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的途径范文

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的途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的途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的途径

摘要:探寻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师的幸福观有利于引发高校教师理性思考其生命价值,鼓励他们实现育人价值,帮助他们升华在校园环境中的社会价值。高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文化认同,完善高校教师幸福感的保障体系,提升高校教师感悟幸福的能力,构筑高校教师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途径,提升高校教师的幸福感

关键词:校园环境;高校教师;幸福观教育

高校教师的幸福观对教师本人及其家庭甚至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高校教师的幸福观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难于估量。高校教师的幸福观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校园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很大,本研究主要从高校教师工作的校园环境角度探讨高校教师的幸福观问题。

一、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师幸福观的意义

(一)引发高校教师理性思考其生命价值人作为生命主体呈现的独特角色,远非其他生命体能比拟,因为于人而言,从其社会性的角度加以审视,能衍生出一个追求快乐与幸福的命题。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角色首先是一个有生命的主体,因而也必不可少地需要追求幸福。因此,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探寻幸福观问题,理应从其生命价值的关联性谈起。现实中的高校教师群体中,因为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利益冲突,存在诸多不良的心态。高校教师的幸福在过大的工作压力以及缺乏满足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形形色色的职业倦怠现象出现在高校校园里,出现在高校校园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之中,他们的职业尊严与愉悦有时会无从谈起。因此,高校设法让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除各种不利于其对生命的审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引导他们在追求幸福中实现某种平衡,引发他们理性思考生命价值,鼓励他们以平和的心态为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年华,并在进步与成就中明白教师的生命意义,最终实现悦纳教师角色,悦纳教师职业和悦纳教师工作环境的目的,帮助他们底气十足地为自己的生命喝彩。

(二)鼓励高校教师实现对学生的育人价值高校教师的幸福问题必然会与学生的幸福问题联系起来,高校教师的幸福观也会影响学生的幸福观。教育的幸福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要对学生的幸福负主要的责任。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天职,特别是育人,它与学生对幸福的毕生追求联系在一起。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师的幸福观不仅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对学生的幸福观带来最直接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态度、方法和价值观念都会对学生正确幸福观的树立起着引导的作用。关注高校教师的幸福与发展其实也是为了关注大学生的幸福与发展,两者是借助于育人的桥梁实现的。在校园环境下,高校必须重视教师的幸福问题,重视他们正确幸福观的树立,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幸福与不幸的经历,从不同角度思考幸福命题,将相关的幸福观念整合与内化,进而指导教师的外在行为,这既能满足教师追求幸福的需要,也可以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幸福观作铺垫,并最终引领学生探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育人的角度来看,高校如能帮助教师掌握幸福的密码,教师便可从幸福观的角度用心与学生的灵魂交流,这样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帮助高校教师提升其在校园环境中的社会价值作为普通个体的高校教师,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会出现教师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问题。由于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教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导向要求高校教师在权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时,应主动偏向社会价值的实现。这种偏向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为基础,他们的幸福观念正好包含着对于快乐、价值、意义等方面的判断和取向,如果高校教师的幸福观念能够趋向社会、国家和他人,那么教师在为国家、社会和学生做出各种贡献和牺牲时就比较容易乐于接受,否则就会阻滞教师为教育事业发展、学生成长成才而付诸努力与奉献的热情。在校园环境下,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载体。高校教师能否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或者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不幸是非常重要的,这会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幸福,会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带动大学生更好地体会幸福。如果高校教师拥有热爱自己职业的幸福心态,便会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成为校园里合格的“幸福使者”。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劳心劳力,但其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却不是很理想,或者因为付出多、回报少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这些教师能否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现实的矛盾或冲突,将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意识、理想信念、集体意识、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也制约着教师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的途径

从校园环境角度着眼,高校必须设法帮助教师提升他们的幸福观层次,发挥他们应有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当然,从教师角度而言,高校教师则必须适时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幸福观,以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文化认同环境能影响人也能塑造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校园是他们工作和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发挥作用最力所能及的领域。这里面涉及另外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教师对于校园环境的认同。高校教师如果能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说明他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幸福指数也比较高,反之亦然。可见,校园环境是否有利于教师达到乐于从教的境界,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幸福观念。高校必须重视校园环境与文化认同在教师心中产生的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减少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能增强他们对于职业和学校的文化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方面,高校应做好校园环境的设计和优化工作,如绿化、布局和教学生活设施等,借助校园优美的环境吸引和感染教师,帮助他们提升在此工作的种种幸福体验;精神环境方面,高校要在教师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为教师提供追求幸福的良好人文环境,促使更多的教师乐于从教,并实现彼此的良性互动和影响,让荣誉感在校园中蔓延开来。

(二)完善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感的保障体系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可以概括为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高校应帮助教师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或创设条件加以改善。首先是物质保障体系的建设。高校要考虑教师物质生活的需求,这是教师最基本的需求。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人,肩负着一般社会人应承担的责任,如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以解决自身的发展、满足家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等。因此,高校应保障教师的物质生活需求。具体一点,就是在福利待遇的改革方面,应围绕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尽可能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帮助他们提高对自身及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能力,提升他们的物质幸福感,进而为提升精神层面的幸福感打下基础。其次是精神保障体系的建设。高校应设法满足教师的各种精神需求,如:高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让他们教有所盼,让他们在付出和成功中品味愉悦,回味人生的幸福;高校还可借助工会等组织,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设法满足教师精神关爱的需求,将人文关怀传送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深处;高校还可以通过设计公平的管理体制,帮助教师实现心理平衡,在付出与回报之间能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体会公平、民主、和谐所带来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很多教师还非常关注荣誉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因此,高校还应完善各项奖励机制,以弥补物质财富对教师带来的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提升高校教师感悟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一个没有较高精神追求的教师、一个缺乏起码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极有可能会沉溺于感官生活,习惯于病态的幸福,从而失去对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教师为人师表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本人的幸福状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其独特的形象魅力,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德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教育这个行业,热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显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做到遵守教育行业和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及行为标准,在生活中保持慎独自省的状态,豁达对待所有困难与挫折,以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教书育人,并设法惠及更多教师和学生,为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其次是帮助高校教师找到并守住幸福。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高校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习得新知识并与时代同步,实现厚积薄发,这样才能在讲台上、岗位中得心应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自己的幸福观念保持活力,而保持学习和进取的状态是维持这种活力最有效的方式。基于此,高校要为教师不断创造学习和进步的条件,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不断完善中走向幸福。

(四)构筑高校教师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首先是高校教师与同事的关系。相对而言,高校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缺乏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交流平台和方式,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组织归属感。因此,高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交流平台,借助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方式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如:为年轻教师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学习培训平台,让他们在成长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为单身青年教师搭桥牵线,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婚姻等人生问题,解除他们成家立业的后顾之忧;为教师提供锻炼身体的条件,帮助教师缓解紧张的压力或宣泄负面的情绪,保证他们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休闲娱乐活动,让教师感受到同事间互动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总之,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教师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增强他们对幸福的认识和体会。其次是高校教师与领导的关系。高校领导作为学校事务的管理者,掌握着社会资源与各种行政权力,相对而言,普通教师则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高校领导应主动与教师共同创设良好的校园内部管理环境,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校园竞争环境,让教师能够体会到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有所收获,而不是处处被限制,这样才能够有效保护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同时,高校领导应深入基层,帮助教师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让更多教师感受到组织的人文关怀,从而增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此外,高校领导还应理顺校园内部治理体系,简化各种烦琐的行政办公程序,让高校教师不会被形形色色的行政琐事缠身,这样才能一心一意地搞教学和科研,客观上增强身为人师的幸福体验。只要高校领导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尽量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高校教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便能建立起来,进而影响教师的幸福状态。再次是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高校师生关系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因为大学生人格相对独立,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师生关系更多表现为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关系,而非带有依附特点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结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交往方式,这样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时,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维护学生的利益,也要站在教师的角度保护教师的权益,不要出现为了维护学生权益而无视教师权益的局面。如: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问题上,要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但又不能以学生的意见为主,毕竟学生的专业性不强,难以给教师客观合理的评价。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应选择多元的方式,这样才能较好地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教师的尊严,维护教师权威,增强教师的幸福体验。

三、结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或崇拜的对象,高校教师的幸福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应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这对于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于衡.教师魅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吴国君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