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范文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

摘要:优化整合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现优势互补,是高校思政课适应高校转型发展而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举措。本文基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探讨两者整合的原则,并从优选内容、设计模式、完善机制等方面系统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整合

一、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整合的逻辑前提完整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在教学目标、对象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是两者实现整合的逻辑前提之一,也即可行性。但两者又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也决定了两者整合的必要性,这是两者实现整合的另一逻辑前提。高校思政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具有理论抽象性以及主导价值传递的导向性,意识形态色彩鲜明,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理论教学”的必要性。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青年大学生要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也必须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思政课理论教学能把既定的思想观点、理论体系、法律规范等内容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传输给学生,使之入耳、入脑,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凸显“润物细无声”,突出教育的内隐性、渗透性与灵活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与感悟课堂中、校园里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青年学子对国史国情、现行制度、价值观念的认同,以及最终转化为信念与践行标准,实现入心、入信、入行。体现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要保持高校思政课的生命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则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这也是基于思政课所独有的深刻理论性、独特的意识形态性和强烈的实践性等自身特点。然而,在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必须认清理论与实践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理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即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教学是盲目的、无目的的;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没有实践教学的理论教学则是空洞的、缺乏生机的。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观点和法律条款等的认可、消化和吸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

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整合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将两种不同的教学环节统筹安排,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1.坚持过程性整合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原则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现入耳、入脑,提高理论认知,力争做到真学、真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侧重于通过自我参与、体验感悟来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入心、入信、入行,促进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养成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用、真信。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两个教学环节,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实际课程教学都应该围绕“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来开展。因此,在两者整合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必须在课程体系中统筹考虑与安排,始终坚持过程性整合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用,最终真信,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内化相协调原则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这肯定了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单向性理论知识的传输,会使教学单一、枯燥,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不利于教育内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和深化了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去实践、体验、探索和感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更能实现对原理知识的吸收内化。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冲击着大学生。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指导,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实践就是盲目的,还有可能引入歧途,不能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3.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高校要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真学、真用、真信。这要求教师真懂、真用、真信,以自身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展现出的“精气神”去感染学生,以自身所掌握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与方法帮助和影响学生,以身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就必然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必须坚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思政课教学“接地气”,鼓励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去校园里、社会上、生活中去实践、体验、探索和感悟,通过自我实践、独立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增强获得感。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安排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

三、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的对策研究

1.选准内容结合点,实现功能互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高校思政课在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两者的功能互补优势,先要选准内容结合点。首先,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写一封书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讲述入学以来的见闻和收获,感谢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同时,鼓励互相交流,并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书信,以此增强感恩意识和孝道观念。其次,按照实践教学的需要选取相应的理论内容支撑。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或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自行参观贺绿汀纪念馆、松坡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地现成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带着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展开考察。教师现场讲解游击战争、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更好消化吸收理论教学内容。

2.设计有效模式,增强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形式较单一,实践教学则灵活多变。在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四门主干课程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探索两者的整合模式,可以采取“1+N”的组合模式,即以1种契合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方式为主,N种其他不同方式为辅的整合模式。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是大学新生学习的首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生活适应、理想目标、人生价值等,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联系密切,可以以主题演讲比赛(如“时代、青春、理想”主题演讲)等各种竞赛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健康成长,同时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今日说法等实践环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介绍国史、国情,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像欣赏(如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红色电影)为主要形式,还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开展现场教学,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活动、参观纪念堂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学科性、理论性较强,教师可以主要通过采取阅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并撰写学习心得的形式,让学生领略经典原著的理论魅力,同时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等补充形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时代性鲜明,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可以以田野调查(如“四个自信,我的见闻”主题调研)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去了解和感受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教师还可辅之以读书会、主题征文等形式。通过“1+N”模式,形成以理论认知、现实考察、互动体验、历史感悟为核心要素的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合模式。

3.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执行到位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关键在如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完善运行机制则是重要保障。一是要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整合机构。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如: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制定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督促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教务处负责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学工处、团委等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积极联动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相长的有益活动,并通共享学习成果,有效推动教改实践的落地开花。二是要建立健全理论与实践教学整合的组织形式。以理论教学的认知引导和实践教学的行为养成作为基本方向,灵活采取大班理论教学、小班实践论证的组织形式,或采取集中理论讲授与分散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积极融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三是要建立恰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整合评价监督机制。按分值比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学校教学督导部门评价有机结合,将实践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有机统一,从不同角度对思政课两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对其整合有效性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教学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2]杨燕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互补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3]王效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的对策研究[J].才智,2016

[4]李薇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促模式[J].理论视野,2017

作者:谢文娟 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