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范文

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而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已经不符合社会要求了,单纯的把GDP作为衡量经济的标准显得过于局限,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高等教育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高等教育不能离开经济而存在,经济不能离开高等教育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联系着教育竞争(Tifentals-Zvigulis,2003)。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包括经济体制决定高等教育体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决定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市场供求决定高等教育的供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影响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它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不断地寻找适合于经济发展的行为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同时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消极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建立良性的合作发展关系,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高等教育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的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刻的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其次,伴随着“三大转变”的发生,更多的职位需要高素质人才、更多的岗位要求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为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创新人才和技术支持。最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高等教育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的作用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内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促内需,增消费,保证经济转向由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调整消费、投资和出口比例关系。(2)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机构失衡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三大产业失衡向产业结构平衡转变。(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变大量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增长的现状,经济增长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创新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促进技术创新,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转变,由科学技术的缺乏向发达的科技和较高的创新能力转变。

2.高等教育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消费是拉动经济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稳定的、持久的因素。消费需求不足是目前经济的主要形势,单纯依靠投资、出口不能保证经济全面发展。以2007年和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128793.8亿元,最终消费率为49.0%;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149112.6亿元,最终消费率为48.6%。从世界范围来看,年均最终消费率为77.6%,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基本达到了70%以上。2007年投资率为42.2%,2008年投资率为43.5%。从世界范围来看,年均投资率为22.1%,发达国家的投资率基本维持在2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左右,而消费需求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将近30%,这样一些行业生产过剩,不利于居民生活状况。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最终消费,高等教育的消费支出又直接的影响到居民消费从而影响经济。高等教育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方式促进内需消费。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扩招直接刺激消费。受过良好教育个人的高收入能够增加政府税收、减少国家资金支持。这也可以解释为更多的消费,这是一种生产者获益于所有有教育背景的人的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这种转变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物质消费占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下降,精神消费的比重上升,高等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成为居民储蓄首要消费方向。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607.7万人,在校学生数高达2021.0万人。具调查,每增加一名大学生,国家在正常经费上需要花费上万元,这必将拉动许多领域的消费,相应扩大了内需,再加上各高校的基建投资,拉动内需消费的效益将更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间接参与扩大内需。高等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制度创新和高尚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还能够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高品质、高效率,从而从不同角度增加物质和精神消费。另外,当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产品寿命期不断缩短,这时的内需消费更多来自拥有量的更新,而这种新产品的产生,必然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3.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下图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行业增加值情况如上图所示,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高,从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三农”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居于高位,这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同样制约着经济发展。从2005年到2007年,每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有所提高,但第三产业并没有发挥出其潜在作用,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还有一定差距。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中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部分提到:(1)改造提升制造业(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加快发展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潜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促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保证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某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基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使工业产量增长0.35个百分点;并且,就读于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数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使农业产量增长0.15个百分点。首先,各高校引领知识创新的重任,培养造就了各领域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高等教育为提高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供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纳入农业的生产中,使农业实现现代化。其次,高等教育使第二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发展。高等教育引领科技创新,并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最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可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合理化。发展高等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进而提高产业结构的密集度和对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4.高等教育对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学校是知识的殿堂,在以知识加工、传播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未来社会,学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如今,各高等院校已成为高新科技成果开发的重要基地,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它所拥有的大批高、精、专人才所创造和开发的新科技成果应用于市场,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走向集约化。另外,高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培养和造就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教育通过培养、训练以及吸引最有潜力的人才,来创造高素质的劳动力对我国而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重要知识贡献。

三、高等教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服务策略

1.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扩大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调整需求结构,增加高等教育物质消费,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消费市场,增加人民对高等教育消费机会。另外还应注意知识和文化的精神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稳步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几年本科生、研究生大量扩招,200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为220.6万人,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人数是546.1万人,到2008年,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达607.7万人,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以及高考年龄的放宽,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可喜表现。但是,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应是多样化,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模式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层次的需要。二是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大学后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增加高等教育消费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经济发展战略,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高教育质量。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必须充分发挥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更大责任。法律授予权利的政策体系对于高等教育实现其社会目的所必需的,这种政策体系包括严密的政府监督、有效地指导。首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其次,要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科研设备、社会实践基地、经费投入安排等方面保障到位。最后,要健全多层次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现有的监测评估体系进行改革完善,探索校内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价的有效机制,鼓励有资质的专门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教评价模式。

3.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新型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进而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开放型高等教育体制。促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从空间上和层次上拓展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二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服务型高等教育体制。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求各高校在保持传统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要抓好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等专业,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生产”出具有高超专业技能、优良专业素质的人才。

作者:金津单位: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