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外语改革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考试与评价杂志》2015年第一期
1.国家、社会发展对大学外语的新要求
李宇明(2010)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在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的关键过程中,对外语的需求将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为大学外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外语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没、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努力开创新局面。而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英语的要求也具有许多共同点。虽然只有不到一半的员工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但超过七成的员工认为英语对于工作来说重要或比较重要。在各项技能中,用人单位和员工都认为技术资料阅读能力占据第一位,其次是日常的口头交际。且被调查者认为英语能力应该具有实用性,反映在与单位业务相关的方面(胡学文等,2011)。
2.南京工程学院的教改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时代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英语的要求等因素都迫使我们思考:新时期我们的大学外语应该往哪里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估体系等如何改变才能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乔小六(2012)专门针对工程类本科高校的调查也表明,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目标最终归于专业发展。结合上文所述,笔者以为新形势下此类院校大学外语的改革必须在以下框架内进行:一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树立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的意识;二是满足学生外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能力评估应多元化。以下为南京工程学院在新时期进行的教改实践探索。
2.1总体原则南京工程学院从2013级新生入学开始新一轮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改革覆盖所有第二批次本科录取的文理科学生。本轮改革充分考虑我校“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契机,依据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规格要求,认真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中外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强技能、重应用、个性化”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标准将本校大学外语教学目标定位为: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基本技能和在专业领域的初步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阅读、听说能力和一定的写、译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领会东西方文化内涵和差异,以增强在全球化视野下的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通用英语、学科/职场英语、专业英语一体化的四年不断线的“超市型”课程体系。1-5学期由外国语学院负责教学,学生必修大学外语类课程,达到课程的课堂内外要求,获得相应学分;第5学期和7-8学期主要由各专业院系负责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外国语学院辅之以外语自主学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英语翻译指导。
2.2具体实施本次教改主要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几个方面,以下具体介绍外国语学院已实施的前三个学期的情况。(1)新的课程体系“超市型”课程体系跨越通用英语、学科/职场英语、专业英语三个阶段,学科/职场英语是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阶段。共设置A-E五类课程(其中E类课程放学校公选课平台),各个学期除课堂教学外,均有第二课堂要求,共同组成大学外语课程群。课程群包括A(综合类)、B(技能类)、C(第二外语类)、D(学科英语类)、E(英语公选课类)五大类课程,兼顾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A类包含中、高级英语,B类包含英语视听说、口语、写作、翻译、阅读等类课程,C类包含二外类课程,D类包含与我校专业相关的学科/职场英语课程,E类包含英语国家文化、文学、语言学等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每门32课时,少数几门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同类较低层次课程或具有相应的水平测试证书。各学期所设课程不仅考虑不同语言水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也考虑同类课程的层级性和系统性。(2)“超市型”课程的个性化选择大学外语教学面向广大非外语专业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学好专业课程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这一点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外语发展尤其重要。在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全面发展,不切实际,最后学生普遍没有哪项技能过硬,更不具备在实际生活或专业领域中初步运用的能力,反而打击学习积极性。更可取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技能目标,集中精力提高自己的强项,逐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文秋芳,2012)。基于此,我校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某些课程的资格测试,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以学生自主选择和外国语学院引导的方式完成本学期的课程选择。2-5学期学生均根据语言基础、专业方向、个人兴趣、职业规划等因素,从该学期“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确定独具个性的大学外语课程表。为保证将学生的选择与师资力量尽可能匹配,每学期正式选课前进行全员选课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师资和各课程、各班级规模。最后组成的教学班级完全不受自然班级的约束。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正着手建设“共同基础”和“多项选择”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共同基础”是对中国高校本科学生基本英语水平的测量,其目的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多项选择”涉及考试内容与实施方式的多样化。在考试内容方面,开发和设计口语、写作、翻译、高级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等单项考试,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专业需要自主选考(王守仁,2013)。我校大学外语“超市型”课程的个性化选择正与此方向一致,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对接不同的社会化能力考试。(3)教学评估体系我校大学外语对学生的考核由过去仅针对课堂学习评估转向课内+课外的两级评估模式。课内评估仍然由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构成,二者比例按照课程类型加以规定,终结性评估的形式根据课程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课外评估以第二课堂积分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学期期末考试前根据本学期网络拓展课程作业、外语社会等级考试、外语技能证书、外语学科竞赛等参与或完成情况进行申请,审核后获得相应成绩。为了避免平时成绩的随意性,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新生入学初组织学生学习《大学外语成绩评定指导意见》,尤其侧重缺勤的处置,课堂表现、作业的优良控制比例和第二课堂积分方面;二是要求教师在期末考试前提交平时成绩进行备案,非特殊情况不得改动,且平时成绩向学生公示。学生对教师的评估除了来自学校的评教平台外,在一定程度上还间接地从学生选课且同时选择具体教师得到反映。由于大学外语任何一个教学班按学生意愿随机组成,在期末阅卷结束后,我们对每门课程进行卷面分数统计,并且对课程间的明显差异进行调整,目的是考虑学生在自然班级内部评奖评优的现实情况,使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之间有可比性,尽可能做到公平。(4)教学文件、教材讲义等建设开设新课程之前有许多先期工作,且由于学生本学期选择下学期的课程,所以需要让学生在选课之前对所有课程有所了解,许多开课准备工作要留有充分的时间余量。大纲和教材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其次为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和考试形式与内容。我校大学外语课程群的总大纲及各门课程独立大纲的确定都经过了几轮的讨论、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开始深入理解教改的本质,逐渐统一思想,正确把握某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课程对象的需求,课程重点、难点和课程的难易程度。实践证明,教材的选择成为较为棘手的问题。为了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我校本次大学外语教改没有提出多数课程的选修要求,仅在各门课程简介中加以说明,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基础和其他因素自主选择。而目前市场上针对大学英语的拓展课程教材,多要求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一定要求,其对象、学习目标定位及难度与我校情况不完全相符。为此,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以某教材为主,进行选择性使用,再辅助教师的其他资源;二是教师整合教材和其他资源后,形成校本讲义。在课程的第一轮讲授阶段,第一种办法更为稳妥,教师一方面为新课程备课,另一方面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备课资料去劣存优,为编写讲义打基础。此外,各门课程第一次期末考试出卷前,充分研讨各门课程测试形式、试题类型和难度。这些教学文件、教材讲义等建设都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新的课程体系不是让大学外语走上外语专业的道路,而是在新的时期找到更适合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发展之路。(5)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由于学校教务管理平台适用性广泛而缺乏课程针对性,我们进行了外语教学网络平台建设,专门为外语教学改革服务。该平台可以实现通知公告,全员在线选课调查,在线选课,选订教材或讲义,网络拓展课程学习、作业提交,第二课堂积分申请,教师为指定对象上传资料,竞赛报名,成绩上传与导出,各类成绩统计等多种功能。(6)教学管理本次教改对于教学管理各方提出了挑战。首先是教务处与外国语学院教学管理需要协调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为实现学生自由选课组班,教务处须预留出各年级大学外语的固定排课时间;二是学生选课和选订教材或讲义虽然在自建网络平台完成,但存在与教务平台的对接问题,因为最终成绩的录入要通过教务平台来实现,教材的征订也要通过教务处完成;三是二者需要及时沟通退学、留级、转专业等学籍变动情况。其次外国语学院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压力增大,前期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细心计算各项数据,才能不出差池。在每学期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完成选课和第二课堂积分等相关工作。考试安排工作量明显增大。不仅科目繁多,而且有些学期大多数学生须选修两门课程,由于各考生两门课程组合的任意性,考试时间、地点、内容的安排必须有妥善的方案。在线测试可能是将来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选择。教师对教学班级的管理也比以前压力更大。由于教学班随机组成,同学间日常接触少,因而采用课代表作为师生沟通渠道的局限性立即显现。许多教师转向QQ群、微信群等交流工具,各项通知、提示、答疑解惑等均可借此开展,但无疑教师的课堂外管理负担相应增加。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较多,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实习会此起彼伏,为保证实习的学生跟上进度,不掉队,教师对于实习学生的学习管理也必须跟上。(7)师生观念转型随着教改的推进,教师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质疑者认为无需大费周章,还不如沿袭原来的套路教学,原因是这样未必会带来新的外语学习气象,也给教师增加了许多麻烦。其中可能还有未直接说出的教师转型的压力:传统的综合英语课因其综合性和完备的课件很好上,改革后的课程有一定的方向性,备课的辛苦且不谈,能否上好这样的课不能保证。面对教师的疑虑,采取各种措施统一思想、鼓励参与教改是必须的。我校外国语学院通过各种形式让教师了解当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的总体情况和我校的具体实际,提出改革是长远出路的思想。然后本着按年龄段推进的原则,先号召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带领下积极参与教改,然后是中年教师,最后年龄大的教师自愿选择参加。同时辅之以教师职业规划活动和各项激励措施,引导教师参与教改。为消除教师的紧张和不自信心理,各课程成立课程组,进行集体备课、说课、观摩等教学活动。教师的观念转型是个逐渐的过程,学生也是一样。以前许多尽责的老师喜欢做学生的保姆,事无巨细,总是再三提醒,以免遗漏哪怕是一个学生,所以相当多的大学生并不能完全对自己的学习事项承担责任。我校大学外语实行教改后,每个学期有几个重要环节需要每个学生配合,如登陆网站进行选课调查、选课、确认选课、提交网络拓展课程作业、申请第二课堂积分等,且这些事项都有截止期限。实践表明,学生第一次做这些事情时,会有少量不遵守截止期限甚至遗漏现象,给自己和教学管理带来损失或麻烦。但是第二次时,此类现象大大减少。学生最终会形成习惯,自如地面对大学外语这种新的教学体系,同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结语
一年多的教改实践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由于拥有选课的自主权,且明确知道外语教学对他们的各项具体要求,学生不再仅仅追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上,课堂缺勤率明显下降,听课积极性明显提高。因为评估体系中规定了课堂表现、作业的优良控制比例,班级内部竞争意识强烈。由于第二课堂积分纳入成绩,学生课外积极选修网络拓展课程,参加各类英语学科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第二课堂氛围。教师自身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大批的教师确定了教学、教研方向,他们勤奋钻研,业务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结合教改契机,教学研究有的放矢,不再空洞而不切实际。某些课程组还创新了教学模式,如口语类课程,教师们与外教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一起备课、讨论,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中教和外教各自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经验教训。第一,需要持续不断地宣传教改,师生观念和专业院系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想激发各方潜能使教改得以顺利实施,必须持续宣传。可能完整地经过一、两轮左右的实践,教改才能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第二,教学网络平台需不断完善,以满足教改实践的要求。第三,与全体学生的交流互动方式需要多样化,除了任课教师、教学网络平台发挥作用外,可以结合传统的按照自然班级发通知和反馈的形式,使交流互动全方位化。第四,需要探索管理实习学生课程学习的途径。总体来说,教改实践以尊重学生、促进教学为出发点,如果学生的意愿和反馈得到尊重,那么教师的付出就会获得学生的尊重。目前总体上我校大学外语教改已基本形成良性循环之势。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弄清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教学特点和学生群体特点,然后才能确定改革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防止走偏,变成徒有形式的热闹一场。只有尽一切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走向社会且能持续发展的技能才是根本。
作者:龚玲莉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