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教育研究杂志》2014年第四期
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56个民族尤其是重点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学府。在民族院校中,中央民族大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本课题重点探讨了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现状和能力培养,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对比研究等。中央民族大学英语教学对象分为三个群体:零起点少数民族大学生、艺体类大学生和普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四个类别:基础级零起点大学英语、艺体类预备级大学英语、一级起点班大学英语和二级起点班大学英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覆盖了该校非英语专业的所有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
(二)研究内容1.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来自于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他们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大都经历了母语、汉语、英语这样一个三语学习过程。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英语是第三语言。在三语交错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他们的英语学习自然要受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语言思维的干扰。因此,了解和分析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三种语言是如何相互干扰和相互作用的,以便帮助他们最大程度上减少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造成的障碍,快速提高其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最终有效地习得第三语言,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1,2]2.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和体育专业在内的艺体类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入学时,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尤其是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学习自主性较差。由于这些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使得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全都用于专业训练和演出比赛上,加之现在使用的教材对于大多数民族院校艺体类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有足够的课余时间用于英语学习,久而久之使得他们渐渐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自信[3]。鉴于此,探究如何调动民族院校艺体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英语应用能力,也是本课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3.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可以帮助个体学习者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听说训练的功能[4]。学习者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较快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本课题亟须研究的一个问题。4.民族院校中除了有英语零起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和英语水平比较薄弱的艺体类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考英语成绩在120分、入学英语分级考试成绩在75分以上、英语基础好同时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高起点学生。这些学生期望在校期间能通过对大学英语的系统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出国深造、专业研究等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3]。针对这部分高起点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挖掘其内在潜能,进行更深层次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题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从2010年9月开始着手准备,首先将课题组成员按照学生类别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即基础级零起点班研究组、艺体类学生研究组、普通班学生研究组和二级起点班研究组,进行文献收集、校际调研和交流以及开展师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课题组制定出了四套调查问卷,分别为:(1)基础级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2)艺体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3)普通班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4)二级班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网络平台等各种综合手段与方法,对零起点大学生、艺体类大学生、一级起点班及二级起点班大学生进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3],同时依据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文献资料[5][6],结合教学经验和各种教学理论,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培养和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历经3年的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分别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和研究。首先,研究初期,各小组成员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检索和查阅国内外相关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案例,学学英语教学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并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研究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次,课题组对我校学生的生源情况、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逐步进行调查,同时进行学生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数据,并选派课题组成员到其他民族院校调研取经,了解相关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课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法,取得第一手资料,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最后,在课堂教学和课下辅导和监督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采用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大班小班、自学面授等一系列互动互助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式学习环境。这种师生角色的改变、注重“学”替代注重“教”的全新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深远的意义。
二、问题及其对策
(一)问题与缘由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跟踪访谈和课堂教学干预等手段,针对民族院校零起点少数民族学生、艺体类学生和普通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和培养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发现以下问题具有较普遍的特点:1.民族院校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本民族语言或汉语的语言思维对英语语言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严重妨碍了第三语言或者第二语言(英语)的习得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训练时语言思维转换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以母语———汉语———英语为序的思维方式,而另外三分之二的学生是以汉语———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英语技能学习和训练的,而直接用英语思维进行学习和训练语言技能的回答率为零。[7]应该说,后者带有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普遍特征,而前者则具有了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中的共性特征。所以,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两年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尽快降低母语或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和干扰是任课教师尤其是汉族英语教师需要探索和解决的主要课题。2.民族院校零起点大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常出现交际焦虑现象从零起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为何会出现消极、紧张和忧虑等现象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因为发音不准、缺乏自信以及对西方文化了解不足等原因所致。人类语言种类繁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语种的人在使用某一种语言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自己地域的语言发音特征,这是人类在学习他种语言时几乎难以避免的问题。如何从语音入手,从小处着眼,敦促学生克服交际中的焦虑现象,是颇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3.民族院校艺体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偏低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综合技能和运用能力普遍偏低,缺乏系统的语法知识,词汇量匮乏,无法进行基本的篇章阅读、中英互译以及书面交流,绝大多数学生存在语言学习障碍,缺乏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等。究其原因,我们发现由于艺体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受到完整的、正规的英语基础教育,加之在大学期间他们除了学习专业课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演出或比赛任务,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都无法得以保证的情况下,课下的英语练习时间就更无法想象了。因此,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取实际的教学手段,使艺体类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能在今后工作中得以体现的语言交际能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是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问题。4.民族院校普通班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较弱民族院校普通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运用一定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技巧解决语言学习中的语篇阅读和书面表达问题,但口语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普遍较差。究其原因,首先,由于学生们在初高中阶段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多为孤立、缺乏系统化而且又缺乏实用性;其次,民族院校的大部分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学习英语时会遇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思维模式同时影响甚至干扰了用英语进行思维的问题,缺乏对这三种语言间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了解和比较等诸多问题;再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或者片面。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会导致学生们在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中国文化时出现诸如情感焦虑、词不达意、知识匮乏等现象,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对策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分别提出如下具体对策:1.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艺体类大学生来讲,英语课堂是他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帮助学生将英语课堂创建成一个进行英语语言实践和英语语言思维的环境,创造更多让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英语来授课,通过英语语言使用频率的增加,对学生们的大脑进行反复刺激,逐渐使他们摆脱母语的依赖,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采用英语课堂汇报、英文绕口令、英语歌曲的学习、观看英文经典电影片段、英文报刊阅读等具体手段创造英语学习氛围,增加英语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英语语言语料库,实现用英语进行思维,快速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2.人类语言种类繁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语种的人在使用某一种语言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自己地域的语言发音特征,在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前提下,对不标准的发音无需过于苛刻。过于苛刻地追求所谓发音的准确程度,会无谓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热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迫使学生以消极态度简单应付,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各种潜能,阻碍了语言的习得。而对西方文化了解的不足,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会产生障碍。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对目的语所在国的文化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中,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效应,从而降低或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感焦虑现象。3.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例如交互式教学策略、合作式教学策略、任务激励策略等等,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任务,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4.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考虑到民族院校学生组成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引导三语学生关注三种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注意语序迁移的现象,减少和避免三语间的相互干扰。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建议建立交际教学体系、CBI教学模式和依据混合式学习理论(BlendedLearning),将现代化通讯设备———手机运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成果与影响
经过研究小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探讨了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关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的具体实施措施与影响。
(一)基础类零起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改善了依赖母语的现象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遵循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七条基本原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开辟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如:在视听说课上以视听材料为话题,进行课堂报告、生活情景再现等活动,以求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经过三年的教学干预和实验,研究小组成员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课堂上下英语语言氛围逐渐浓厚,过度依赖母语的现象得到改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和谐等。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下,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大段的经典电影片段、熟练地广播英语新闻,还有更多的学生养成了用英语记日记、设计英语手抄报等好习惯,甚至有少数优秀学生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取得了D类比赛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加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针对基础类零起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类别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艺体类预备级大学生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艺体类学生的专业特点,研究小组成员在实践教学中改进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特殊训练,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和掌握有效的词汇和句型。经过两个学年的尝试和不断改进,目前艺体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学生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普通类大学生听说、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该研究小组成员在教学中采用了诸如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手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的交际教学法模式、以英语新闻为语料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CBI教学模式、针对二语、三语语序迁移的翻译教学模式,以及促进良性竞争,缓解学生学习中焦虑状况的动态评估体系等一系列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使普通班大学生的听说能力、语篇分析、概况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优秀学生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多次取得C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结语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各研究小组均取得了初步性的成果,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但由于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范围比较广,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尚未做到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改善。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出现,加上随之而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还有待课题组成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不断改进和解决。我们以为,要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需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各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际水平为目标,总结各种经验,探索多元的方法,从而找出各种富有特色而且有效的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之路。
作者:郭英剑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