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研究范文

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研究

一、思政教育与情理互动机制概述

国内外关于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引起了相当的重视。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实际应用机制。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新一代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也有着根本性的改变。作为个人主体越来越强调个体个性的突出与发展,一般的说教与灌输的思政教育方式难有实效。情理互动机制所强调的正是深入学生生活,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依靠主体调动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情理互动机制扮演的往往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置情景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很广泛,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建立、世界观构建、人际关系处理、理想目标培养、情怀素养的引导等都在其范畴之内。教育的内化效应是情理互动机制的立足点,国外在实际的互动机制应用上有着很好的实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机制建设与探索上都更为成熟。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信息环境。对于教育体系而言,学校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的、主要的来源。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网络环境之下,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都习惯以互联网媒介为基础,以至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与互联网相契合。但是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各种观念、价值取向等都没有稳定成型,容易受到影响与引导。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容易对学生形成不完全正确的诱导。这对于思政教育就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都习惯于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与感情交流,这正好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与着力点。情理互动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互动开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机制的实现必然符合学生的情感。当下,QQ、人人网、校园BBS、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都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多元的交流平台与交流环境,既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手段,也充分实现了个体自主价值实现。基于互联网建立情理互动机制,可以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增强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在思想、思维、行为方式、道德、审美、意志等方面都能在这类的机制下得到深刻的引导与转变。

二、互联网环境对思政教育互动机制探索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对以往的思政互动机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无论是从教育资源的掌握,还是从学生适应的有效互动机制角度来看,都对思政教育的改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首先,互联网环境为互动机制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因其新奇的形式与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媒介的形式也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QQ、BBS、人人、微博等平台都是学生活跃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以及学校的教育形式中,这些平台都能够被思政教育充分利用成为主要的思政教育阵地。思政教育融入互联网业必须改头换面,一改严肃认真的说教形象,形式不一而足,但是要符合互联网特征。可以采用当下互联网上流行的图片、视频、焦点人物与事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活泼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认同,教育才能直达学生心底。其次,互联网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除了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外,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为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可互换的、民主的交流平台。当前,众多高校、中小学都在网络上开设有专门的校园论坛、留言板等,学生可以在上面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大有裨益。通过网络沟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沟通交流的效果当然更加有效。

三、互联网环境下情理互动具体机制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用一些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影响力,使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都符合该群体的行为规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提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自身客观世界得到改造的同时,也改造好主观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进而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过程。

(一)整合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政教育机制各阶段的教育单位手中都拥有者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信息设备。可以说,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条件。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拥有的网络规模与平台可能数量与质量有所不同,但是这不影响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地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互动平台与互动机制。当前,绝大部分学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其中包含各类BBS、论坛、留言板以及各个下级单位的网站、群、论坛等,这些都是学生较为集中活跃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思政工作是容易实现的。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思政工作队伍当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累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是一个外部条件,对于任何系统来说都是这样,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不例外,这种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既是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创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思政互动机制的工作思路、工作条件、流程以及措施和教育环境都有相对成熟的认识以后,就可以知道,思政工作在互联网中的开展只是在形式上的创新,工作目的与工作思路仍然是没有改变。那么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为思政工作所用、如何提高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如何在网络的基础上创建契合学生心理的互动机制就是思政工作人员要重点考虑的。

(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情理互动网络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原有的QQ、MSN、飞信、人人网等等都成为主流的学生交流平台与交流手段,而近来微信、米聊、微视频等又成为学生的网络新宠。思政教育要搭上网络平台的快车,不断与时俱进。具体的网络互动机制的开展需要依赖这些平台与手段展开。当代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这种论坛与热点事件帖子都逐渐走入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吸纳观点态度、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基于此,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开展大有可为。思政教育也可以开设论坛、建立讨论群、设置留言板等形式开展与学生的情理互动。通过这些形式,发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讨论,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想法,在讨论与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观点与态度的影响。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干预,达到正确影响学生的目的。当然,这一机制的实现并非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对于形式的创新与平台的跟进是十分重要的。思政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微电影、视频剪辑、视频配音等形式。平台的跟进要紧跟时代,网络新产品的推出应十分迅速,选取学生最为喜爱的、学生较为集中的平台作为思政教育开展的阵地。

(三)结合网络热点话题作为素材,开展情理互动思政教育选取的题材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党国大计这些过于宏观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集中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题材。学生身边有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选取到网络上,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当然题材的选取与加工要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审核,叙述的方式与角度要利于学生教育。对于网络上较为热点的话题与人物,通过论坛帖子、BBS等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通过这种模式与机制的多次实施,形成相对固定的讨论机制。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主体定调与营造氛围,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讨论自由,把握住大致的讨论方向。同时结合个别学生针对性地指正与交流,力求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效果。

(四)全面创新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载体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如同确定了初始条件就可以按公理一步步地推理和预测出来的“拉普拉斯妖”一般,容易脱离实践生活而自我封闭。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多元化思想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已经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或训练,也不是数学公式,而其实更加类似于一种生成和发展,所以以对不可逆性的全面认识为前提,正视曾被视为“噪声”的不确定性,采用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实效和活力。除了上述的MSN、email等交流讨论形式,学校网站、校园BBS、各级QQ群等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在现有的网络平台上积极创新交流模式与交流平台。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诸多网络栏目的创办,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校长信箱”“回音壁”等网络栏目都已经取得不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原有平台之外,开创一系列的栏目与平台,诸如网络时政事件收集,系列网络评选活动、校园网络文化节等都可以在这些载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五)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思政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所谓网络素养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甄别网络信息,判断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行为的个人能力与修养。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学生也是参与主体,互动机制实现的基础。互动机制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互动形式、选取互动题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从情理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在互联网背景下,紧密贴合网络,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成为能否激发兴趣从而接受思政教育的关键。

总之,互联网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而言,在带来各种信息、拓宽接触领域与知识面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思想与价值取向偏斜的风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在带来了原有教育模式与渠道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全新的思路与平台。情理互动模式下的思政教育依托互联网的开展势在必行,其机制的探索就显得尤为迫切。具体的机制实施与实施效果只能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创新,调动学生来完成学生思政教育。

作者:徐俊单位:丽水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