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产业调查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黄山区茶产业历史悠久,将茶产业链的发展与“精准扶贫”政策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推进了黄山区茶叶种植向科技兴农型转变。该研究通过对黄山区茶产业的调研,对黄山区茶产业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产业转型;精准扶贫;SWOT分析;黄山区
黄山区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热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高水深云雾多,溪涧遍布湿度大,林木茂盛水土好的气候特点,为茶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黄山市茶叶资源丰富,是中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的主产地,茶叶向来是黄山市特色农产品。据黄山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黄山市茶园面积达76.1万hm2,茶叶产量达3.43万t,总产值30.98亿元,茶园平均收入61950元/hm2,全市有62%的农户为茶农[1]。其中,黄山区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及名优绿茶“太平猴魁”而著称,2017年黄山区茶叶总产量1368t,较上年仅增长0.6%[2]。据统计,2017年中国茶叶产量258万吨,增产率为7%,在全国茶叶产量连年增长的利好形势下,黄山区作为皖南优质产茶区其茶叶产量并无明显增长,发展滞缓。为响应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深入推进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的健康绿色发展的号召,笔者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茶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黄山区农户,发放问卷、与村民进行交流,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黄山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1.1茶农基本情况
在黄山区,茶叶种植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有31.9%的茶农其茶叶收入占家庭收入的20%~50%,占比在80%以上的有14.9%的居民。由于黄山区属于丘陵地势农户的茶园分散且面积较小,因此70%的茶农年产茶量仅在3000kg/hm2。采摘后的鲜叶,有93.8%的茶农将茶叶在自家作坊中进行加工,茶农自家作坊的机械设备无法与专业加工厂的机械设备相比,且炒茶技术存在欠缺,使得太平地区的优质茶叶资源被浪费。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近70%茶农将初加工过的茶叶直接运到集市上卖以应对茶商过分压价。但是,茶农小作坊生产的茶叶工艺不完备,且不具有品牌效应,因此很难卖出好价钱。黄山区茶农的主要技术指导30%由自己聘请,30%无技术指导,村里邀请及技术人员下乡占比较低。茶农主要依赖经验,使得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品质较低。且茶农们对政府的相关扶贫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当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黄山区茶农的积极性,建设更加完善、合理的茶产业链。目前,黄山区茶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销售问题,没有完整、合理的销售渠道,中间商过分压价,茶农获利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在制茶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茶农仅仅停留在传统制茶工艺上,无法与大工厂机器制茶相比,又缺乏新意,在市场上自然缺乏竞争力
1.2茶叶经营状况
黄山区的茶农们认为种茶成本上涨最多,这与黄山区种茶方式有很大关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黄山区的茶农们都采取自家种植茶园的方式,不愿将茶园承包出去,因而黄山区的茶园分布较零散,无法进行大规模,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使得种茶成本难以降低。且黄山区的茶园多处在高山、丘陵等地,地势过高不利于大型种茶、采茶机械进行机械作业,导致黄山区的茶叶生产主要依靠人力,不仅耗时长、费人力、成本高,更使当地茶叶生产迟迟无法完全进入现代化的加工方式。随着茶叶市场不断饱和,大众对茶叶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愈发看重茶叶的保健功效及茶叶自身品质。黄山区有七成的农户表现出了对有机茶的兴趣,在有机茶的研发及推广方面,皖南综合试验站必将成为黄山地区茶农最坚强的后盾。当地政府也应当把握机会,将扶贫政策精准实施,助力黄山区茶叶品种的研发。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进行有机茶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居民对茶叶品种创新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当地居民创新精神及研发意识,紧跟市场变化,用科技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1.3政策及技术支持情况
1.3.1政府“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扶贫工作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保证扶贫资金精准投放到位,避免资金与实际需求脱节,使资金能精准到位用于扶贫对象。对贫困户逐个分析贫困原因,做到因地制宜,使扶贫政策在每1个扶贫对象身上发挥最大效用。“十三五”期间,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及科技助力下,茶叶资源的深度开发及精加工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食品安全》的修订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多方努力,茶叶行业的标准体系正在不断健全
1.3.2黄山区的技术支持安徽省八大实验站之一的皖南实验站位于黄山区,皖南实验站将所研制的新茶种在试验田中进行展示,且试验田毗邻黄山区的茶园集中地带,使新茶种的展示更加有利。实验站每年都有来自安徽农业大学茶学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有科研人员长期驻点,为黄山区的茶叶种植、加工提供了其他茶区所不具备的优势。
2黄山区茶产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s)
2.1.1茶树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黄山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且多高山,空气湿度大,云雾缭绕,有利于太阳短波辐射,能促进茶叶中茶氨酸及其他有机物质的形成,也为其产出太平猴魁的滋味奠定了优越的生态基础。所产出的茶叶叶片肥厚,叶质柔软,经久耐泡,且茶季之时山野间山花烂漫,使茶叶浸染上一种独特的花香,从而黄山的茶尤为意蕴深长。[3]
2.1.2悠久的产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黄山便已开始拥有茶叶历史。明代中叶,居于松箩的僧人大方创制了松箩茶,这也是我国名优绿茶之一,至今仍受到众多茶友的喜爱。悠远的产茶历史积淀了黄山浓厚的徽茶文化氛围,也优化了黄山茶叶资源体系,茶园生产、茶叶加工、产品研发结构相对合理成熟。
2.1.3丰富的茶叶资源黄山区山灵水秀,孕育了众多名茶精品和优秀的种质资源。对于茶叶品种研发有着重要意义,有效地利用当地茶叶资源不仅有利于茶叶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条件,不失为一种双赢的策略。
2.2劣势(Weaknesses)
2.2.1茶叶种植、品种研发等方面专业人才的短缺随着全区现代茶园建设的深入推进,仍存在着人才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由于茶园生产的季节性,因此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壮年农选择外出务工,只在茶叶的农忙季节才回乡从事茶业生产,平时的茶园则交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进行管理。因此茶叶技术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2.2.2科学技术的缺乏,茶叶体系不够完善在茶叶体系完善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的一环,如茶园产量低、病虫害、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改进,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科技支持也是相当重要。在对皖南实验站进行参观学习并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后,我们发现皖南实验站虽有技术人员长期驻点,但是专家、教授等难以切实地走进基层,无法长期并实地对黄山区的茶叶体系进行综合指导,对黄山区茶叶体系的发展也造成一些影响。
2.3机遇(Opportunities)
2.3.1茶叶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扩张茶园规模,发展特色农业,可采取茶园与果园结合、茶园与经济林结合等多种种植方式,吸引更多市内游客乃至市外、省外游客前来游玩,从而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并带动周边村民劳动致富,使黄山区的发展越来越好。
2.3.2皖南实验站资源良好试验站经营模式为“1+1+n”形式,即“学校专家+本土专家+n个经营主体”。试验站选址在农业产业园,和当地政府结成八大产业联盟,有良好的资源优势。试验站由政府和学校扶持,主要负责技术推广,并给当地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2.4威胁(Threats)
2.4.1皖南实验站初步完工,管理有待改善皖南综合试验站是2015年安徽农业大学与黄山区政府实施校地产、学、研合作与共建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项目。试验站的引种驯化需要过程,是个长期工作,新品种存在越冬问题。且皖南实验站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安徽农业大学教师以及农业局的职工组成,在为当地创造新就业机会的供给有些吃力。目前实验站的管理体系主要是外来团队进行项目研究,试验站负责根据种植条件等因素做出合理安排,比如用多少田地以及何种田地,最后到具体时间点,团队会派人来进行数据样本等的收集。
2.4.2招商引资难要建成农业、旅游业、新农村建设三项合一、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现代生态园,无疑是需要大笔的资金,光靠地方、政府的投入已远远不够。如何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对于黄山区茶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3对策建议
3.1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完善茶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一体化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形式,早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业的要求。黄山区的茶产业应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科学技术的拉动,在拉力和推力的合力下,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3.2突出重点,加快建设龙头产业
加快黄山区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做大做强黄山区茶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步骤。一是加快进行企业内部的科技改革。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采取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购进合适的生产设备。加快技术革新的步伐,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扩张企业实力。二则应当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寻求外部的有力帮助。整合企业资源,不断扩大企业对外部的辐射及影响力[3]。
3.3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社形式合作社形式广泛适应我国农村,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化作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将推动农业走向一条新的道路[4]。黄山区目前仍存在较多小茶农,茶园分散,生产效率较低,采取农村合作社形式之后,可将小茶园连片进行大规模、专业化操作。
3.4增加茶园单位产量,扩大茶叶生产供给规模茶园单产水平受自然灾害、茶叶采摘及加工能力、茶树栽培技术水平、茶园良种结构及比例、施用肥料、鲜叶采摘嫩度等因素影响。随着黄山区茶园茶树良种化普及率及标准化茶园比例的提高,茶树栽培技术水平也逐步上升,黄山区茶园潜在单产水平将有所提高。鲜叶采摘的嫩度直接影响单产,但由于茶叶采摘劳动力的缺乏,促使名优茶采摘走向机械化,然而黄山区地形地势并不适宜大规模机械采摘,因此,通过鲜叶嫩采调整产品结构、控制产量的潜力并不大[5]。
3.5加强人才注入,发展茶区新活力黄山区茶产业整改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科技人才的缺乏。茶叶的种植、加工极度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茶农们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多数为“科技盲”。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行,“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发展思维和经营思路,为农村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3.6发展茶文化旅游,提高茶产业附加值茶文化旅游以茶叶生产为依托对茶业资源、茶产品及茶园风光进行开发,通过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茶业生产模式,赋予茶叶旅游价值[6]。茶文化旅游的开展,把与茶相关的景点、景观、购物、餐饮、娱乐等串联起来,将带动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通过游客购买茶叶作为旅游纪念品、馈赠品,无形中将起到“广告”的效益,提高茶的附加值,并增加当地旅游业收入。
作者:阮文婕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