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范文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1.引言

工程造价专业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上分离发展出来的一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技术经济类专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工程造价学科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助理造价师、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具备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能力,能胜任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工程咨询单位造价类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近年来出现在建筑界的一个新名词,具体来说,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具体包括在三维建筑模型基础上的时间维、造价维、安全维、性能维等。BIM技术的应用,使得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共享、无损传递,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各参与方都能够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修改模型,进行远程协同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文字和符号表达的蓝图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式,全面实现了工程项目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

3.融合BIM技术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较强。进入工程造价专业学习的大一学生,学习职业基础课,包括工程材料、工程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二年级学习职业技能课,包括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图形算量与软件套价等;大三学习职业拓展课,包括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建设法规等,学生学习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实训时间较短,而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使得学生在较短的实践环节,无法对一个项目从施工图纸到建设成品形成完整的认识过程。将BIM技术融合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使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化和可视化,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以BIM技术为平台开展项目化教学,对具体在建的建筑项目进行全过程模拟:认知图纸、施工图深化、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算量与组价、软件碰撞检查,模型修改与完善,让学生真正理解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内涵和精髓。

该模式的实施路线如下,其中BIM教学环节由“选取项目”、“拟定方案”、“实施方案”和“成果评价”四个步骤组成,具体为:(1)选取项目:第一,任课教师借助BIM技术平台,引入教学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并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第二、利用BIM平台让学生明确应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需要准备哪些知识;第三、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得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完成时间和成果评价方式等。(2)拟定方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等方式,分析该项目的任务和目标,确定任务所涉及的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查询资料,借助BIM平台进行决策,制定任务的具体实施步骤。(3)实施方案:各小组在BIM平台上按照制定好的实施步骤逐步完成任务并不断完善,教师借助BIM平台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实现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多向交流。(4)成果评价:小组在BIM平台上展示团队的成果和自己的成绩,接受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评价,通过对比查找问题,修改不足,总结经验,完善知识模块。结语BIM技术的应用,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了起来,实现了教学课程的信息化,增加BIM单元不仅不会使课程超负荷,反而可以改变原有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薄弱的局面,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对工程每一个阶段的造价都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领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更好的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使造价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培养出更符合行业发展要求、与社会实践接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巧芳.“五环模式”在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7(05):224.

[2]陈金华,郭华伦.在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BIM课程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03-104.

[3]张新星.基于仿真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应用研究[J].时代农机,2015,42(02):151-152.

[4]赵雪锋,李炎锋,王慧琛.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53-54.

[5]王金岗.基于虚拟仿真的单片机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03):68-70.

[6]赵晋芳,刘长江,赵卓.仿真技术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32.

作者:郭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