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偏差及改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贫困是一项社会问题,同时也会滋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高职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影响其就业质量和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关乎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文章首先从就业认知、就业情感、就业信念三个方面研究了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主要就业心理偏差体现,然后深入剖析了导致高职院校贫困生产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原因,最后从政府社会、高职院校、贫困生自身三个角度探讨了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偏差问题的建议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偏差;就业认知;就业情感;就业信念
近些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宏观层面竞争压力和微观层面经济压力的双重影响,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会将诸多外在压力渗透到微观的内心世界中,进而催生和诱发很多心理层面的偏差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集中体现为敏感、迷茫、焦虑等一系列症状。如果不对这种负面情绪加以有效疏导,及时纠正就业心理偏差,其必然会给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主体带来诸多负面的连锁反应。总的来讲,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要远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而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又要比非贫困生大。因此,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偏差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是当前所有高职院校学工系统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
一、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主要就业心理偏差表现
(一)就业认知层面的偏差表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贫困生将自己的就业方向定位在“三高”和“三大”,即所谓的高地位、高福利、高收入以及大机关、大企业、大城市,对于基层地方、中小企业、西部地区等则相对冷眼,总的来讲就是将就业工作认知成要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只有获得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才能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物质待遇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甚至有部分学生宁可选择待业,也不愿意到和自己专业对口,只是起步条件较差的行业就业。一些来自贫困农村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甚至认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让自己翻身,名誉、地位、幸福都是建立在高薪基础上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使得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认知方面出现了巨大偏差,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和不健康的幻想,择业过程变得急功近利和盲目从众。
(二)就业情感层面的偏差表现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情感方面的偏差集中体现在就业前、就业中和就业后三个阶段。就业前的情感偏差主要是闭锁、焦虑、恐慌。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贫困生表现出自我封闭和沉默寡言的心理特点。他们担心自己的贫穷会遭到别人以及用人单位的歧视,所以在择业过程中喜欢独来独往,缺乏积极主动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勇气。他们既渴望就业,又恐惧就业;既希望早日工作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害怕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对不起父母的期望。这种情感偏差直接影响着高职贫困毕业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就业中的情感偏差主要是急躁、偏执、嫉妒、敏感。贫困生大多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能够找到一份比其他人更出色的工作,导致其在择业过程中的选择面十分狭窄,但是往往又偏执其中,如在专业对口方面的偏执、在工资待遇方面的偏执、在公平公正方面的偏执等,而且在碰到诸多挫折之后,不但难以客观认清就业形势,反而对社会、对学校失望。此外,过度敏感主要体现为一些贫困的学生对身边教师和同学的话语表现得过度在意,甚至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排解渠道,就很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危机。就业后的情感偏差主要是无奈、迷茫、从众。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的高职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最终不得不降低预期标准:要么放弃原本的意愿,随波逐流,选择了别人喜欢却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工作;要么选择了一份薪资待遇低于自己预期的工作,短时间内无法摆脱贫困现状。这时有些学生就会表现得无奈和气馁,甚至对未来发展失去希望和信心,觉得自己的贫困和家庭的负担不知道何时才能得到改变,不断交错的愧疚和迷茫使其心理负担不断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三)就业信念层面的偏差表现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信念偏差集中体现在自卑和绝望两点上。高职院校贫困生自身文化基础较之同龄的本科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经济实力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表现得十分自卑。集中体现就是对自己评价过低,总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都比不上别人。在信念上看不起自己,也就很难全面客观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进而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灰色的处世观和人生观,缺乏勇气,没有自信,在主观层面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二、导致高职院校贫困生产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严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第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社会经济整体增速却在逐步减缓,给高职院校贫困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群体就业进行了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如就业补贴、技能培训、个体咨询推荐等,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下,有一些高职院校贫困生因为自身的经济贫困造成精神贫困,个性特征无法适应现代职场需求,个人素质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要,最终在社会现实与职业理想之间出现巨大的冲突。第二,缺乏具有良好操作性的就业扶持机制。尽管近些年中央和各级地方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办法和机制,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全面的帮扶体系,其中有很多规定性的文件条款还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扶持和鼓励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对于如何解决用人单位的歧视、单方面解约,以及招聘过程中的过度要求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使得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依旧面临很多障碍。
(二)高职院校针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局限在就业信息搜集、简历撰写指导、面试礼仪培训等以实用性为主的技巧和技能指导上,很少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疏导、职业道德灌输、职业观指导等内容。同时,就业指导教师对贫困生群体在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缺少对其进行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疏导就业压力等方面的指导教育。传统意义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精力和资源长期集中在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等方面,很少重视贫困生在择业、生活方面的需要,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导致整个思政教育内容略显空洞,无法给贫困生群体的内心带来真实的触动,特别是一些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焦虑、自卑等问题,没有被深刻地认识和认真地对待。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贫困生家庭的高期望和低支持。首先,贫困家庭对于子女就业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很多贫困家庭为了摆脱贫穷的现状,对子女的教育给予了远超自身能力的付出,父母认为子女走进大学就相当于获得了改变家庭贫穷命运的机会。过高的家庭期望和不足的支持力度导致很多贫困生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毕业就业的关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多贫困生就会在低就业形势和高家庭期望的矛盾中煎熬和挣扎。其次,贫困家庭对于子女在就业方面的支持不足。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获得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少之又少,缺乏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为其提供更高、更好的就业平台,没有充足的物质资金为其支撑越来越高昂的就业成本,富裕的理想和贫穷的现实使得高职院校贫困生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第二,贫困生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竞争劣势。首先,贫困生因为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在学习环境和教育水平方面都存在很多劣势,往往在现代职场尤为看中的外语应用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实践创新能力、人文职业素养、社会交际能力等诸多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其次,贫困生自身的就业心理障碍严重,对自己的就业存在过高的期望。大部分高职院校贫困生来自边远农村或者城市困难家庭,他们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形成太过保守的思想,主观上排斥基层、排斥贫穷地区,一味地追求大城市、追求国家单位,导致错失工作的概率大大增加。
三、改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偏差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着力构建更好的外部就业环境1.创建优良的就业竞争环境与就业保障体系。首先,完善就业与人口流动机制,取缔和破除部分地区对高职毕业生户口和生源地方面的不公平限制问题。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开设流动户口办理、人事档案转移等环节的绿色通道,方便其就业。其次,完善就业合同纠纷调解机制,对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进行严格监督,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为贫困生构建一个公正、公平的求职平台。具体来说,排除求职过程中的各类主观干扰因素,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歪风,尤其要提升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招聘各环节的透明度,构建专门的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招聘监管组织。最后,加大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过渡岗位的提供。通过临时过渡岗位的安排,让高职院校贫困生能够在择业期间维持基本的生活来源,这能够有效降低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和担心。比如,辽宁省政府出台的“政府兜底安置”规定,由政府牵头组织,给暂时没有完成就业的贫困毕业生提供岗位安置。过渡岗位包括智能楼宇维护管理员、社会分析调查员等专业匹配要求不是很高、岗位门槛比较低的工作。这一措施大大缓解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当然,还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来降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成本。比如,河南省在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聘中,面向贫困生减免报名费和体检费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专项基金,对贫困生群体给予适当的就业求职补助,保障高职院校贫困生顺利就业。2.积极搭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服务平台。首先,加大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现实的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团体能够广泛参与到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的队伍中来,构建更加全面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资助体系。比如,鼓励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就业奖学金,鼓励个人及社会团体为贫困生提供资金、工作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优秀校友资源为贫困生就业做出贡献,拓宽贫困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面。其次,增加面向贫困生群体的就业实习机会。人社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就业洽谈活动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和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通过激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此外,社会公益团体和慈善机构应积极主动地为高职院校贫困生提供一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指导,减少贫困生在就业培训方面的支出。
(二)积极改善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质量1.构建高质量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首先,构建相对全面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必修课程,帮助贫困生分析最新的就业形势以及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引导贫困生正确设定自己的求职岗位范围,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及早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使贫困生群体逐步形成对社会及职场的理性认识,明确“先就业、后择业、最终立业”的求职三步走路线,摈弃终身不变、一步到位的急功近利型错误求职思维。其次,重视对贫困生开展有关求职技能方面的培训指导。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自身设立的贫困生帮扶基金体系中开辟专门针对贫困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板块。此外,树立个性化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职业指导理念,强化对贫困生个体就业能力的提升。比如,组织开展贫困生求职简历比赛等活动。通过对每一名贫困生求职简历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指导贫困生如何更好地制作求职简历。再如,通过模拟面试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升贫困生的临场实战能力。2.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干预。从上文分析可知,高职院校贫困生是心理脆弱人群,尤其在紧张的毕业求职季,各种心理危机事件更是到了高发期,所以高职院校相关主管部门要着力构建一套完善的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机制。首先,组建一支精干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贫困生群体就业心理状态进行客观分析。教师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全面掌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力求及时排除潜在的心理危机。其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从阳光、积极的正能量方向对贫困生就业表现进行关注和鼓励,让贫困生真切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因为贫困生心理往往更加敏感,能够深刻地感知外界的帮助和关心,所以通过上述行为能够让他们客观正确地审视周边的环境,提升就业自信。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积极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1.提升专业技术实践运用能力。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失衡态势,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实践运用能力是高职院校贫困生顺利就业的前提。高职院校贫困生个体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针对自己就业方向内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去企业单位兼职、到工厂实习、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来尽可能多地累积社会工作经验,掌握第一手的职场需求和社会就业态势。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活动,培养自己的求职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2.进行准确的自我求职定位。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竞争十分激烈,高职院校贫困生应正确认识现有的就业环境和社会形势,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以一名普通社会劳动者的平常心来对待择业和就业。首先,要接受客观的贫困事实。高职院校贫困生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自己客观的经济现状,正确认识现在的贫困并不是父母的错误,更不是自己的错误,而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要通过自己的主动竞争来改变现状。其次,在求职过程中要能够放眼未来、从长计议,摈弃非高待遇、大城市不去的片面思维,要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以及更适合自身特长的单位和领域。最后,在求职前要对自我进行客观和正确的剖析,结合自己的能力、个性、特长、爱好、兴趣等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职业期望值,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自己目标职业的发展特点和类型。如果结合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灵活调整就业期望值,自然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贫困生在严峻紧张的就业求职过程中,因为受到就业环境、准备不足、家庭期望、个人理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就业认知、就业情感、就业信念等多方面或多或少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有些甚至诱发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我们应从政府社会、高职院校、贫困生自身等几个角度着手,“三位一体”地加以应对。一方面,着力构建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干预;同时,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讲,高职院校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一系列连锁问题使得这一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并不可怕,关键在于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心态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正确应对措施。只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贫困生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之处,让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等每一个阶段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调整心态,纠正心理偏差,客观面对问题,那么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彭薇.就业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臧爱明.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
[5]张晓慧.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感调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5).
[6]詹忠根.基于就业指导视角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政教育探究[J].职业时空,2015(9).
[7]姚英.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8]张洁.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14(11).
[9]常丽敏.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
[10]陈炳曦.构建高职贫困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作者:孙干;李建文;贲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