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高校美育教学的变革范文

中国高校美育教学的变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高校美育教学的变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高校美育教学的变革

【摘要】从人类无功利的审美诉求到国家的政策引导,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求索,美育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当今传媒艺术兴盛的时代,高校美育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高校作为青年人成长的摇篮,更是责无旁贷,必然要将美之内涵融于现代化教学,探索出一条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新型美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传媒艺术;美育;高校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仅生产了主体所需要的产品,而且产品也反过来增长和提高了主体的需要,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情况也是如此,人类生产了艺术,艺术又培养了审美的主体”。传媒艺术作为当前最能融科技与人文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与品类,深刻地建构和影响了人类艺术的格局和走向,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成为当前人类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来源。

一、传媒艺术特征促发高校美育教学新变革

传媒艺术凭借科技性、媒介性以及大众参与性的三大特征促使艺术本体特性以及艺术创作、艺术接收等诸多环节的嬗变,传统美学观念所推崇的静观审美方式似乎已不再适应当前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割断,但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精英的突破,使之迅速走向大众,使艺术活动更具人性化,人人都享有艺术的权利”。传媒艺术既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本身,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桥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迭,大众艺术视野与文化追求越发开阔。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下所带来的各艺术门类边际的消解,催生出无数耳目一新的新兴艺术门类,这种百舸争流的局面促使艺术信息的分众化传播,学生的自觉审美评判总是以学生所接触到的个体喜好的媒介小环境为评判标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表示认同,但却无法自觉以此为体系进行审美活动,就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以上的种种改变,都促发美育新局面的产生。

二、作为艺术类型的传媒艺术承担

美育教学材料当下传媒艺术的兴盛相较之对于传统艺术门类的审美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而言之,传统的审美我们叫静观审美,现代的审美地走向我们叫“流观审美”。静观审美传统在一种观念形态上,创作了古代的仕女画,花鸟画,宫廷画以及安静的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出的韶乐等等。以往我们认可一切的艺术,培育的是人的一种静态的心态,摒弃万物的嘈杂来静默感知美的东西,要去阅读,要体会人物心理。如今,视听艺术时代已然到来,随着融媒体、流媒体和VR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整个文化生态呈现出视听文化的强烈特征,各种文化形式都以图像和影像的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传统广播、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的特征已不再单一,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种种新兴艺术门类正逐渐成为教学材料,丰富了原有的艺术课程体系。

三、作为传播方式的传媒艺术扩展

美育教学模式审美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当代生活中,由于大众参与性的特征,传媒艺术已经逐渐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以“随时随地,精准触达”为出发点的自媒体平,以“记录、分享、交流”为核心的各色手机社交app,生活加之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广播艺术已经成为大众每天的必备品,传媒艺术更加广阔的传播效率极度扩展了美育教学的渠道与方法。面对传媒艺术这一新兴而庞大的艺术族群,以及由这一艺术族群创造的艺术景观,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传媒艺术对于人类艺术格局、艺术学研究格局,乃至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四、作为文化景观的传媒艺术构建

校园美育生态传统艺术的艺术传播方式往往是核心化、中心化的,艺术资源流向相对小众的艺术接受者。而传媒艺术借助现在科技和现代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由于这种传播从根本上是以召唤大众参与为意的。这种无差别的传播方式,与当代通识教育的初衷应是高度吻合的,与新时代下高校美育发展的出发点也是高度一致的。在美育为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不应只是针对少数的精英教育,而是用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同学得到艺术的滋养。新时代下的高校艺术团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一方面,艺术团要引领学校美育发展,不断拓展工作边界,向整个校园输送美育能量,最大限度的辐射全体同学,成为美育平台的缔造者与推动者。另一方面,艺术团要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包含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鉴赏课程,文艺美学、艺术概论等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修身礼仪等综合素质提升课程,各成体系。我们应当深挖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属性,以新兴艺术门类为美育载体,使传媒艺术教育融入与学生日常生活。

传媒艺术类型在以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为主体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多样的艺术群族,琳琅满目,蔚为可观。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型与信息,学生的注意力被极度分散,艺术的分众传播正在成为主流,在此趋势下,原本的以艺术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大社群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以价值认同为导向的小社群的兴起。结论传媒艺术的兴盛不过短短数十载,然审美教育的探索已亘古千年,一新一旧,一动一静,新时代下美育新局面丰富而复杂。如今传媒艺术发展,其科技性、媒介性以及大众参与性的三大特征促使大众对于艺术接受与鉴赏方式的变化,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下所带来的各艺术门类边际的消解,催生出无数耳目一新的新兴艺术门类,这种百舸争流的局面促使艺术信息的分众化传播,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张玉勤.宗炳"澄怀味象"论与审美静观理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2):49-51.

作者: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