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境顺应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范文

语境顺应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语境顺应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语境顺应视角下模糊语言的翻译

《考试与评价杂志》2015年第一期

1.翻译中的模糊词语

词汇的模糊性是叶芝诗歌的主要特征。我们从指称的不确定性、意义的不确定性两方面来分析叶芝诗歌中词语的模糊性。

1.1指称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确定性是模糊词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所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意义是精确的,不过很难理解它所指的参照物是什么。比如,在叶芝的“WhenYouAreOld”诗中一句为“:Butonemanlovedthepilgrimsoulinyou”。傅浩将其翻译成:而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袁可嘉将这一句译为: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WhenYouAreOld”这首诗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非常著名,这首诗抒情而又真诚。例句中的“pilgrimsoul”一词是一个模糊的词语,是指称模糊。“pilgrim”是一个文化词语的含义,它可以让读者们想到JohnBunyan的《天路历程》。众所周知,朝圣的灵魂是十分真诚的,这象征着毛特•冈毕生追求着爱尔兰的独立事业。在傅浩和袁可嘉的两个版本中,模糊词“pilgrimsoul”译成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傅浩选用音译,将它译成“灵魂的至诚”,而袁可嘉将其译为“朝圣者的灵魂”,并且添加了脚注予以说明。结合上下文的动态适应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的选择需要与动态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傅浩和袁可嘉两个中译版本的比较,非常明显的看出袁可嘉保持了原诗中的意义,然后对“pilgrimsoul”一词进行脚注,适应了目标读者的交际语境,使读者能够非常直接明了的理解其真正的意义。而傅浩的版本中“灵魂的至诚”则很有可能会使读者迷茫,不了解其所指的究竟是什么。所以,袁可嘉的译本在适应与满足交际目的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1.2意义的不确定性意义的不确定性也属于模糊词语,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叶芝诗歌中模糊的数字和颜色词。(1)模糊数字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模糊数字属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数字的表达更为确切。在“Long-leggedFly”这首诗中,其中一句“Shethinks,partwoman,threepartsachild,Thatnobodylooks。”傅浩译:“她,一分妇人,三分孩子,以为没有人窥视”,袁可嘉译:“她以为没有人瞧见,—小半妇人大半孩”。这首也是叶芝非常著名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threeparts”是一个确切的词语,不过却蕴含着一个模糊的意义,所以其无疑是一个模糊的数字,这表示着她拥有着女人的身体和孩子的精神。在两个中译版本中,傅浩的翻译是“三分”,而袁可嘉的翻译是“大半”。根据语境动态顺应,译者所选择的语言应该建立在与动态相适应的基础之上,正确的理解原文的意图与读者的语境。通过两个版本的对比发现,傅浩忠于原文,而且非常清晰的表达出了隐藏的信息:她是一个女人的身体,心灵却是一个孩子。在汉语中,我们也会经常使用到“三分”来形容一个人,比如“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而基本上不会用“大半”来形容一个人。所以,傅浩非常成功的传达了模糊数词“threeparts”的真正含义,并且适应译本读者的交际语境。(2)模糊颜色词颜色词语存在典型的模糊性,在文学的作品中,颜色不仅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影像,还可以唤起读者无限的情感。在“HeWishesfortheClothsofHeaven”一诗中,有一句充满了色彩“:Theblueandthedimandthedarkclothes”。傅浩译:“湛蓝、灰暗和漆黑的锦绣”,袁可嘉译:“那蔚蓝、暗淡和深黑的锦衣”。在这个例句中,有“blue“”dim”和“dark”三个颜色词,它们分别对应黑夜、白天和傍晚。根据上下文的动态适应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语言选择需要与环境所适应,其中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种。在两个版本中,傅浩将三个颜色词译成“湛蓝、灰暗和漆黑”,不符合“黑夜、白天和傍晚”,因此他并不适应先后顺序,属于语言语境。而袁可嘉翻译的“蔚蓝、暗淡和深黑”,与傅浩存在同样的错误,无法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境。依照序列分析,这三个颜色的词可以分别是“漆黑、湛蓝和灰暗”或者是“深黑、蔚蓝和暗淡”。

2.翻译中的模糊意象

在诗的作品中不能没有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意象,那么就不会有意境,这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所以,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在意象方面会有卓越的表现,以便为作品创造出良好的意境。在诗歌的翻译中,优秀的意象处理会极大的体现出译者的才华。意象是模糊的,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的差异,而且诗歌本身的形式与意义也具有模糊性。在叶芝的诗歌中,体现出了两种模糊意象,一种是隐喻性意象,另一种是象征性意象。诗歌中的意象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美感和价值,不过也为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1隐喻性意象隐喻的模糊性主要是与语境有着依存的关系,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正确的理解原文中的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最大程度的适应译文读者的语境。比如,“TheOldMenAdmiringThemselvesintheWater”一诗,有一句“Theyhadhandslikeclaws,andtheirkneesweretwistedliketheoldthorn-treesBythewaters.”。傅浩译:“他们手如雀爪,双膝似水边的老荆棘树枝,曲曲歪歪。”袁可嘉译“:他们的手如爪,膝头弯弯如老荆树在水边长。”在两个版本中,傅浩将“claws”译为“雀爪”,喻意这个老年人骨瘦如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原诗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读者也能够非常直接的明白模糊意象的实际所指。傅浩的翻译非常成功的适应了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语境。而在袁可嘉的版本中,将“claws”进行直译,显得十分普遍,而且读者们甚至可以想到狗的爪子、猫的爪子等,但是这样一来很显然并不是原诗的真正意象。因此,袁可嘉的版本不能适应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语境。

2.2象征性意象叶芝的作品中同样大量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而带给了读者无数的感动。译者在翻译象征意象时,必须要清楚的掌握上下文的语境,以适应环境,选择目标语言。在“SailingtoByzantium”中,象征意象运用得十分精彩,其中有一句“Thesalmon-falls,themackerel-crowdedseas,”还有“agyre”和“adyinganimal”都是象征意象。在傅浩的翻译版本中,分别翻译成“:鲑鱼溯回的瀑布、鲭鱼麋集的海河”、“螺旋”和“一具垂死的动物肉身”。在袁可嘉翻译的版本中,将分别翻译为:“有鲑鱼的瀑布,有鲭鱼的大海,”“、旋锥体”和“垂死的动物身上”。这首诗是叶芝在后期所创作,与早期的作品不同,风格写实。题目中的“Byzantium”是关键的象征意象的语境,两个版本都将其充填为“拜占庭”,标志着艺术的永恒性。而对于其他的一些象征意象,两位译者都采取了直译,以保持作品的原有意义。不过经过深一层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傅浩的版本中,对“Thesalmon-falls,themackerel-crowdedseas”两个象征性的形象进行了脚注予以说明,这表明了其隐含的意义,并且适应了目的语读者的交际语境。不过对于另一个意象“agyre”的翻译来说,袁可嘉在下方也对隐性象征进行了脚注,相当成功。对于“adyinganimal”一词,两位译者做的都相当的到位。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读者有一个直接的理解,而且意象忠于原文本,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如果将两个版本结合,那会是一个相当完美的译作。

3.结语

本文以语境顺应的角度来分析叶芝诗歌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通过对傅浩和袁可嘉以上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充分说明了译者在传递原文信息时都非常的成功。不过在某些环境下,译者不能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境,未能有效的传达出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真正含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模糊词语和模糊意象的翻译,译者需要做到极其的贴近原文的精神思想。所以,翻译研究不应该由精确的语言理想观、纯粹的文字与完美的意义作为指导,它不应该被深深扎根于传统、严谨的观念中。有史以来语言的模糊性丰富了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它有助于作品更大的发挥艺术与美感,所以模糊语言不应该被忽视。

作者:杨蓓李薇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