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招生优惠政策的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规定,各省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照顾政策。比如内蒙古对自治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在相同条件下加10分,对其他少数民族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由来已久,并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实际。
一、政策实施的效果分析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山区、牧区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内地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建国后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他们发展经济、教育等各项事业。而高考加分政策正是保证相对处于劣势的各少数民族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在高考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加分或降分录取的办法,提高入学率,增加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无疑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然而近年来反对这项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些汉族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考招生的民族优惠政策是对广大汉族同学的不公平。高校入学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之差就可能差之千里,在同等情况下少数民族享受加分后更容易取得入学资格,对此很多汉族学生表示不满。与这种态度恰恰相反,在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看来这项措施是他们在各项硬件设施落后的前提下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保障。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以及地理位置上的种种条件限制,再加上与内地汉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距,让他们与从小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汉族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参加考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他们看来,高考加分政策正是对公平的体现,应该继续实施下去。这两种态度反馈的信息是在高考这一竞争机制中,获益方认为这项政策体现了平等,而另一方则认为此举恰恰是违背公平原则的。加之近年来确实有一些投机者利用高考加分政策,假冒少数民族身份或假冒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职工子女身份来骗取高考招生的录取照顾。自2009年某地高考文科状元因其民族身份造假被取消录取资格事件曝光后,人们更是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提议取消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呼声不绝于耳。
其实,一项政策往往是带有双重属性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这项政策所能带来良性效果。高考加分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差别对待其实质是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确保事实上的平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各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种差别对待是合理的同时也符合宪法平等原则。以2007年高中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例,位于发达地区的城市如北京比例为200.73%,天津为146.95%,上海为141.15%,吉林为85.83%,江西为85.48%,而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比例就要低得多,如西藏为65.24%,内蒙古为54.77%,新疆为18.33%宁夏为15.19%。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在高考录取时各民族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不顾各民族考生之间的差异同等对待,那么有可能有的少数民族出不了一个大学生,更何谈其他。在这种平等的名义下实现的最终结果可能正是不平等。我国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在基于民族平等原则上制定的,也许体现在个体上有失公正,但是从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保护来看这项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
二、借鉴与建议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对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做出调试。但现阶段这项政策依然有它存在的客观要求。而且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优惠政策并非是我国的特色,类似的外国法例也不少见。比如在美国,政府致力于消除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种族歧视,提高少数民族经济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颁布并实施了“肯定性行动计划”旨在保障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印度政府也在其宪法当中规定了对各少数民族的教育保护条款,要求各大专院校要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录取中给予少数民族7.5%的比例。由此看来各国在对少数民族或族裔群体在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虽然政策不同但主旨都是为了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而努力。
目前有些人对我国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有所误读是因为没有从群体的利益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这种只从表象出发的粗浅认知让他们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目前发现的各种弊端并非是由政策本身引起的,而是在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承然,加分政策并非解决教育差距的最佳出路,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加大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逐步缩小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内地汉族的教育差距才是当务之急。加分仅仅是手段,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作者:马梅艳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