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钢琴伴奏及中西融合的特点范文

钢琴伴奏及中西融合的特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钢琴伴奏及中西融合的特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钢琴伴奏及中西融合的特点

《民族音乐杂志》2014年第六期

一、和声设计

这首新近创作的艺术歌曲,旋律的构成音主要以doremisolla五声音阶为主,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味,而在调式、调性的处理上却借鉴了西方关系大小调式相互交替的因素,具有“中西融合”的效果,所以在和声设计的艺术处理上也应体现“中西融合”的效果。1.歌曲A段整体上仍然以西洋功能和声的T—S—D—T进行为主前两个乐句的和声进行都是TI———SII———DV———TI的正格进行,第三句的和声进行设计为:SIV———TI———SII、DV———TI,第四句为:SIV———TIII———SII、DV———TI。这样的进行可以使歌曲呈现出明朗的色彩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为了突出歌曲的民族风味,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大胆地使用具有五声风格的民族化和弦其中“换音和弦”和“加音和弦”使用得最为普遍。例如:(1)将大调的V级和弦三音换成其上方二度音,变成soldore,标记为:V。(2)将大调的II级和弦三音换成其上方二度音,变成resolla,标记为:II。(3)将大调的I级和弦采用加六音的形式,变成了domisolla,标记为:+6I。(4)将大调的I级和弦采用加二音的形式,变成了doremisol,标记为:+2I。这些具有五声风格和弦的大量使用,可以削弱功能和声的强力度以及紧张感,使伴奏音响听起来更富有流畅性以及旋律性,同时使歌曲更具有民族风味①。3.以调式、调性的变化来烘托和声的色彩及力度的对比变化.在歌曲B段,曲作者为了烘托歌曲的高潮,一方面在旋律的走向上使用大跳音程,使得旋律更有起伏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调式上运用了平行大小调交替的手法,使得音乐在色彩上形成较大的对比,所以在和声的处理上也应紧随调式,在色彩及力度上进行对比变化。(1)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和声进行相同,都是e小调的ti———dv———G大调的SIV、DV———TI,这里的和声处理主要是随着平行大小调式的变化而设计的,从而在色彩上形成对比。(2)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调式、调性回到G大调,前四个小节的和声进行相同,都是G大调的TVI———DV、TI———SII———DV,第四句的第五个小节最后结束在TI上。在这里,和声设计主要以功能和声为主,强调和声进行的力度。(3)在SII和DV和弦的使用上仍然采用上面提到的中国式的“换音和弦”手法,将其三度音换成四度音而增强和声进行的民族风格。

二、和弦连接方式

本曲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艺术歌曲,其伴奏音型主要是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为主,和弦连接主要也有“中西”两种方式,而中国民族风格和弦的连接方式也是在西方功能和声“和声连接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中国民族风格分解和弦的连接方式以歌曲A段的前两句为主,低声部和高声部同时分解,它们都有三个主要和弦,分别是:+2I、II、V。1.低声部的和弦连接方式以左手由低到高分解就近连接的形式表现,由于都以根音为第一个音,所以他们的和声功能区分得非常明显,例:2.高声部的和弦连接方式以右手由高到低分解的形式表现,由于第一个音不需要弹奏根音,而以上三个和弦都含有sol和re,所以这三个和弦在高声部分解时基本体现不出和声的功能,于是我们在高声部可以取+2I的sol、re、mi这三个音,在乐句的中间形成类似西方功能和声体系中的“主持续音和弦”,以衬托歌曲开始时给人一种绵绵不断的温暖及亲切的感觉。但特别要注意当最后三个小节形成SII—DV—T+2I的终止时,SII和DV高声部的和弦音可以有所改变,不要和+2I弹得一样,以加强和声的终止感。

(二)西方功能和声分解和弦的连接方式表现在歌曲A段的后两句以及歌曲的B段,以低声部分解和弦为主,主要采用和声连接法,有两种形式:1.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方式,连接如下:2.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方式,连接如下:

三、织体设计

本曲运用无旋律伴奏织体的编配手法,这也是艺术歌曲常用的编配手法,这种伴奏织体的写作原则主要是依靠和声、复调、织体设计等方面的表现,以写法上的多样性来刻画音乐形象②,这比带旋律的伴奏更具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加强歌唱者的音乐表现力,本曲运用的无旋律伴奏织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歌曲A段的前两句,左右手同时分解固定音型右手朝下分解,左手朝上分解,并同时固定音型。这种手法主要是营造一个安静、流动的背景,使得音乐平稳流畅地进行,这恰恰适合歌曲呈示部的叙述、倾诉部分,可以使人立刻进入到一种回忆、联想的美好状态。谱例2:

(二)歌曲A段的后两句,左手八分音符分解,右手奏二分音符和弦或演奏副旋律这时演唱者仍在倾诉,所以流动的背景仍要保持,但此时歌词中连续出现了四个“你来了”,寓意着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的热爱与牵挂,同时旋律的进行也出现了六度、五度的大跳,所以此时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上都让人感觉歌曲的情绪比前两句都有所提升,歌唱者此时的情感也在逐步地激动,故伴奏在左手仍保持分解的基础上,右手恰当地加入和弦及副旋律,以烘托此时歌曲情感的上升需要。谱例3:

(三)歌曲B段,左手十六分音符大幅度的琶音,右手奏副旋律到这时,歌曲已经进入了高潮,词作者分别从“山”和“海”出发来描绘一种壮丽雄伟的情怀,曲作者也以旋律的大跳以及大小调式的色彩对比来激发音乐的激情,所以这时的伴奏一定也要激情并且富有层次,既要表现出“山”的壮丽———“四季花盛开”,又要表现出“海”的雄伟———“浪花踏歌来”的宏伟场面,而最佳的表现方式就是左手高密度大幅度的琶音加上右手源源不断的极富感性的副旋律。

四、前奏、间奏、尾奏和歌曲长音的处理

(一)歌曲前奏10小节前奏,素材来源于B段后两句,在和声的处理上也和这两句相同,但此时的伴奏织体要用有旋律伴奏法,右手弹奏旋律,左手弹八分音符分解音型,前四个小节安静,右手可用单音弹旋律,且要触键连贯、优美,而后四个小节则要大气,可用八度弹旋律,预示此曲的两种基本情绪,并且在最后两个小节减弱并奏出A段前两句的织体,从而慢慢地引出歌声。谱例5:

(二)歌曲间奏和尾奏歌曲的间奏和尾奏都接在B段高潮之后,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织体都为有旋律的伴奏,篇幅都是四个小节,和前奏一样,前面两小节要安静,右手可用单音弹旋律,且要触键连贯、优美,左手就弹几个很简单的带加二度音的八分音符分解。而后四个小节则要有气势,可用八度弹旋律。间奏的和声进行为:IV—I—IV—II—V;而尾奏的和声进行为:IV—I—II—V—I。谱例6:

(三)歌曲中“特别长音”的处理1.在歌曲前奏倒数第四小节以及B段的倒数第三小节处,有一个E的全音符的长音,这时可以用华彩性的补充手法来进行处理,同时,为了突出民族风格,弹奏时可以用两手衔接来弹奏一个具有民族性的带“加二度音”和“用四音换三音”的II级和弦,从而达到与旋律的民族风格紧密结合,很好地对旋律进行补充的效果(见谱例5)。2.在歌曲的A段和B段的衔接处,音乐停在一个全音符的G上,而且后面还有三拍半的休止,但这时音乐的情绪却在不断地高涨,并且要很激昂地进入到B段,所以此时伴奏要发挥加花的作用,可以采取前面四拍左手延续八分音符的分解,右手用单音分解加二度音的主和弦,后四拍左手用远距离低音加柱式和弦打节奏的伴奏音型,右手用八度分解加二度音的主和弦,从而把歌曲的高潮推上去。谱例7:3.在B段第二句和第三句衔接的地方,旋律在d2上停留三拍,但这时音乐已处于高潮,且还要更上一层楼,故此刻伴奏绝不能松懈下来,同样可以采取左手远距离低音加柱式和弦打节奏,右手弹奏快速的音阶进行的伴奏音型,更进一步地把高潮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谱例8:

五、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钢琴演奏时的触键、指法和踏板的合理运用在歌曲A段,左右手同时弹奏分解八分音符时,触键一定要柔和、均匀,要充分运用大臂的重量使指尖在弹奏琶音时有穿透力并尽可能连贯、流畅,并且根据和声的转换连续使用切分踏板。在歌曲的B段,特别要注意左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均匀、流畅、不间断、大幅度的琶音跑动,在这里,左手的长琶音表现的是一种激情与感动,就像山的巍峨壮阔与海的波涛涌动,要想弹好这段长琶音,首先要合理地安排好琶音的指法,其次要注意触键,手指要贴键弹,不要把手指抬得太高,但要沉下去,手腕要顺从位置,指尖要很敏感且要很有把握地抓住琴键③,特别是大指一定要立起且灵活,配合柔顺的手腕进行转移,同时肘、臂甚至肩都要放松而协调地动作,给予手指以力量的支持,保证手指指端力量的连接,使声音无缝隙,而且在弹奏时,内心要有音乐上、下行的流动感,并注意倾听声音的均匀、连贯及音色的质量④,只有这样才能弹奏出“一挥而就”如“波浪起伏”的长琶音。

(二)要注意把握好歌曲的速度该首歌曲是一首抒情歌曲,速度应定为中速偏慢,但不应太慢,始终要保证歌曲进行的流动性,特别是到了歌曲的B段,由于已到歌曲的高潮,所以此时更要保持音乐的流动性,使歌曲的高潮能像海浪一样起伏而打动听众的心。

(三)要注意和演唱者默契地配合由于此曲的伴奏织体为无旋律伴奏织体,而且在伴奏中还有很多的副旋律,所以要想弹好该曲的伴奏,就要求弹奏者在练习伴奏前就应该对歌曲的主旋律熟记于心,始终结合主旋律去练习,甚至边弹边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弹出发自内心的音乐,使钢琴伴奏和人声旋律合而为一,达到艺术的高境界。

作者:罗诚单位:浙江省台州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