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文学信息化的建设范文

民族文学信息化的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文学信息化的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文学信息化的建设

一、民族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一)民族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民族文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学既属于档案信息学、图书馆学,又具有民族文学学科的许多特性。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建设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仅民族院校开设民族文学专业,其他许多综合性大学、科研机构也把民族文学作为重要学科建设之一,如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对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形成极大的需求。要满足该领域今后人才培养的需求,没有与时俱进的资料平台支持是显然不行的。

(二)民族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具备相应的传媒技术和资料基础信息化时代,信息数字化和网络传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原来实体性质的图书资料只有与新的信息传媒方式接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目前,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民族文学资料建设都非常丰富,形成了资料学建设的良好基础。以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资料建设为例,近3年来,采集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学资料,主要有北方民族文学中的《玛纳斯》史诗歌手视频专题库60小时,藏族格萨尔艺人系列档案54小时,蒙古族濒危经典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778小时;南方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少数民族田野调查专题60小时等。2012年,采集的音频12个专题资料时长528.5小时;新增视频资料时长207.5小时,新增图片资料8635张,增加图书638册,采购图书393册,获捐赠图书245册,其中外文图书130册。部分档案资料具有唯一性,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丰富的资料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展示其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创建于1999年8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网站,作为民族文学资料的重要平台,兼具民族文学资料和研究信息的与传播功能,并一直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秉承着“振兴学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建站宗旨和“统筹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建设理念,在特色资源、学术品牌、专业频道等多向度上寻求突破,在全面推动“中国民族文学网”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和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研究事业。2012年度“中国民族文学网(中英文版)”积极尝试网络建设的“专题数据库”建设,并针对民族文学的不同分类强化了板块设计,增强了专业特色和信息容量。2012年度中国民族文学网的浏览量293209人次,访问总量141125次。其中,唯一身份访问者108237人,来自13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109种语言。同样,2012年10月16日至11月30日期间,民族文学所系统制作的“2012史诗研究国际峰会”的官方网站(worldepic。org/worldepics。org),把少数民族史诗资料、国内外知名史诗学者、史诗演述活动等资料信息,在网络上进行系统展示。在不到2个月时间之内,该专题网站的浏览量为16282,访问次数1649次,唯一身份访问者为551人,来自35个国家,使用24种语言,网站点击率符合信息传播规律,并呈现出关注度高峰期。这些统计资料充分说明,民族文学专业虽然作为蓄势待发的新兴学科,但该专业的资料信息传播已形成良好的技术支持平台,日益增强的学术需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文学资料学建设的必要性。

(三)民族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外已具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国内民族文学资料学建设方面,许多机构也对中国各民族文学资料的研究与整理工作进行了有效尝试。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研制出口传档案库的数据标准与著录规则,其中包括口头传统主题、专题、专业数据库建设规范、音影图文数据资源加工与著录规则指导规范、元数据标准、数据分类与规范、海量存储设施运维与服务规范,在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基本元数据规范、基本数字资源加工标准规范及数字资源描述标准规范方面都进行了完善和有益扩展。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民族口头传统资料已形成不同类型的专题样本,包括用时间、空间维度展示资料,以人为主题展示资料,用全景照片、3D建模等技术展示建筑、文化空间等,在中国记忆文艺基础数据资源库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数据量、编目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科学数据中心在数据化资料学建设的VDB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做了适应性开发。在资料学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志资料库建设和民间技艺资料档案开发也形成了特色,一些成果关注到了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的多角度研究。在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学实践方面,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中国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研究单位和高校也高度重视口传档案库建设,对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主题、专题、专业数据库建设规范、音影图文数据资源加工与著录规则指导规范、元数据标准、数据分类与规范、海量存储设施运维与服务规范加以探索和研究。

国外民族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经验。如研究芬兰民间口头文学及相关课题的芬兰文学学会口传文学资料中心,从手稿资料、声像资料、摄影资料等方面入手,经过理论建构和研制数据模型,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交互检索系统。芬兰的土尔库大学口传文学档案馆,则对田野工作及其相关研究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档,注重声像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对各类资料按年代进行了历时性的排序,对大量的声像资料都做出了相应的数据化,建立了数据分析模块,实现了计算机系统化管理,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展示平台。日本在资料学建设方面也做出了新的探索,日本民间数据库和冲绳口头文化传承数据库已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条目检索系统,基本检索类型达到33个。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的82卷本口碑文学大系数字资料库也完成了资料学的编码与检索的研制和开发,分为采集著录的标准化的资料交换的标准化,分类严格、归纳清楚,旨在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料实现国际性的交流,实现口头文学资料库之间的共同运营。美国密苏里大学的“通道”项目,将口头传统与互联网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些资料学建设发达国家的网络信息系统已基本实现国际化的互动与交流,这些国外资料学建设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目前,国内外与少数民族研究资料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渠道采集、处理和显示文学资料数据的方法与理论;二是数据化管理中的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体系进行明确计量、科学分析;三是数字化资料库建设基本流程模式,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数据化管理几个环节的设计;四是建立文学资料关键词检索的探索。

二、推进民族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针对民族文学研究资料信息化建设在资料积累、资料采编、资料梳理、资料展示方面仍任重道远的现状,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应是:在此前民族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和数字平台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优秀口头传统资料的采集范围,有计划地扩充少数民族音影图文档案的存储量,不断增加项目种类和数据量,细化少数民族文学文类建档体系,强化数据规范,提升数据整合质量和数据集成管理技术指标,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技术推出高质量的专题化和系列化资料服务和精品项目。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加强民族文学资料采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充分利用好国情调研项目、田野基地以及与地方高校、民族地区和国外学者开展广泛合作,加强对民族地区珍贵口头文学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在资料采集的对象上应该本着先重后轻的原则,首先抢救那些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且面临濒危的文类。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第一,文本为主体的民族文学资源。这些资源以目前古文献、古抄本、公开出版的神话文献和现当代搜集整理的神话文本为主。在资料的呈现方式上可适时采取电子文档和原版扫描后转换成的PDF文件。第二,声音为主体的民族文学资料。根据此前录音条件的限制和人们对神话声音文件采集的相对不足,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以往相关音源资料的细加工获取必要的神话讲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必要的田野调查教育部充实口头材料。第三,照片为主体的资料。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与民族文学现象的产生、流传有关的讲述人、受众、讲述场所、用具等为语境材料,也包括文物、绘画、服饰等文化实体中的历史性图像记忆。第四,影像为主体的资料。这些资源主要是田野调查中采录的与民族文学的讲述或传承的影像,应关注这些影像对既有资料的实证作用。

(二)注重民族文学信息化研究在搜集、保存民族文学各文类资料的基础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有计划的资料学研究,特别是版本研究、类型研究、数据标准研究等专项研究,进一步规范数据,并根据资料本身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字化音影图文资料的使用率。通过相应的媒资库和网络呈现方式、方法的研究,加强资料的采集、梳理、加工到网络呈现的系统性管理,增强资料的使用附加值。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而言,由于资料的丰富性和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大量的资源难以根据客观的学科分类标准和可控的主题词表进行精细加工,在方法上应该注重分类与梳理,积极研制资料版块呈现形式,使学科信息系统的组织体现出整体性与系统性。

(三)推进民族文学专题数据库建设配合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布局,在中长期发展中,坚持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专题资料库建设作为推动资料中心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一环。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而言,由于资料的丰富性和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大量的资源要根据客观的学科分类标准和可控的主题词表进行精细加工。因此,在资料收集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使学科信息系统的组织体现出整体性与系统性。如在史诗资料、神话资料、民族民间说唱等分文类专题、分民族语言专题、分民族地区专题等。利用若干年的时间,使这些专题成为一个具有系统的民族文学特色的知识系统,并成为国内相应领域的权威资料集成平台。

(四)搭建民族文学音影图文信息网络平台在资料不断充实和资料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的多层次开发与整合以及开放式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合作,利用当今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构建起以中国各民族代表文类典藏资料为主体,以国内外前沿相关资料和前沿研究成果为补充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音影图文资料的跨类检索和网络资源共享。

作者:王宪昭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