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平民教育理念对民族教育的启发范文

平民教育理念对民族教育的启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平民教育理念对民族教育的启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平民教育理念对民族教育的启发

晏阳初思想中平民教育的“平”字,包含“人格平等”、“教育机会平等”的含义。按照晏阳初博士自己给出的解释“,平民的公民教育”应有三个内涵:“养成自读、自习、自教的能力;灌输公民常识,培养中华国民应有的精神和态度;实施生计教育,补助、指导、改善平民的生活[3]。晏阳初所强调的平民教育是让所有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受教育的人是一切失学青年和成人,目的是为了教育人做一个“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人,即“整个的人”,成为“世界新民”。如何实现这一平民教育的目标,晏阳初提出了相应的内容与方法。晏阳初站在中国教育的风口浪尖上,带领一大批有志于平民教育开发的博士、教授对中国农村地区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考察、访问,足迹遍布全国19个省市,最终得出结论:愚、弱、穷、私是中国落后愚昧的根本原因。“愚”指中国大多数人民缺乏知识、目不识丁。“穷”指大多数的人民生活在生与死的夹缝里。“弱”指大多数人民体弱多病,根本谈不上科学治疗与公共卫生。“私”指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与公民训练[4]。为了造就“整个的人”针对中国人民具有的这些弊病,晏阳初提出了“四大教育”作为平民教育的内容:因为中国人愚昧,所以要培养知识力来攻愚,这就需要———文艺教育;因为中国人贫穷,所以要培养生产力来攻穷,这就需要———生计教育;因为中国人多病,所以要培养健康力来攻弱,这就需要———卫生教育;因为中国人散漫自私,所以要培养团结力来攻私,这就需要———公民教育[5]。四大教育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如何实现这些教育,晏阳初提出了和实践了家庭式教育、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三大方式。家庭式教育是子女家长和学校连接的纽带。学校式教育以青年为主要对象,通过开办各种平民学校来进行。社会式教育是把教育实际化的一种教育方式,以高级平民学校或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各种活动为中心,全民动员,开展系列农业技术活动。处处渗透,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教育公平,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方法的实用性和本土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关键词,具有鲜明地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今天,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民族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那什么是民族教育?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搞好民族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6]。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不仅建构了理论体系,还建构了实践体系,特别强调实践,实验,从这个角度来讲,平民教育是理论与实验、实践高度整合的教育。今天,平民教育对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民族教育当代诠释依然可以在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找到答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没有民族地教育的发展就不能说我国实现了教育公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原因,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把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到民族教育中是切实可行的,首先,平民教育的理念的指向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到程序公平与实质公平等。平民教育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这一被教育遗忘的对象。其次,平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他以广泛的科学调查为前提,以因地制宜的方法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条件,以每一个受教育者对实验对象。第三,民族教育中还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矛盾,农村中愚、贫、弱、私的现象依然存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起点的人的发展,归宿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教育对象上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人人都要受教育,人人都有权受教育,特别是妇女儿童更是如此。十年“定县实验”揭示了教育的实践需要长时段的辛勤耕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周期。这足以证明平民教育与民族教育发展结合的可行性。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民族教育的启示

(一)深入调查,摸清国情,适时改变和完善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规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理论的产生离不开现实,晏阳初先生曾说“:现在所谓‘新教育’,并不是新的产物,实在是从东西洋抄袭来的东西。日本留学生回国来办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学生回国来办英美的教育,试问中国人在中国办外国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各国教育,有各国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万不能乱七八糟拿来借用。现在的学生是在学日、学美、学英,弄得一塌糊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以许多大学生都在失业,而国家复闹人才缺乏的恐慌??这是充分模仿外国的结果,整个教育因此破产。”[7]这样掷地有声的声音正为我们指明了当今民族教育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民族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民族教育法规建设总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确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难以落实,民族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得不到保障。我们当今的学者应该深入各民族地区进行考察访问,及时的把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对照先前的法律发现不足,使之逐渐的完善。民族地区的教育法律法规应具有倾斜、优惠、公平三大特点。首先倾斜,从国家到地方的民族地区教育法律法规都应当有一定的倾斜力度,例如,民族地区的办学经费和教育设施的配备标准应同于或者高于同级重点校(中心校),在市、区(县)财政上,建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在民族学校工作的各民族教职工,其待遇应适当高于在一般学校工作的教职工等。其次是政策的优惠,如今正在实施的有少数民族高考“降分”“加分”以及“民族预科班”等是优惠政策的具体体现,在民族教育中,优惠政策不仅限于学校也应延伸到社会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时给予适当的优惠,不仅可以为民族教育提供更大的动力,也能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各民族团结。最后是政策的公平“,教育公平“”机会均等”是民族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充分的体现了这点,一方面在教育对象上男女平等,拥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平民教育更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民族教育同样离不开教育公平,民族教育平等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可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在民族教育中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切实可行的。

(二)创新民族教育方式晏阳初提出的“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这三种教育方式是具有连贯性的,家庭式教育使生活中的教育无处不在,使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教育的氛围中,学校式教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社会式教育是教育的范围区域时段的延伸,在终身教育中作用重大,也是作为人的社会化,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而当今我们的民族教育,以现在最为流行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民族教育的启示“双语教学”为例: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文字的失传,将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8]。因此,重视民族语言的发展和传承是重中之重。目前,许多民族地区的学校都在进行双语教学,但方式仅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几乎没有,这样就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想使民族教育真正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像晏阳初先生那样,将教育真正的渗透到所有的民族人心中,渗透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而不是仅限于在校的学生。这样的民族教育才能既快且稳的发展。

(三)鼓励高素质人才“下乡”,加强“人才引进”,增强师资力量晏阳初针对中国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倡“博士下乡”,带着自己的亲人到定县投身到平民教育中,担负起教育农民、振兴农村的历史责任,并身体力行,虚心“给农民作学徒”,当初的定县聚集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学有成就的博士(如汤茂如是留美教育行政博士)、教授(如谢扶雅是广州岭南大学教授)、作家(如孙伏园是“农民报”主编,鲁迅的学生)、戏剧家(如熊佛西是国立戏剧学校校长)、农艺师(如冯锐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罗马万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和社会学专家(如李景汉是留美社会学博士)等,晏阳初本人就是留美博士[9]。这些都是定县实验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民族教育需要晏阳初先生这样舍弃荣华富贵、仕途前程,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的高级知识分子到民族地区去,灌溉一方土地,为民族教育的振兴增砖添瓦,民族教育的希望才有真正的期盼,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功。因此我们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鼓励更多走出象牙塔的知识分子、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到民族地区任教,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首先,在引进新教师时应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如对教师子女在升学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大学生在职称评定、个人发展等方面都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其次,我们可以加大在校师范生的培养,采取奖学金措施,在校期间免其学费,毕业后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期满之后愿意继续留下的则列为民族教育重点培养的范围之内,离开的可以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第三,要将那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进行宣传,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发扬光大,感染人们,使更多的教育者投入到民族教育事业中去。另一方面晏阳初先生的“导生传习、教习制”正好可以解决民族教育师资的匮乏问题。“导生传习、教习制”源自欧洲的导生制,教师先对年龄大、成绩好的“导生”施教,然后由他们再转授给其他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民族教育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除了从外界引进人才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导生”的能力范围内担任导师的职责,尤其是那些当地比较优秀的“导生”,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工作”起来会更加的游刃有余,更可为以后的学生做好榜样,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振兴民族教育,是促进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作者:郝可飞李雪平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