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绘本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绘本给予幼儿美术创作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美术体验,也给予幼儿用画画方式表达自己认识、想象与情感的激情。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幼儿拥有的美术技能跟不上他们的想象,出现了眼高手低的问题。而绘本的应用不应只限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著名美学家滕守尧认为,“艺术本身是综合的,教授艺术的方式也应该是综合的”。因此,在借助绘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让绘本给予幼儿美术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教学。
1.关注绘本情感,获取激发幼儿自由想象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情感是儿童绘画的内部动因。在潜意识情感对儿童绘画的解释中也提到,儿童是画他们感觉到的东西,而不是画他们知道的东西,图画是儿童的情绪、潜意识的思想和感情的一面镜子。在绘本情感智慧的带动下,幼儿深入地感受心灵的呼唤,激发绘画创作的欲望;整个引领幼儿思考的是感受—联想—迁移—表达的过程。如在《小黑鱼》美术活动中,首先,笔者引导幼儿感受小黑鱼当时恐惧的心情,用印章画去表现;第二,把自己和小黑鱼联系在一起,想象当时小黑鱼所思所想;第三,迁移情感,提出许多小鱼合作变大鱼的生存法则;第四,集体合作再创作表现。绘本中渲染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得幼儿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出同呼吸共命运的团结精神,同时专注力、合作能力、探索意识、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2.关注绘本通感,获取提高幼儿美术技能的内容通感是文学理论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
沟通。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通感是人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利用通感,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艺术理解力,获取表现技能。如,在绘本《999只青蛙》的教学中,清晰的画面配上音乐、雨滴、蛙叫声音的PPT,让幼儿的几种感官同时直观地感受青蛙从卵到蝌蚪再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了点和面的合理安排关系。如此生成了手指印画活动,幼儿运用手指印画表现生长中的蝌蚪,表现合理的疏密关系,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绘本引领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与理解,从而获取相关方面的美术技能与知识。
3.关注绘本美感,获取拓展美术表现形式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绘本中线条的模式、色彩的搭配、形态的排列及其组成的复杂关系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绘本中的美术创作堪称经典,能拓展幼儿的视野,使其感知、了解多种表现形式,学习表现方法,提高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如,绘本《老鼠嫁女》(图2)表现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具有传承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能力。在美的感受中,幼儿学会了连续折叠剪连体小人、对角折叠剪制窗花、印染花布等。幼儿从剪纸活动中看到了一种规律性的美,也学到一种表现美的形式。绘本中存在各种使人感到愉快的美的感性形式,积极挖掘绘本中美的多种表现形式,能让幼儿在感受与了解美的同时积极使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美。
二、审视绘本,建构幼儿园美术系列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同一绘本中常具有几种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若只用于一次美术活动,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于是,笔者根据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心理及需求,尝试根据同一绘本设计成各个年龄段幼儿适用的美术系列活动。在不同的年龄重温着经典的画面,更深层次地体验美的意境,挖掘美术元素,启发局限的思维跳出思维定势的框框,让幼儿不再停留在绘本表面的文学情感上,而是深度感受潜藏的艺术美。
1.遵循小步递进原则,横跨各年龄段将美术点层层深入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遵循着同样的阶段顺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幼儿美术技能也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从无意识的乱涂乱抹,到有意识的描绘、写生;从初期绘画的“不似”,到后期的“相似”“神似”;从开始的实物模仿,到后来的意识创作的发展过程。笔者尝试用同一绘本进行教学,设计从同一教学难点为目标,分割成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完成,实现借助绘本使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美术技能从低起点过渡到高落点。如,借助绘本《蜡笔小黑》中拟人化的故事,用游戏化的情节把幼儿带入“玩玩画画”的美术教学,让故事情节为美术教学服务。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和创作刮蜡画,尝试将其分割成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感知刮蜡画的作画特点,使用蜡笔画简单的事物;第二,知道刮蜡纸的制作原理,学习使用刮蜡笔画简单的点、线、面;第三,掌握刮蜡画的作画方法,能创造性表现出想象的事物。这样分别为各年龄段幼儿设计教学活动,就能达到小步递进地实现美术难点的层层深入。
2.遵循动态性原则,依据年龄特点扩展美术表现力每个班级的幼儿美术表现水平和发展都是呈动态性的,因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也会随着不断变化。尝试借助绘本给予幼儿大量生动、形象的刺激时,关键要把握好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给予幼儿多次尝试的机会,重视水平差异的幼儿的体验学习,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使其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将美术潜能发挥到极致。如,借助绘本《玛修的梦》中的手工撕贴画、玛修创作的色彩抽象画等尝试设计美术系列活动:小班的撕纸画、中班的手工粘贴画、大班的色彩抽象画。
3.遵循补强性原则,因材施教促进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当幼儿完成一件作品后,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许,“补强法则”的及时运用在这里显得极为重要。对于“补强法则”,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作了这样的解释: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他的这一观点在当今颇有影响,多伯森认为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格发展最有力的原动力。“补强法则”运用于美术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能极大地保护幼儿的尝试欲望,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幼儿树立自信,为幼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铺平道路。教学内容的加深、补强更是对幼儿高度评价和增强幼儿自信心的有效支持。如,借助绘本《蚂蚁和西瓜》制作的PPT有语音、音乐、动画等,立体表现小蚂蚁从“发现西瓜—吃西瓜—搬西瓜”的情节,将绘本融入美术教学,引导幼儿从涂色画单只蚂蚁到画多只动态的蚂蚁,再到立体地描绘蚂蚁窝,提高美术表现能力。教师本身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正确地引导幼儿尝试感受美、创造美,真正发挥补强的价值。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试验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采新的生路”,“此试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也”。他赞叹有了试验的精神,才能塞陈旧之源,开常新之道,所以“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皆试验之力量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勇于尝试合理辩证地借助绘本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富于尝试、探索、创造的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异想天开”的稚气图画。。
作者:黄多芬单位:福建泉州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