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内蒙古艺术与大众传媒的联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众传媒(西方称“新闻媒介”)即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现代大众传媒有四大基本任务:信息、提供意见、教育大众与娱乐大众。而这四大任务都和受众的需求紧密联系。受众是大众传媒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受众是媒介的检验者,受众的需要是传播媒介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到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艺术甚至是内蒙古民族艺术与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联系,也可以称之为“结合点”,那就是———受众。艺术产生的价值就是能够给受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或者说精神上的感染,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既要有“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青歌赛”式的“阳春白雪”,也要有“超级女声”、“星光大道”之类的“下里巴人”。严格的讲,文艺受众可分为感官青睐型受众、功利主义型受众、逻辑至上型受众及艺术家四个等级。而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来说也同样。以往媒体曾经走过这样的误区:认为媒体是主体,媒介传播给受众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而事实证明,传播活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受众也从来就不是盲从的,媒体受众和艺术受众一样,也是由不同层次的各个群体组成的。由此,艺术和传媒都必须寻找自己受众的兴趣点,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内蒙古艺术需要大众传媒去推介,把创作和流传下来的人类精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欣赏、喜欢、学习、再创造;而大众传媒需要遵循新闻规律,尊重受众的能动性,努力依据受众的意愿和爱好去构想和设置,以求更好的为其服务。
一、内蒙古民族艺术整体发展势头强劲
千百年来,辽阔宽广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戈壁,惟余莽莽的森林,都是滋养草原文化和狩猎文化的自然依托,因此这片文化沃土从不乏浪漫色彩,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向往和陶醉。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敕勒歌》至今让无数人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所遐想;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规模恢宏,篇幅浩大,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刻,艺术感染力极强,足以与荷马史诗等世界巨著相媲美;元曲杂剧对中华戏剧发展的贡献力量至今不容抹杀;苍茫无边的大草原历来被视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一支唱蒙古族歌曲,跳蒙古族舞蹈,表演“好来宝”(蒙古族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蒙古书(即“呼仁乌力格尔”)的文艺演出队,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如新星般冉冉升起。这支演出队深入边远牧区,采取巡回演出的形式,并密切结合牧民生活实际编排节目,深受广大牧民的真诚喜爱和欢迎,它就是在和乌兰夫共促下诞生的“乌兰牧骑”,翻译为汉语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此后,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一大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享有盛名。他们不仅成为草原文化的一张张绚丽夺目的活名片,而且还把代表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不论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天边》、《吉祥三宝》、《为内蒙古喝彩》等草原歌曲,还是电影《成吉思汗》、《悲情布鲁克》、《季风中的马》,电视剧《东归英雄》,大型歌舞晚会《千里草原多秀美》、《天堂草原》,这些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均享誉海内外。
2005年,当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万马奔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时,蒙古族音乐被世界瞩目;当蒙古族服饰在巴黎卢浮宫亮相时,整个国际“时装之都”因此沸腾。不仅如此,新世纪伊始,内蒙古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特色鲜明的民族艺术还先后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等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并屡屡获得国际大奖。近年来,内蒙古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新剧目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此外,蒙古族绘画、雕塑、建筑、戏剧、曲艺、工艺等也无不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艺术传承和发展中占领一席之地。以上种种内蒙古民族艺术辉煌成就的取得,原因有很多,尤其是近年来在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与国家政策调整、政府重视、经济发展、人民文化素养的提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大众传媒也发挥了极大地作用。如果没有自治区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媒体的宣传报道,内蒙古民族艺术不会有如此大的发展。
二、内蒙古民族艺术横向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内蒙古民族艺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纵向的发展毕竟不能等同于横向的发展。因此必须清醒的看待内蒙古民族艺术横向发展的现状,正视自己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的事实。内蒙古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目标,但由于受体制、机制、观念、宣传及经济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缓慢。一方面政策扶持下出的更多的是“政绩”剧目,大奖拿到手后,便束之高阁,从此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真正的艺术人才外流严重,出现“墙里开花墙外红”的普遍现象。在这里,我们不在体制、机制方面多言,而是着重从内蒙古民族艺术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角度加以论述。首先,内蒙古民族艺术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力度不够。受意识水平的影响,很多人对艺术创作生产流程的宣传不够重视。闭门造车后仍然是一副“爱看不看”的态度,甚至狭隘的认为是欣赏者水平太低、难觅知音。且不知宣传不到位,受众范围有限,那么受众层次停留在感官青睐型、功利主义型等较低层次受众层面的可能性就大,也就是说欣赏者多数只是被动接受或者仅仅开始萌发兴趣的人,而逻辑至上型受众及艺术家则少之又少,也就是说主动模仿、成系统学习、甚至是能够进行艺术再创作的“知音”却几乎没有。其次,内蒙古民族艺术对于大众传媒的开放力度不够。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只局限于在自治区境内的几家媒体的宣传,很少与区外、国外媒体进行合作。再次,区内媒体策划和组织的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不论是内蒙古自治区内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还是新闻纪录片,较全国发达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对于民族艺术推介的策划和组织方式都存在不少问题。某些艺术访谈节目,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嘉宾或者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严重影响观众的观看兴趣,这充分暴露节目策划和组织能力的薄弱。
三、如何借传媒之力推介内蒙古民族艺术
有“内蒙古著名软科学高级人才”之誉的郝诚之先生曾说过:“如果说草原是艺术的摇篮,艺术就是草原人飞动的魂魄。”内蒙古民族艺术对于世界文化的价值已经不必多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是其它任何地区所无法取代的。那么要让世界范围内更多艺术受众了解、欣赏、喜爱,甚至是传承和发展,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的力量。如何借力,有以下几个手段。
1.重视宣传、主动宣传,加大宣传力度。现在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优质的艺术品牌需要长期的宣传和推广。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一档歌唱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一夜之间竟然成为了持续到今天的热门话题,就连冯小刚等名人也在微博上大肆宣扬和转播。尽管这个节目才只是推出第一期,不少热情的网友就纷纷表示它是2012年夏天最好的电视节目,甚至大有当年“超女”的鼎盛气氛。从节目播出前到进行中再到第一期结束后,有关《中国好声音》的各种资讯占领了各大媒体尤其是各大网站的突出位置:“《中国好声音》用渴求、担当、专业精神寻找真诚之音”、“《中国好声音》:耳膜上的中国,赢在哪里?”、“真实的谎言———被四种假象包装过的中国好声音”等等新闻和评论,以及有关导师、学员、节目策划、赞助企业的广告片和海报就像一个重型炸弹一样轰然爆发,让无数受众笼罩在“浓烟”之下,久久不得散去。内蒙古民族艺术不妨学习借鉴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艺术精品节目和艺术名人也来一场史前“风暴”,让世界都听到自己最嘹亮的“呐喊”。
2.有针对性的利用好各级媒体。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来的艺术产品不仅要在自治区一级的媒体广为宣传,而且还要利用好国内一流媒体,甚至是BBC、CNN、路透社、法新社等一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国际大媒体上推广。当然这不是“天方夜谭”,而在于合作的角度和方式。越是国际级媒体,它对受众需求的把握越精准,当然合作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3.与媒体一起多渠道策划、组织各类艺术活动。近年来,内蒙古每年都要举办各类重大文化艺术活动。继“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之后,”又出现了诸如“国际那达慕大会”“、国际马铃薯艺术节”“、国际马文化节”等重大品牌文化艺术活动。这类活动能有效的将区内的优秀电影电视、舞台剧节目等艺术产品展现给更多的人。若想把内蒙古民族艺术推向世界,必须多与各类媒体共同策划、组织此类文化节、艺术节、大型晚会、文化艺术公益广告、专业艺术比赛,甚至是下基层的各类文艺演出。同时还要注意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扩大视野、锻炼队伍、加强交流合作,以开放的姿态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回应。既然艺术和传媒都必须寻找自己受众的兴趣点,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那么二者结合,各取所需,内蒙古民族艺术借媒体之力走向了世界,媒体因满足不同受众而赢得广泛影响力,彼此双赢,岂不是最理想的合作?
作者:李一慧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