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教育平衡发展思考范文

民族教育平衡发展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教育平衡发展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教育平衡发展思考

部分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牧村学校还存在一部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以及“以工代教”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很多教师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另外,一部分农牧村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及生活条件差,许多骨干教师外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牧村小学生数正逐年减少,只有几名或是几十名学生的学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学校的师资难以配置,学生流动频繁,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校长或学校负责人,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专长,学生没有特长,形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设备不配套,或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已经配备的远程教育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原来配备的各类信息技术模式,在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已逐渐被淘汰。同时由于校舍紧张,缺乏安全管理,许多村中心小学和村学的电视机、DVD,以及接收器均成为校领导或校负责人的生活用品。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教育之间缺乏关联、整合,在师资水平、教学设备、教育资源、教研教改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割裂,使农牧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举步维艰。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也是未来教育发展一种境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确立,将进一步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全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农牧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解决教学质量不均衡的根本措施,就是缩小师资水平差距,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一是要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确保面广量大的农牧村教师能够得到高标准、经常性、系统性的培训。二是要加强校本教研,要真正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校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使广大农牧村教师能够适应或者基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三是要积极推进教师交流。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进行示范性教学。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推进教师交流要以促进均衡发展为目标,促进专业成长为根本,通过师资合理流动,实现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促进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地域内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四是要不断提高领导者的整体素质。校长在一个学校中起主导、核心的作用。部分农牧村学校的校长不是“业务型”而是“事务型”,对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不够,影响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五是要推行以校长选任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建立择优上岗、合理流动的新用人机制,促进学校内部人才资源的优化,激发全体教师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推进农牧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最大限度地解决好教育创新管理体制,优化教育管理资源、财力资源、师资资源等问题,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一是均衡配置教育经费。实现校际间每名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配置标准的统一,校际间同职级教师工资待遇的统一。二是均衡配置办学条件。达到校舍建设的标准化,学校间教学设备配备的标准化。三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形成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骨干教师数量在校际间的均衡分布。在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教育需求不断升温。使县城有条件的家庭,不惜一切代价把子女送往省属城市读书,乡村有条件的家庭,千方百计地把子女送往县城就读。因此,教育均衡是手段,通过教育均衡能够实现共同发展,并能够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公平才是目的。

三、加快教育城市化,是农牧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突破

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一向封闭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农村教育也不断受到城市化的影响。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教育发展的目标,它顺应了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预示着我国农村教育将逐步摆脱长期以来的困境,实现与城市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突破。农村教育城市化,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减少村办中小学,扩大乡镇所在地和县城中小学的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校的规模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一方面,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农民进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农民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愿意把子女送往城镇学校接受优质教育,从而出现了生源相对向城镇学校集中的现象,加大了城镇学校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发展型迁移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显著成效,使农村学校的学生逐年递减,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源危机,导致大部分村学自行停办,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西部民族地区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农牧村学校的布局结构,合理撤并现有村办中小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打破村与村、乡与乡、县与县之间的界限,实行集中办学,使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规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城乡差距得到进一步缩小。并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农牧村教育的城市化格局。

在西部边远民族地区,要坚持走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教育创新之路,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方式的现代化、教学质量的均等化和办学条件的优质化,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县城和乡镇集中修建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把广大农牧村儿童集中到城镇上学,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确保农牧村学生享受与城镇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城镇化、城市化的建设步伐。

作者:李德全单位:卓尼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