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人才得到全面培养,以及促进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发展的重要方法。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认真总结、完善和不断创新,结合协同与工程教育理念,探讨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认真总结、完善和不断创新,结合协同与工程教育理念,探讨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1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强调以科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即意味着获取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是书本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该模式要求学生学会、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无法主动地参与其中,导致老师过度重视知识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最后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标准,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对学生的考核靠的是一份试卷,最终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该模式常常只注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管老师讲授的知识理解与否,只要记忆标准答案即可,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想象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个性、潜能无法得到施展。
1.2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方法灵活而多样,主张老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采用多样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把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为各行各业的技能大师或工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2协同与创新的相关理论及理念
2.1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又称“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概念是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1971年提出的,而后在1996年他对协同理念作出了系统地论述,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诸多文章。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多样化的系统,比如有社会系统、自然界系统、有生命的系统、无生命的系统等等,而这些看起来有着鲜明差异的系统,却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协同论就是在研究事物转变中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协同理论中认为,各种各样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特点不同,但是在整个客观世界中,各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就比如社会现象,不同的单位其性质、属性等都不相同,但是不同单位间的相互合作就会产生深远的联系。协同理论简单来说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协同论具有一定普适性特征,这是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所以其使命不单单是指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其重要的使命是在生命与自然之间搭建起桥梁。正是由于协同论的普适性特征,所以将协同论引入到管理研究中,对于管理领域的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2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指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协同创新是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指导科技协同合作的管理创新思想,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新的启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协同创新主要是指高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共同创新,实现思想、技能、技术的分享,实现创新目的,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外部协同创新主要指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即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或成立校企产业联盟等途径,在协同创新机制下,实现以高校为核心的多主体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2.3工程教育理念
工程教育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把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体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作为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它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实训场所、师生教与学的能力评价和教学改革质量评估等全方位进行,倡导的是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工程教育理念,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与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是以项目的实施作为组织原则,将企业的需求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岗位的工作知识,符合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2.4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综合人才,一般创新人才都具有活泼、开放、灵活、好动、好奇的个性,并且在事物活动中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想象力、冒险精神、创造力等。通过研究与借鉴工程教育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技能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3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模型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将顺应时代需求,结合我校特色,通过“学科融合,开办复合培养实验班、现代学徒班、蓝墨云班、联想班、中兴班、雷诺班、保时捷班、华润微电子班、精雕模具班等;寓教于研,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组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方式,对协同创新机制下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采取以下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型,期望在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同时,能进一步补充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4.1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题组于2014年底开始对无锡地区中小微企业进行了调研,借鉴工程教育模式,建立了高素质、精技能、懂技术的人才培养规格,保证学生在素养和技能技术方面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主要是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精技能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精于学习和掌握,做到懂专业与创业、有技能与特长、会创新。懂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充分掌握当下流行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将所学的技能知识与技术能够相互联系和应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趋势,这也是构建主义理论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需要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比如学生在项目化课程学习中,将遇到的零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成小碎片,进而对教学内容重构,通过微课、Mooc课、蓝墨云以及智能手机等进行知识点的展示与互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成长特点,按照专业领域要求,把有关课程重组为能力阶梯学习模块,在每个学习模块中,都需要涉及相关的专业课、实践课、基础课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好的达到专业群的建设和项目化的学习要求。借鉴工程教育模式,以项目为中心,建立案例、项目子任务等,让课程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引领课程。比如可以通过设计课程综合实训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等,来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和进步。
4.3实施工作化自主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教改要求,用项目来驱动课程学习,以任务为内容促进项目学习,大力实施课程与技能大赛的对接,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融入技能大赛的内容,形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以赛促学促教的模式。
4.4建立多方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
几年来,我校先后牵头成立了“中国职业教育微电子产教联盟”和“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物联网产教联盟”,利用产教联盟和500强企业、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内本科院校开展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先后成立了保时捷职业学院、法国雷诺培训中心、德国凯勒数控软件培训中心、瑞士GF加工方案体验中心、联想IT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海澜商学院、字谷(苏信)创客中心、华润微电子学院,并和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拓展与“中国校企协同产学创新联盟”等6家国字头的行业协会、学会的合作。
4.5模拟或虚拟职场岗位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建立起模拟的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实训基地中进行职场岗位学习,从而为日后真正的职场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模拟职场岗位学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
5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
5.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改革
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综合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对此学校应该根据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需求增设艺术欣赏、信息技术等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又开设了职业素养、创新与创业等课程。针对懂精高的培养目标,专业课中增设了平台课、分立课和互选课。在物联网学院的各专业中全面实行了学分制,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0个学分的特长分,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和各类比赛证书,都可转换为特长分。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设了各类社团活动、人文公开课等,这些活动公开课也可以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考量指标。
5.2大力建设蓝墨云班课,同时对课程进行重新开发
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智能手机中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料、资讯等信息,并且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大力开展蓝墨云班课,利用蓝墨云班平台开展教学,一方面建设微课和云教材等资源,另一方面利用蓝墨云开展答疑讨论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互评和师评。在蓝墨云班课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最科学、最全面、最公平的态度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5.3推进项目化教学,实施“课、证、赛”深度融合
为了保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现,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以案例教学为主,专业能力课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核心专业课和综合实践课以项目教学为主,其中课程项目对应专业核心课,毕业项目对应顶岗实习课程,技能大赛获奖认定为特长分,并将要获取相关岗位证书的考核内容和全国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入相关课程中的日常教学与平时训练中。为了实现以赛促学促教,学校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技能大赛为手段,加强“课、证、赛”的深度融合,在制定的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同时将课程学习内容、考试项目等于职业岗位进行有效的对接联系,使得课程项目能够与比赛项目以及职业岗位充分融合到一起。
5.4多方协同合作,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成立产教联盟,和地方政府与众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共建多个学院,共享师资,共享优质资源,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科研相融合,实现深度合作。今年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创新创业比赛、训练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多方协同合作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人才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企业大型项目为主线,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贯穿始终,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研究开发教学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优化教学团队、教学组织、教学场所和教学评价,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形成以训练“专业综合能力”为主的项目化课程实施体系。
6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成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初见成效,2013年学生参加项目学习、社团活动、创新实验班以及技能竞赛的比例分别为5%、15%、20%和2%,到了2016年底比例上升到80%、30%、35%和50%,学生在各类全国技能大赛中捷报频传,2017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多个奖项,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冠军,获得国际红点概念荣誉奖2项,2015年荣获江苏省PU平台建设应用二等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意度在95%以上,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9%以上,新生报到率在95%以上,国内外职业院校同行多次来校交流学习,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研究与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要,我校通过协同多方力量,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业4.0下的大国工匠精神,以促进学生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教育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
[3]鲁石.多元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7,(3):59-63.
[4]袁景翔,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规律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1):28-33.
[5]邵云飞,曾勇,汪腊梅.高校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15-19.
[6]张士辉,朱冬光,王国英.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189-193.
[7]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8]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作者:陈正权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