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现代汉语中拟声词使用的灵活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摘要:现代汉语拟声词在使用中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拟声词的重叠形式、多能性及其变体。大量语言材料证明,造成拟声词灵活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感知主体的差异和语境的影响。拟声词的灵活性使其在运用中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消极的地方。我们在运用中要准确把握拟声词的灵活性这一特点,使其发挥应有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拟声词;灵活性;重叠;多能性;变体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即“用来摹拟事物或动作、变化的声音的词”[1]。早期的语法著作并未能给拟声词以一席之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吕叔湘、熙的《语法修辞讲话》[2]和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3]等语法著作才开始注意拟声词这一类现象。目前对拟声词的研究集中在其归属问题、语音规律、中外对比以及古汉语拟声词的专门研究等方面,而在其修辞作用、活用、规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拟声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词类,在摹拟声音时能产生极强的音响效果,从而使语言形象具体,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本文在大量语料的支撑下,探讨了拟声词在重叠形式、多能性及其变体上体现出的灵活性特点。
一、拟声词的重叠形式拟声词的灵活性
首先体现在其重叠形式上。拟声词的内部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类[4]。第一类是单音节和它的重叠式,包括A式、AA式、AAA式、AAAA式等;第二类是双音节和它的重叠式,包括AB式、AABB式、ABAB式、AAB式、ABB式、ABBB式等;第三类是双音节的重叠变式,包括CDAB式、ACBD式、CBAB式等。实际运用中,拟声词的重叠式运用颇为灵活,从而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例如:(1)微风掠过苗禾,高粱叶在哗啦啦獉獉獉的响。(知侠《铺草》)(2)大赤包顺手操起一个茶杯,极快的出了手,哗啦獉獉!连杯子带窗户上的一块玻璃全碎了。(老舍《四世同堂》)(3)他临走时,猛地把我搂住了。他浑身的骨节嘎巴嘎巴獉獉獉獉地响。(张承志《黑骏马》)(4)我年轻那会儿啊,嗓子嘎巴儿獉獉獉脆,在联欢会上唱歌,从来不拿麦克风什么的。(刘蒙《编辑部的故事》)(5)滴答滴答獉獉獉獉是雨声,叭叭叭叭是汽车喇叭声,劈里啪啦是鞭炮声。这都是黄狗回忆起来相当熟悉的声音。(童话《听钢琴的狗》)(6)墙上一只挂钟,还“嘀嘀嗒嗒獉獉獉獉”走着。(张正隆《雪白血红》)通过以上各例,我们看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拟声词可以有不同的重叠形式,这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使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在下文中,我们把拟声词及其各种重叠形式看作相同的拟声词,以便我们更清晰地探讨拟声词的灵活性特点。
二、拟声词的多能性及其原因
在运用拟声词时,同一个拟声词(包括其重叠形式)往往可以摹拟不同的事物、动作或变化的声音,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拟声词的多能性[5]。通过研究发现,造成拟声词多能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感知主体的差异
拟声词是感知者用来摹拟声音的,因此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感知者及其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感知主体不同,感知者的心境、个人经历,以及主体对声音的关注点不同等等。不同的主体感知到的声音是有差异的,在表达所感知声音的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又因自身的主观感受、偏好喜爱等选择不同的拟声词。因此,难免出现同一个拟声词表达不同声音的现象。例如:(7)那山庵前面一片黑压压的松林被风吹得呜獉呜獉直响,好象有千百只野狼在在齐声嗥叫似的。(峻青《鸳鸯冢》)(8)“呜獉……,呜獉……”,汽笛长嘶了两声。(曲波《林海雪原》)(9)滚滚的波涛象预感到将要有一场悲剧发生,呜呜獉獉地发出泣声。(林希《怪诞三题》)(10)方芷心呜呜獉獉地哭起来。(张天民《战士通过雷区》)(11)这天吃饭时间,因为大家都吃热汤面,食堂内一片呼噜呼噜獉獉獉獉的响声。(金日成《我的老师尚钺先生》)(12)眼下盼来了,我总算对得起你了,你还是老样,不和我多说一句话,天一黑,你睡得呼呼噜噜獉獉獉獉。(贾平凹《童年家事》)(13)亦陀很快的又呼噜獉獉了一口烟,向所长去告辞:“咱们明天再详谈!就是别生气,所长!”(老舍《四世同堂》)《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呜”为:“形容风声、汽笛声等。”[6]1435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例(7)(8),而例(9)中“呜呜”摹拟的是波涛滚滚的声音,例(10)模拟的是哭声。之所以这样用,是与作者的主观选择及心境感受分不开的,因为完全可用其他的词,而作者却没用。例(11)(12)(13)用“呼噜”摹拟了喝汤的声音、打鼾的声音、吸烟的声音。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作者对这几个声音的关注点不同。例(11)和例(12)关注的是动作产生的音响效果,例(13)更多关注的是动作本身的状态。因为感知者对不同声音的关注点不同,所以拟声词也就可以被应用于描写多个声音。
(二)语境的影响
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对词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不同语境应该采用哪些词语是有讲究的。而很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往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其意义。这点在拟声词上也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14)船身在沙沙獉獉的水声中颠簸得很厉害。(欧阳山《三家巷》)(15)……什么声音也没有,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獉獉声。(峻青《瑞雪图》)(16)夜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初开始是在屋顶上沙沙獉獉作响,清新的雨味夹杂着山上松枝的芳香向着屋里飘送着。(李准《黄河东流去》)(17)空山人静,那笔在纸上沙沙獉獉走着,就像是轻快地,热滚滚地小声说着体己话。(林斤澜《新生》)(18)清晨的山路上,没有别的车辆,只有我们这十一辆汽车,沙沙獉獉地飞驰。(冰心《樱花和友谊》)(19)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同时听到沙沙獉獉的响,是爪子抓瓦器的声音。(鲁迅《铸剑》)《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沙沙”一词:“形容踩着沙子、飞沙击物或风吹草物等的声音。”[6]1181那么上述各例中的“沙沙”又是什么意思呢?例(14)摹拟的是船在水中行驶所产生的声音,例(15)摹拟大雪降落的声音,例(16)摹拟雨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例(17)摹拟用笔在纸上写字的声音,例(18)摹拟汽车在路上行驶的声音,例(19)摹拟老鼠爪子抓瓦器的声音。这些词义都只用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确立。所以,由于语境的存在和影响,拟声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了不同的意义,即可以用来摹拟不同的声音。
(三)修辞的影响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拟声词并不摹拟事物的声音,而是描绘事物的情态。我们把这种现象视为一种修辞现象。耿二岭在《汉语拟声词》中指出:拟声词可以沟通“艺术通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这种通感有着比较广阔的活动天地。人们时常有意无意地藉助拟声词使听觉以外的各种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超越本身的局限,转移向听觉。”[7]这种声音可以说是想象出来的,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人们对不发生的对象的“感觉”与听觉器官对该拟声词本来所摹拟的声音的“感觉”有相似性。例如:(20)他哄獉的一下出了汗。(老舍《四世同堂》)(21)她又活过来了,憋在心里的眼泪刷獉的流了出来。(老舍《四世同堂》)(22)现在,白色的窗帘一扑一掀,太阳光劈里啪獉獉獉啦獉地跳进来。(陈建功《鬈毛》)以上例子所描写的出汗、流眼泪、阳光照射等现象都没有声音,它们只是一种情态的描写。拟声词的这种用法我们认为是修辞上的移觉现象。这里的拟声词虽然不是摹拟声音,但其对情态的描写也体现了其多能性的特点。
三、拟声词的变体及其原因
拟声词的灵活性不仅表现为它的多能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表现为同一种声音可以用不同的拟声词来表达,即拟声词的变体。造成拟声词这种用法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感知主体的差异
感知主体即运用拟声词的主体,在运用过程中,面对同一个声音,感知者往往会因为个人经历、个人情感、偏好喜爱以及对具体声音的关注点不同而自由选择合适的拟声词进行表达,从而也就会出现多个拟声词摹拟同一种声音的现象。例如:(23)树上的一只老鸦呱獉的叫了一声,他吓了一跳,匆匆的走开,头发根上冒了汗,怪痒痒的。(老舍《四世同堂》)(24)乌鸦是那末黑丑的鸟,一到傍晚,便成群结阵地飞于空中,或三两只栖于树下,苦呀苦呀獉獉獉獉地叫着,更使人起了一种厌恶的情绪。(郑振铎《苦鸦子》)(25)何况这党八股简直是老鸦的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獉獉地叫。(《反对党八股》)(26)铆工班长和几个人跑过来了,端起碗,咕嘟獉獉嘟獉就往肚里灌,喝完用袖子一抹嘴,这才细瞅了一下郭大柱。(邓康《阵痛》)(27)丁小鲁和刘美萍也风尘仆仆地回来了,进门咳嗽,清嗓子,端起水杯咕咚咚獉獉獉喝水。(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28)她又活过来了,憋在心里的眼泪刷獉的流了出来。(老舍《四世同堂》)(29)还有一次,杨巧红……紧紧地咬住自己的下嘴唇,越想越怨,泪水吧嗒吧嗒獉獉獉獉地掉下来。(畀愚《欢乐颂》)(30)两行热泪扑扑答答獉獉獉獉掉在纸上。(徐怀中《西线轶事》)例(23)(24)(25)分别用“呱”“苦呀”“哇哇”来摹拟乌鸦的叫声,例(23)和例(25)都关注乌鸦叫声的特点,作者却选用了不同的拟声词,而例(24)则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乌鸦并不知道什么是“苦”,它的叫声之所以是“苦呀”是因为作者倾注了主观感情在里面。例(26)(27)都摹拟喝水的声音,“咕嘟嘟”和“咕咚咚”虽然差别不大,但终究不是同一个拟声词,就是因为作者的主观选择。例(28)(29)(30)都表达了掉眼泪的状态,却用了不同的拟声词。因为例(28)关注的是眼泪从眼睛流出的迅速状态,而例(29)(30)关注了眼泪流出后掉落时的声音。所以,对一个声音的关注点不同,也能造成拟声词的变体现象。
(二)语境的制约
语境制约着词语的使用,影响着词语的表达效果。所以,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即使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词语。那么,我们表达同一个声音,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可以选用不同的拟声词,以便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31)当父亲坐在家里接待来客,当他和同僚们一起叽叽咕咕獉獉獉獉谈些时局政治,当他把手臂一挥,偶尔也爆发出爽朗的笑声,这时候,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啊。(魏微《家道》)(32)接着听见两个表弟咕咕唧唧獉獉獉獉的声音。(冰心《别后》)(33)那几个老妈子也咕咕哝哝獉獉獉獉的不知说些什么。(冰心《两个家庭》)(34)他默默地盯着身旁正围着他看的一大群人,两个交警正拿着对讲机哇啦哇啦獉獉獉獉地嚷着什么。(张平《十面埋伏》)上述四例都摹拟了人们讲话的声音,却用了四个不同的拟声词,原因是为了配合语境的需要。比如例(33)用“咕咕哝哝”表现了老妈子讲话的隐蔽性,不能大声、公开地谈话,若用“哇啦哇啦”则表达不出作者原有的用意,不够到位。所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合适的拟声词,使拟声词具有了变体的可能。
(三)词汇的丰富性
汉语词汇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其中有很多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语,有时候它们甚至可以互换。在语言的表达中,即便是同一事物,由于词汇的丰富,一般都能找到两个甚至更多词语来描述该事物。因此,词汇的丰富性也同样使同一种声音能用多个拟声词来表达。例如:(35)宝玉和袭人都扑嗤獉獉的一笑。(《红楼梦》(36)门边站着老乡一个十来岁的小闺女嘻嘻獉獉笑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37)蛮蛮从树叶的空空里,望着婆婆咯咯獉獉地笑着。(王汶石《蛮蛮》)(38)哈哈獉獉,你成了英雄的老子了。(柳青《地雷》)(39)这时候,我婆姨就在锅灶后边哧哧獉獉笑开了。(葛洛《卫生组长》)(40)老大就嘿嘿獉獉笑,笑得快要死去。(贾平凹《龙卷风》)(41)胡万通嘿儿嘿儿獉獉獉獉一笑。(蒋子龙《拜年》)(42)小孩翻着眼,“嗬嗬獉獉”笑起来。(康濯《腊梅花》)(43)林晓玲嘻嘻哈哈獉獉獉獉笑着。(池莉《水与火的缠绵》)例(35)———例(43)都描述了“笑”这一动作,却分别用了“扑嗤”“嘻嘻”“咯咯”“哈哈”“哧哧”“嘿嘿”“嘿儿嘿儿”“嗬嗬”“嘻嘻哈哈”九个不同的拟声词。我们发现这九个词在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也就都能用来描述“笑”这个动作了。同样,例如汉语中表达“哭”也有“扑扑答答”“嘤嘤”“呜呜”“呀呀”“哇哇”等不同的拟声词。所以,词汇的丰富性也赋予了拟声词灵活性的特点。
四、总结
综上,现代汉语中拟声词的使用具有灵活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它的重叠形式、多能性及其变体。拟声词的重叠形式丰富了词汇系统,也有助于提高文本的形象色彩,使表达更加贴切自然。拟声词的多能性使世界上大多数声音得以用语言来表达,也使各种声音更具体、形象。拟声词的变体展示了拟声词的丰富性,从而使文本表达丰富多彩,更加自由。造成拟声词多能性和变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大多数时候同时作用于拟声词的使用,使拟声词具有了灵活性的特点。但主要是受到感知主体和语境的影响,即不同的主体可以用同一个拟声词去摹拟不同的声音,也可以用不同拟声词去摹拟同一声音;同一拟声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义,可用于摹拟不同的声音,同一声音也可依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同的拟声词来表达。总之,拟声词在社会交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正确理解、把握拟声词的灵活性特点,在实际运用中选择最恰当的拟声词,使拟声词充分发挥其作用,使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参考文献:
[1]杨文全.现代汉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77.
[2]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10.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7.
[4]邵敬敏.拟声词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5]张素蓉.试论汉语拟声词[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耿二岭.汉语拟声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杜银银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