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讨苗族英语教育的难题范文

探讨苗族英语教育的难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讨苗族英语教育的难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讨苗族英语教育的难题

关于“三语”之间的语际迁移,国外的研究表明,三语习得涉及的跨语言影响极其复杂,与二语习得有很大差异。多语间迁移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母语对目的语言有迁移现象,而且作为中介语的第二语言也同样有迁移现象。Odlin(2001)指出,当学习者已掌握两门语言时,这两种语言都会对第三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都可能成为迁移的对象,包括语音、句法、词汇等的迁移。[4]由此推论,母语为苗语的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习得者的第一语(苗语)和第二语(汉语)都会对英语的习得产生影响。

基于国外“三语习得”的元语言意识发展以及“三语”之间的语际迁移,我国苗族地区英语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对苗族学生英语学习特征的分析

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苗族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并且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出身于苗语环境的苗族学生入学前,与家人及朋友交流所使用的语言都是苗语,较少接触汉语。入学后,从苗语到汉语的学习本身就经历过一场艰苦的学习转型,需要大量的苗汉之间的跨文化学习。而英语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另一种与本民族语言不同的外来语言,对多数苗族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障碍。Cum-mins提出的冰山理论认为,学生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译都能促进整个认知系统的发展,如果学生尚未熟练掌握第二语言或第二语言能力较差时,强行开设第三语言课,会对其认知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如果学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使用第三语言,学生掌握复杂的课程内容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也会较为薄弱。[5]此外,苗族地区中小学使用的英语教材与教法与非民族地区的基本一致,课堂语言多为汉语,这为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难度。

(二)苗语对英语教育的优势未能得以发挥

在我国大多数苗族地区,英语教学采用的是英汉双语的教学模式,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被广泛使用,而苗语却较少使用。一项对苗族学生在三语习得中元语言意识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苗族学生双语平行者(熟练掌握苗语和汉语)对英语语音、词汇和句法较双语不平行者或单语者表现出更强的元语言意识。[6]因此,苗族学生如果在没有学好第一语(苗语)和第二语(汉语)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英语,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同时也强调了苗语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国外类似研究也证明了多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上比单语者表现出更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思维和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上。[7]因此,苗语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对于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值得肯定。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学校的苗汉双语教学基本上名存实亡,不再开设苗文,或者较少开设苗文课程。[8]关于苗族居住地区推行苗汉双语教学在观念层面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多余论、自然消退论、有限用途论、有害论等言论仍然存在,因此,苗语对英语教育的优势未能得以发挥。

(三)对英语教育语际间的正迁移关注度不够

尽管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言,两者存在较大差异,然而苗语和英语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的一面,如果能应用到教学实践,对苗族学生英语学习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从发音上看,英语中共有六对辅音在发音方式和发音方法上与苗语辅音相同,有四对辅音与苗语发音方式相同。[9]其次,从词汇上看,苗英形同异议的词比较常见。例如英语和苗语共同拥有同形的单词“not”,“job”,以及“mail”等,苗族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单词时,拼写上不存在问题,只需要注意区别相同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意义:英语的“not”表示“不”,苗语的“job”表示“教”,英语单词“job”表示“工作”,苗语中的单词“mail”表示“群”,在英语中表示“邮件”。尽管三语习得理论已开始应用于我国其它少数民族学习者英语习得的研究,而对其它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用以指导对苗族学生的英语习得,目前国内研究比较少见。苗族学生英语习得研究目前仅局限于苗语和英语在音系、词汇、语法、句法方面的对比,以此说明苗语和英语的差异对母语为苗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构成的困难,而对于苗语对英语学习是否起到促进作用较少论及。

结语

苗族学生的英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育之一,针对目前苗族地区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苗族地区英语教育的政策制定应该要结合苗族学生英语学习特征,同时要注意民族语文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在苗族地区应继续开展苗文的教育,这对于苗族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和更好地开展苗-汉-英“三语”语际间的迁移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岑艳琳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言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