通过对数量的时间分布分析,发现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2002-2009年的时间里,学界持续处于初探模式,该时间段发表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17.9%。2009年度发表的相关论文出现较大幅度的激增,共有13篇,占9%,2009年后发表的关于现代书院建设的篇数出现回落,2014年后又逐渐回升,自2014年后,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2014-2017年(9月)论文发标书占全部论文总量的7.6%、9.7%、11.7%、12.4%,研究热度和关注度持续提高,就整体而言,现代书院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2.研究视角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是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受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影响,从以上学科视角分析国内教育学界对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研究,统计共有102篇,其他没有明确研究视角的文章有43篇。这些研究以历史学、管理学角度、教育学分析为主,分别为24%、21%、17%,而以社会学角度分析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仅占9%。

3.研究方法通过对论文的归纳,发现在现代书院建设文章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鉴于该内容主题的特点,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的较多,分别占总数的37%和28%。这种研究对书院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现象与本质有更为客观准确的把握。

4.研究主题在全部的145篇论文中,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古代书院历史对现代书院的启示、国内外书院制异同比较、高校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制下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发展等四个方面。研究“高校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论文最多,58篇占40%,其次为“古代书院历史对现代书院的启示”,46篇占32%,“国内外书院制异同比较”,26篇占18%,“书院制下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发展”,15篇占10%。

5.研究对策在论文分析过程中,绝大部分的论文都有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已有实践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的运行机制与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导师工作理念和思想认知构建、书院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设计、书院课程教学与通识教育推进、书院双院协同与师生互动关系探索等六个方面。

四、研究讨论与结论

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回归“大学本义”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建设研究被日益重视教育的改革实践是社会转型改革的结果和征候。“双一流”建设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代书院制为我国大学在建设世界双一流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个性化育人导向。现代书院制在育人理念和效果上实现了与个性化教育的高度耦合”[4]。传统的学院教育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过度专业化和“流水式”的培养方式无法使有宽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等高效地转化成个体的内在精神;无法创造性地激活和挖掘教育价值;无法生成更全面、更立体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模式。晏维龙提出:“大学书院制改革正是以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重新整合教育场域和生活场域,让学生在富有目的性、支持性、互动性、结构化的教育环境中投入学习,重塑生活空间的教育功能,复归一体化的大学教育。”[5]2017年9月24日,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指出要把“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6],作为我国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这表明,现代书院建设问题的研究会受到更多关注,会有进一步推进,会形成新的研究热度。

2.现代书院的实践样本数量近年的迅速增加提高研究的效度,更具针对性、目的性的实证研究更受关注据研究统计,截至2017年7月,全国已有49所高校成立137家书院及校园社区模式的学院[7],现代书院实践样本数量的迅速增加提高了研究的效度。目前,高校书院形态各异[8],少数高校为全员制书院,多数高校为部分制书院,涵盖部分学生。少数高校覆盖部分年级,绝大多数高校中的书院涵盖本科四个年级,只针对历史、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开设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涵盖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全部学生。部分高校的书院为住宿学院的形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书院为虚体式书院,无公共社区空间,书院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或其他非正式形式的课程及活动。经研究发现,国内高校书院制度设计普遍呈现以下特点:自上而下地组织推动规划,各高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书院建设和大学制度再造;秉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成长全过程,意图赋予大学教育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教育意义;书院通史课程内容多样,内容设计的“宽度”意图给予学生不同领域的课程及观念、思想和方法,拓宽视野,陶冶心灵,热爱生活,学会合作,崇敬真理,以实现培养效果上的深度;坚持学生主体性,建立各类学生自治制度,作为学习生活的书院亦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意图改变重“管”轻“育”的学生管理现状;构建不同的书院文化特色,满足学生成才多样化的不同需要,书院对互动的内容加以设计,进行教育指向的引导,以期互相启迪,共促成长。这些大量的现实样本为书院研究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目的性的实证研究视角,最初关于书院的研究偏重于古代书院和国外书院的介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2009年以后,书院研究中出现大量的调查分析,集中在高校书院制运行的时间对高校教育改革及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方面,结合一所或几所书院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成为常态。例如,王会金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分析学校成立的四大书院如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需要,如何将教育、管理、服务集为一体进行系统创新[9]。李会春对国内“985工程”高校书院制度为例,结合17所推行书院的“985”高校进行关于书院制度构建要素的量化研究[10]。这些实证研究为书院建设者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对现代书院发展趋势的认知仍存在分歧,研究热点及主题具有多元分散性现代书院研究的热点及主题具有多元分散性。当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书院教育价值的评估、书院通识教育开展研究、书院导师与学生新型互动关系研究、书院特色发展与文化研究、书院素质教育的培养实践探索等方面,这些无疑对现代书院建设的继续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书院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补充还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书院在大学治理体系中应处在什么位置,书院与原有组织间的张力和阻力如何平衡等方面的问题仍存在较大分歧。对书院发展的认识,利益相关者观点迥异。书院所在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书院教师们对书院未来的发展踌躇满志,书院外的师生对书院往往持有质疑、观望的态度,认为书院的运行模式和教育目的无法有效连接,书院活动和学院活动的区分度不明显,书院的功能并非具有独特不可替代性。在实践过程中,书院改革产生的各种效果,既不是杂乱无章的行动的纯粹堆积,也不是某种协调计划的整合结果。学校教育的总体实力高低不一,也是导致各高校书院制改革发展中千姿百态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方式、评价制度、分配制度都影响着书院教育合力的形成。对书院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古代书院的精髓难以高效传承,中国传统书院是以人物为灵魂和核心,在去权威化的现代社会,现代高等教育的中心是课程,因此希望继承古代书院精神内核的现代书院尚未做到神形合一;双院联动依旧障碍重重,合作平台不健全,协同育人分工不清、定位不明;导师制受社会转型环境冲击难以真正落地,在信息化席卷的浪潮中,作为知识信息权威的教师受到挑战,师生互动成为雾里看花;书院制与学院制对比中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发挥以及全面发展的效果有待评估,这也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对书院仍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4.缺乏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论支撑,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扩展,研究成果尚不能满足书院制在高校中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一,缺乏多学科、多角度针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还存在学科衔接不紧、研究不全面、实证研究不充分等问题。在今后的现代书院研究中,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质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从多学科例如社会学多角度探索书院改革带来的高等教育行动样态的变化,对社会贡献的正向功能、负向功能的体现,探索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书院的理想模式,把书院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公共教育政策的依据。第二,缺乏改革进程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及交互主体性相关研究。教育改革基本以学生为名,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本身,其在教育场域中的独立地位容易被否定,导致其主体性被压抑。校园生活是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主体性中产生,书院模式下学生主体性体现在何处?书院行动或实践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书院教育与学生、教师实际行为的关系如何?书院形成哪些纵横交错的教育关系,形成哪些行为和现象的聚合,对这种聚合又该如何理解?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结成“主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值得研究。一线教师、学生作为书院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是书院实施效果的认定公正的裁判者,是书院实践进程不断修正有力的反思者和批判者,其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价值改革的诉求。现有书院建设的相关研究研究很少涉及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群体感受、内在体验及表达,研究有待发掘。第三,缺乏对书院与社会转型、与大学治理间内在机理、逻辑建构等方面的学理分析。教育改革必须置于社会总体变革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动力往往来源于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服从社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合法性基础之一。“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书院制建设的背景认知、书院制建设的路径选择、书院制建设的价值诉求、书院制建设理念与大学制度的矛盾、脱节和联合等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展。书院制如何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进行实质性呼应需要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满足书院制在高校中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菲德尔,等.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必备素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宫辉.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201.

[3]王永贵.元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比较[J].经济管理,2012(4).

[4]董卓宁,齐建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现代书院个性化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6).

[5]刘海燕,张哲.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改革与发展会议综述[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Z].2017-09-24.

[7]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8][10]李会春.书院建设在中国:制度与张力[J].教育学术月刊,2017(4).

[9]王会金.书院制人才培养:逻辑架构与系统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5(6)

作者:周方舒1,2 单位:1.南京审计大学,2.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