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的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闽江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
摘要:基于可雇佣性概念述评与可雇佣性能力培养探讨,以及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中可雇佣性观念缺乏的现象,本文提出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中,以期完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的建设。只有将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才能被彻底激发,才可能给大学生就业以及其职业化发展产生实际的效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可雇佣性;课程目标
引言
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数以万计学子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2017年是高考恢复的第40年,在这40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大学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1999年至2012年这长达13年的大学扩招,更是将我国2013年高考的毛入学率推至高达34.5%,我国高等教育自此正式迈进“大众化”阶段。目前大学扩招虽然已停下匆忙的脚步,但伴随着扩招所产生的许多问题却仍然存在。在这些问题中,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走向“脱颖而出”。“毕业即失业”也已经从网络上的一句调侃,成为了大学生现实生活无奈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从供给角度进行分析,用人单位苦于雇佣不到合适的高素质人才,而毕业生也是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正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即可雇佣性能力的缺失。所以,加强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应该成为制定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关键性依据。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仍旧停留在只注重英语理论知识学习的阶段,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其在竞争中完全不具有优势。综上,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深入地探讨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建设中改革的问题。[1]可雇佣性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在个人收入方面,或是国家竞争优势方面都主要依赖于知识、技能和企业的劳动力。具有本科学历的人被认为在未来“知识驱动”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即将会发挥重要作用。[2]借鉴已经存在的、有关可雇佣性方面的研究,本文大胆提出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一、可雇佣性及可雇佣性能力
(一)可雇佣性的含义
可雇佣性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的英国出现,学者Beveridge于1909年创造性提出,在之后的百年里一直在欧美国家不断地发展完善。“可雇佣性”是由单词“employability”翻译得来,一些学者偶尔也会将其直译为“就业能力”,但鉴于此译法难以在学术情境中准确表述其具有的丰富内涵,目前多数直接使用“可雇佣性”。尽管“可雇佣性”在西方国家使用较为广泛,但一直没能有统一的定义。20世纪50及6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可雇佣性即为个体潜在、能被雇佣的能力。在20世纪70年代,对可雇佣性的关注则是由态度方面转向对个体知识、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价格方面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有关可雇佣性研究则变得更加深入,提出了可雇佣性就是能够制约工作绩效综合知识、技能、态度等特征。到了20世纪末,可雇佣性概念则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扩展,已经开始融合诸多维度,像劳动力市场知识、劳动力市场情境及公司政策等方面。总而言之,可雇佣性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对于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学者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讨论可雇佣性概念,广义概念不是简单从个体特点角度出发,将宏观因素同样也纳入考虑,从而达到人才市场供需的平衡;狭义概念则是从个体为获得和维持工作而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质等方面考虑。[3]英国的奈特认为可雇佣性是一种适合于就业的能力,即为个人品质、学科理解、各种技能有机地融合,可雇佣性则为一系列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英国研究学者哈维认为,可雇佣性表现为个人的一种潜能,一般则为个体能得到和维持工作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可雇佣性则被认为是学习能力的一种,是个体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4]英国另一位学者约克则提出,可雇佣性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并使他们拥有成功担任所选职业的一系列成就,例如技能、理解力及个人特质”。[5]
综合所述,关于对可雇佣性能力理解是因人而异,其共同点都是为了大学在校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未来进入职场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的一系列训练,而且这种培养是越早进行越好,培养大学生拥有养成自己可雇佣性能力的观念也是越早传递给学生,对其将来的发展越有利。可雇佣性目前在国内多适用于管理学范畴,对于其与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只是近5年才开始有学者进行关注。但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如果在校期间就对其进行可雇佣性能力培养的一系列训练,那他们无论最终以何种方式进行就业(被他人雇佣或被自己雇佣),都是必要和必须的。然而,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说,却几乎没有这种意识,在笔者看来,进入大学再进行关于职业问题的探讨却是已经太晚了。现今的大学教育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只是在大四的时候象征意义地安排几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学生,都并未意识到这节课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的重要性。无论对于学生或是学校来说,何为可雇佣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有何用处等关键性的问题,却都是避重就轻,打起了马虎眼。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率屡创新低,由此导致的啃老、自杀、学生间矛盾升级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二)可雇佣性能力
可雇佣性能力这一概念不是简单地将几种技能进行简单的罗列,是立体的、全面的和多方位的一种框架性综合能力。英国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曾提出过“可雇佣性能力框架”,该框架要求教学大纲所应具备的主要七个特征: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改革性发展、个人发展规划、反映外部环境的活动技能、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参与从工作中学习和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6]众所周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1.教育目的必须反映科技发展和生产力对人才需要2.教育目的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需要;3.教育目的必须符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在制定过程中始终满足上述3个方面的需要,但仅仅满足这几方面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且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毕业的大学生只能面对能力缺失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就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这一过程而言,并不存在通行适用于所有院校的同一种模式。因此,在研究培养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方案的过程中,仅能提供一个大体的框架,各地方院校需要根据各自学校不同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英国的诸多院校都对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与提升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以高就业率、带薪实习以及优质学生服务三大特点闻名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在培养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我国高等院校可充分学习其成功模式,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培养本科层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就是通过以外语教学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对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学习、跨文化交际的了解以及学习策略培训为主要授课内容,并将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融合在一起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为培养大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今后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通过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的文化修养,以达到能适应我国快速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一系列需要。课程目标即为课程需达到的一定结果,是指通过实际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而让个体达到程度不同变化的结果。[7]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俨然进入了一个迷茫期,几乎每年四、六级考试都有成千上万学子进入考场,为何我国大学生对四、六级英语考试热情如此“高涨”,是他们如此热爱英语考试吗,还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课程目标正是被教育目的所制约,而制定课程目标则更需要体现出我国教育目的主旨意图。教育目的决定其性质以及方向。课程目标即为课程本身所需实现具体目标,更是对学生在一定教育阶段所能达到程度的期望,以及学生能在发展德、智、体几个方面所达到的程度。[8]原有以综合英语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大学英语正逐步迈向多样化教学的改革。围绕这一变化,有学者曾就大学英语课程是应当作为工具来教还是作为素质来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俨然已“沦落为”学生用以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培训课程。对于学校的英语考试,学生也是抱着“60分万岁”的目标而准备,完全忽视了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正逐渐走向僵化。制定以可雇佣性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正迎合了上述两方面的需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知识技能信息、态度情感价值观信息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在有效针对学生建构英语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时,进行可雇佣能力与英语知识相融合的相关理论研究,拟在为广大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在课程目标的设计方面,提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指导和实证参考。
三、基于可雇佣性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建设
我国对于可雇佣性方面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研究领域也多局限于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几方面。在教育学领域,尤其是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研究领域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对基于雇佣性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研究,则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目前我国高校正陷入一味地追求升级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专致力于升为职业学院,学院努力升格为大学,但是,在同一时间却造成了许多大学忽视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只要学业成绩都过及格线就能毕业。这就直接导致了培养出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雇主对大学生英语水平要求都很高,但毕业学生却往往难以达到雇主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不能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问题,是复杂的结构性问题,更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性问题。通过对相关一系列文献梳理,不难发现,截至目前,还尚未有直接针对基于可雇佣性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研究。鉴于此,根据本研究的问题,扩大了对相关期刊文献的搜索范围,分别从“可雇佣性”“可雇佣性能力”“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可雇佣性能力+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四个方面,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一)制定基于可雇佣性的课程目标体系
完善我国本科层次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院校、老师以及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单一的以英语语言技能为主的人才,近年来。尽管随着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大学生英语技能水平仍旧难以达到在工作过程中流利使用的水平。根据课程论方面的理论,课程是在满足社会需求过程中生成的,制订课程目标主要有3个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就大学英语而言,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稳定,所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对课程设置的影响最为重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内容则与学生的起点语言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虽然,对于可雇佣性而言,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高校的统一模式。只有将可雇佣性整合入课程时,才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
(二)转变教师观念,以生为本,构建合理的课程目标体系
大学英语老师必须汲取前沿的专业知识,改变固有观念,积极尝试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强调个性和创新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始终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强课程综合性和适应性,通过此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可雇佣性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认识和实践性活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6)同样指出英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需要加强与丰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从而不断满足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相关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职业英语或学术英语的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实际交流能力,从而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国家追求进步与繁荣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9]
(三)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到英语课程教学中,有过程地培养学生建立可雇佣性能力观念
我国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现阶段主要集中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面,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仍处于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德国高校提出,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途径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全部课程,融入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课堂互动、课堂讲授、第二课堂教学,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重要作用。[10]学校通过课程开发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途径非常多,简单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全部的课程之中。2.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部分核心课程。3.在课程中融人基于工作相关的学习内容。4.课程中设计专门培养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模块。高校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进行培养,关键是能够建立以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1]增加与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突出专业特色,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有步骤地增加突出应用能力、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专业课,与专业技能相关的英语课程。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脚步的日益加快,英语水平高的大学生则越来越得到雇主青睐,英语不仅成为国际外交场合的共同用语,更是汲取科技知识的媒介。作为融入世界的首选工具,英语应用能力也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极其欠缺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已经向人们证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一定会带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是哪个国家都不能避免的,我国也是一样的。通过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融入进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体系,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可雇佣性能力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完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芳冰.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普通教育职业化改革的启示[J].赤子:下旬,2015,(08):68-69.
[3]谢晋宇.可雇佣性能力及其开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7-18.
[4]徐继宁,张素珍,李君平.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与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济宁学院学报,2010,(6):83-86.
[5]郑东辉.可雇佣性导向的大学课程设计方式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5):55-60.
[6]邹蕾.英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研究及其启示——以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为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31-37.
[7]黄远振.英语课程目标:梳理、阐释与达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43-48.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0-15.
[9]陆道恩.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启示[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6,(03):87-88,109.
[10]李跃军,叶才华.试析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01-103.
[11]曾红权.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策略选择[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5,(1).
作者:隋莹莹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