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心得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高等教育的认知经历了最初的怀疑、犹豫、接受和践行等几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起步,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取得较大的发展,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省内高校也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做出了探索,在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7年建立毕节试验区以来,毕节地区(市)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瞩目成就,但与省内其他高校和省外高校相比,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方面差距仍然较大,原因之一在于观念认知上的差异,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方向和趋势把握不准,对国际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改革开放之初,围绕高等教育是否有必要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国内曾经发生了一场长期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自己的特质,与西方的高等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没有必要盲目地启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而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保持中国的特色。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已经成为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高等教育,而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缩小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1997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提出中国的高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国门,加大同外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科研合作及联合办学方面学习国外高校的经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国际化方面进行探索。至此,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争议画上了一个句号。
由于诸多因素,毕节试验区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缓慢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和意识淡泊,更遑论实质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1997年,国务院对中国高等教育是否要国际化作出指导性的政策。进入21世纪后,甚至在今天,对毕节试验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仍有存在争议。持反对意见的人之中既有普通民众,也有部分上层人士,他们认为,在毕节试验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没必要把资源投入到所谓的国际化实践中去。显然,这一观点无视高等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一客观现实,也对国际化的必然趋势熟视无睹,在看似合理的观点后面,透露出某种无知和狭隘。毕节学院(前身为毕节师专和毕节教育学院)是试验区唯一的普通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国际化发展进程比较滞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观念和认识上的落后和错位是主要原因。庆幸的是,随着2005年毕节学院正式建立后,学校领导班子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更加到位,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都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办学的重要促进作用。学校的“十二五”规划更是对学校国际化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仍有少数人对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有人甚至认为所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过就是招收留学生而已。由此可见,人们对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本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有必要厘清相关问题。
二、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全球化和网络社会的兴起,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刘道玉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质量上,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有可比性;在空间上,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在资源上,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而且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国际化具有很多的共性。同时,毕节试验区特殊的区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水平决定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国际化理念的前瞻性。全球化背景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当前,地方高校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国际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际合作意愿不强,在对外开放上存在着等待、观望和畏难情绪。因此,如果在国际化浪潮蓄势待发之际,抢抓国际化机遇,便具有了办学理念上的前瞻性。以毕节学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试验区高等教育院校由于国际化程度较低,整体意识滞后,更需要强调国际化理念、超越现状和一般的前瞻性理念,才有可能在国际化方面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是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性。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过程和趋势,它可以有起点,却没有终点。在这种意义上说,国际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演变之中,并在不同的阶段被赋予阶段性的内涵和特点,带有深刻的时代性。就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而言,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程度低,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极有可能始终处于追赶走在前列的重点高校的状态,更有甚者,这种追赶可能由最初的主动追赶演变为被动的追赶,最终导致差距越来越大。换句话说,试验区的高校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面临着缩短国际化差距的历史性机会,但从现实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处于被动追赶的阶段。要摆脱其内在的弱质性束缚,变被动为主动,缩小差异,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赶超,必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三是国际化途径的高效性。由于先天性的不足和发展的现实差距,有人认为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全面追赶国内和国际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只要高等教育机构选择合适的领域,充分利用自身排他性的教育资源,整合特色教育要素,在特定领域追赶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路径非常重要。从理论上说,试验区高等院校是有可能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在特定专业领域和学科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①
世界各国都将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诸如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学位等值、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及援助等渠道,试验区高校视野可以直接跟踪国际前沿领域,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物质成本快速提升办学实力,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学生的竞争力和学校的科研实力。因此,国际化是毕节试验区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较高的成本收益比。
三、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国际化现状
毕节试验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目前,试验区共有两所高等院校:毕节学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尽管毕节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38年,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发轫于20世纪80年初,以1981年7月教育部下文批准正式建立毕节师范专科学校为标识,从此毕节试验区拥有自己的高校,并开始了在欠发达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1988年,在贵州省委书记同志的倡导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为毕节试验区的全方位的发展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21世纪后,毕节试验区的决策者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升级调整的机会,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的政治及其他资源,成功合并毕节师专和毕节教育学院并整合两校的办学资源,组建毕节学院,至此新组建的毕节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高校。由此,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快车道。
为了更好地适应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008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毕节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被整体剥离组建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至此,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两校格局基本形成。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滞后决定了其国际化水平和程度都处于较低的阶段。从其国际化的纵向来看,试验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起步于上个世纪中后期。1987年9月在国家外专局、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和引导下,原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开始聘请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oluntaryServiceOverseas,简称VSO)志愿者担任教职,开启了毕节高等教育引进海外智力、促进发展的先河。进入21世纪后,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在海外智力资源的引进规模上有所增大。2006年下半年,毕节学院引入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TheChina-USFriendshipVolun-teers),该组织定期向毕节学院派遣志愿者教师从事英语语言教学,每年志愿者数量稳定在2名,同一时期,毕节学院的外籍教师数量曾达到3人。但是,这样境况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VSO从中国大陆的整体撤离,毕节学院的外籍教师数量由此降低为2人。可喜的是,2012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院校,聘请该组织的1名志愿者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毕节试验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上还是简单地等同于聘请外籍教师,这一局面在进入21世纪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多元的良好发展势头。进入新世纪后,毕节学院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逐步走出国门,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匈牙利、古巴等国家和地区从事短期或长期的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在国际校际合作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4年,在贵州省教育厅和毕节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毕节学院成功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同年起联合举办年度性的毕节中学英语教师暑期学校(SummerInstitute),到2012暑假共培训英语教师400多名。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和联合举办中小学英语暑期学校为毕节地区培养了数量可观的英语人才和中小学英语师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证明了在毕节这样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和收益。
近年来,毕节学院加快了国际化进程,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匈牙利等国家的相关高校和机构签订了校际合作框架协议,特别是在2012年的第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经过充分的交流,毕节学院与6所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框架性基础,成为此次活动上签约最多的中方高校之一。
通过纵向比较,我们注意到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经历了从无到有,国际化内容和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国际化成效日益明显的整体发展脉络,但横向的比较却反映出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滞后。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毕节学院和国内重点大学在国际化方面的差异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毕节学院和国内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省内的同类地方院校相比较的话,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距是明显的。例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学院等贵州省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进程起点与毕节学院大致相同,但他们在国际化的内容和实践方面领先毕节学院很多。黔南师院早在20世纪90年初就开始招收留学生,留学生规模曾一度近20人;凯里学院近年来招收留学生的规模虽然很小,但维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类似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招收留学生方面也突飞猛进,2012年在校留学生达159人。整体上看,贵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差距明显,而从贵州省内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来看,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拉大的趋势。
四、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展缓慢的原因很多,除了诸如经验缺失、地理区位不明显、学科特色不强、国际化观念淡泊、国际化家底薄、管理团队开拓不力等问题外,还受到以下不利因素的制约。首先,学校管理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理解比较狭隘,甚至误解。在全球化时代,高等学校国际交流工作已涵盖引进管理优秀外国智力资源、留学生教育、教师出国访问与研修、参加或承办国际会议、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等方面,如果仍然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界定在外教引进和管理以及迎来送往的接待性事务工作,必将阻碍学校国际化发展进程。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工作体制滞后。毕节试验区的高校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旧体制下的管理模式,统一由校级管理部门包揽,没有院系及教职部工广泛积极参与,管理团队和广大师生的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当然这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近年来,毕节学院在争取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出国留学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后,在校内进行报考或外派动员时,师生反映冷谈,部分二级学院甚至出现不同意本部门职工申报,或申报后不同意放人等情况。事实上,院系是校内教学科研的一线,是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的主体。脱离了院系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交流工作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无法促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支踏实肯干、业务精通、视野宽广、持久稳定的高素质队伍。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毕节试验区相关高校的涉外专业人才显得严重不足,有的院校甚至没有独立涉外职能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独立机构,但是人员偏少,专业性不强,不能创造性地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第四,学生缺乏全球视野,也缺乏国际化的自信。毕节试验区几所高校生源质量整体而言不是很理想,学生受制于经济、家庭和周边大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对当今教育发展国际化的态势不了解,基本上没有国际化的意识。即使少部分学生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也因为缺乏自信而主动放弃了参与国际化的机会,觉得出国留学、交流等是极其遥远的事儿。
第五,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方面的投入不足,国际化的基础设施亟需改善。做任何事都需要原始的投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由于毕节试验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尽管政府已经尽可能地加大对区内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高校国际化支持经费,仅个别高校近年来自筹少量资本进行投入,国际化所需的经费来源单一,总量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进程。另外,毕节试验区的两所主要高校均处于大规模的软件建设阶段,国际化所需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设施欠缺严重。
五、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面临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等不利因素,但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纵向发展以及省内其他地区高校国际化的成功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条件下,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依然是可能的、必须的。作为试验区两所主要的高等院校,毕节学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前者,如何破解试验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充分挖掘和建设特色化的国际化资源,最终实现利用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全球意识,实现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毕节试验区的教育精英界和普通民众、学生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池涌唐纲单位:毕节学院外国语学院毕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