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革新思想的理念初探范文

高等教育革新思想的理念初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教育革新思想的理念初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革新思想的理念初探

一、重塑教育公平,完善大学招生制度

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平等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建国后,由于我国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我国大学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只能推行精英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大多数受教育者想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的诉求。高等教育怎样来公平、公正、合理地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大学学习,不仅是教育资源稀缺条件下特别彰显公平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举措。虽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考录制度。但是,一段时期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业已建立的考试选拔制度被废止,大学招生采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组织审核”的程序,“根红苗正”的青年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而许多有抱负、有天赋的人才因家庭出身等原因被拒之于外,“重出身、轻才干”的大学选拔机制剥夺了众多优秀人才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高校招生机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提出:“要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如何体现公平,众所周知,在资源稀缺情况下,法理的建立和竞争制度的完善才是根本保证。于是,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于1977年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同年11月,我国进行了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尽管当时的升学率不高,但是它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即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公平的竞争进入大学学习。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了重建以考试制度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新时期。现在,我国大学招生制度正是在邓小平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下,选拔机制愈发完善。灵活的考试方式、自主录取的招生模式真正体现了人才选拔与评价制度的多样和公平,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

二、规划学生发展,明确高校培养目标

质优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校期间怎样辅助他们规划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为且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这是我国高校学生培养目标必须明确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大学生培养目标制定上出现过极“右”和极“左”的分歧。建国初期,由于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所以为了培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大学教育就一味强调工程技术的发展,大量普及工程基础教育,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技术机器人”。后来,大学教育又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政治意识教育而忽视专业技术教育,以至于导致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断层。两种极端培养方式均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培养模式单一。这不仅导致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严重迷茫,而且也导致高校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不堪困惑,进而影响专业设置、课程部署、教学安排,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关键时刻,邓小平拨云见日,高屋建瓴地提出“四有”目标和“三个面向”的培养方向,使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得以清晰和明确。

1.提出“四有”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自身需要向什么样的方向努力,对此,邓小平用“四有”进行了明示。他强调,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尤其把“有理想”作为“四有”培养目标之首,足见他对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重视程度。他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充分体现出他对过去两种极端培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深切结合社会实际的高超思维。同时,又辅之以“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体目标要求,从而强调人才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正是邓小平“四有”目标的提出,才使得高校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得以确立。

2.指明“三个面向”为高校学生培养的方向。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著名思想。“三个面向”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的本质联系,更是指明了高校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大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主要是针对当时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出现了不一致的状况。所以,邓小平总结指出:大学生培养出来,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下进行检验,满足目前社会生产的需要。大学教育要面向世界,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外界交流太少,过于闭守,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大局,技能不够完善。邓小平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发展,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去,面向世界。他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他还要求承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要加强和世界各国的长期合作,学习先进技术,他说“: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新科技和知识,国家才能永远强盛。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主要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因此,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更要预见到长远的需要。“三个面向”廓清了当时大学生培养方向上的迷惘,也成为高等教育此后发展方向上的战略指针。

3.指出“专业设置”是保证学生质量培养的关键。邓小平认为,人才必须具备“红”与“专”两个方面的素质。他早在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就指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据此,他认为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否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很大因素在于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科学。由于当时很多高校对于开设什么专业缺乏科学的调研,对于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很迷茫,所以出现了专业设置群体跟风的现象。这不仅会因为师资和教学设备的残缺导致学生培养质量无法保证,也使得本来就紧缺的教育资源无谓浪费,同时还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要求严重不匹配。针对这一现象,邓小平特别指出“:高等学校的专业,哪些要合,哪些要分,哪些要增加,哪些要减少,哪些要取消,也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邓小平的指示下,教育部门通过全局调研,引导各个高校整合专业设置和完善课程规划,明确了学生培养标准,健全了学生培养机制。

三、提升教师地位和待遇,稳定大学师资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教育曾在短时间内一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导向下,高校教师包括知名老教授在学校工作中都遭到鄙视和嘲讽,学生对教师也极不尊重,甚至学生干部以整倒一大批教授来树立威风。特别是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教师。学生占领讲台,批斗老师,大学教师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至于名校老教授都处于“情何以堪”的境地,教师流失,教育废止,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邓小平非常痛心地说“: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强调“: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此外,邓小平还充分肯定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使教师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他说:“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因此,邓小平提出必须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地位,使他们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提升教师地位除了师道尊严得到保护外,还应体现在待遇的提高上。鉴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待遇偏低的状况,邓小平多次指示要把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要认真解决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后勤保障、住房和医疗保健等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他认为,对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精神鼓励,更要注重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他说“:要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他特别要求相关部门“我们一时还难以较大地改善教职员工的物质生活待遇,但是必须为此积极创造条件。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在可能范围内,尽力办好集体福利事业。”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提高高校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吸引了众多的高学历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稳定了大学师资队伍,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指数逐年增加,形成了全国“重学”“、重教”的良好氛围。受益于邓小平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体制逐渐完善,大学办学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国家通过政策扶持,民办大学、高职专科院校迅速兴起,这不仅扩大了办学主体,同时也满足了众多学子的求学愿望。

招生考试也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生选择颇多,招生环节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过程的规范更加完善和公平。大学校舍优美、师资充足、教学实验设备先进,学生就业、招聘实现“双选”,教师专心科研,乐于从教。但是,随着教育全球化以及国民对高等教育期待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怎样满足国民对于高等教育的各种诉求,如何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功能,怎样让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大家庭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可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值此之际,深入探讨邓小平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从中获取启迪和借鉴,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作者:张鹏程单位:川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