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教文汇杂志》2014年第十期
1.1高校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够明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是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宏观定位。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辅导员职责定位实施“双重领导”(双重管理),即:辅导员工作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双重管理,辅导员分散在各个院(系),在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然而,辅导员到了院(系)之后,直接牵涉到学生的事情千头万绪,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只要有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许多领导、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作用往往被窄化为临时性、应急性的“救火员”、“替补队员”,有时还被扩大为无所不包的“全能”“全职”作用,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全部转移到辅导员身上。这种职责定位不够明晰直接导致辅导员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创新一些工作理念或者工作方法,只能硬着头完成基本工作任务。
1.2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能力不够强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多数高校辅导员整体水平是合格的,但随着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变化以及高校发展转型的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能力显得不够强。[2]一是工作理念创新能力不强。面对高校发展转型新形势,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仍然停留在说教、训导、严管的状态,工作上以管理者的姿态给学生发号施令,过多地限制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对学生关心爱护、传道解惑和发展成才的服务意识较弱,辅导员还处在传统角色状态,工作理念无创新。二是创建优良班级文化建设的能力不强。班级是高校的基本活动单位,高校发展转型就是要通过辅导员的工作创建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大力推动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有些刚工作的辅导员还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他们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具有鲜明的特色、健康向上、内涵丰富、文明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三是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强。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以完成常规的教育工作为目的,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部分辅导员虽然也意识到对大学生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仅仅凭掌握的些许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还难以对大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的教育疏导、心理引导进行专门性的、有一定深度的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疏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1.3高校辅导员队伍历练少、资历浅一般情况下,高校吸纳的辅导员都是从高校来到高校去,可以说对于新辅导员甚至是工作时间较短的辅导员而言,辅导员工作都是“零”起步,他们没有经验可言,没有资历可语。一些辅导员年轻、经验不足,当大学生遇到了专业学习方法、人生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处理、感情问题等等问题,往往无法给学生处理和解决遇到实际问题予以帮助。[3]
2适应高校发展转型,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
为确保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目标,国家相当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性文件,无疑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为适应高校发展转型,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
2.1努力加强高校辅导员自我建设
2.1.1坚定思想信念,规划自我生涯自我建设是优秀辅导员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如果辅导员自身得不到发展,学生也难以发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4]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须注重自我建设,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一是要提高职业期望,坚定思想信念,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确立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崇高的职业理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于激发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要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努力完善自我设计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成长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该经历“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这一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敢于创新,实现自我超越。[5]
2.1.2强身健体,增强身心素质高校发展转型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辅导员身心素质优良,才能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指导工作,才能有意识加强自我建设。首先,辅导员要不断加强体育锻炼,有计划地安排好生活作息,形成优良的生活秩序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这样才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其次,辅导员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需要健康的心理,没有健康心理的成功早晚会出现“漏洞”,甚至会塌陷。心理学教授乔治斯格密曾说过:“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层的桂冠,那么健康的心理就是我们握在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利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获取成功的桂冠。”[6]高校辅导员是联系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的桥梁,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自身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修炼豁达的心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准确认知和评价新一代大学生,包容他们的个性特点,努力在快乐融洽之中完成辅导员工作任务。
2.1.3保持自觉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新一代大学生具有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应的许多特点,辅导员应该认真对照和贯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努力调节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技能。通常而言,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职业需要的宽广的基础知识储备、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等等职业知识,还应当掌握一些实际工作常用技能。如:(1)说服谈话技能。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谈话交流,有效地达到说服教育、沟通引导的效果。辅导员要掌握和提高有效说服谈话的技能、有效沟通引导的方法、迅速解决沟通引导中的语言障碍的方法和技巧等。(2)影响型技能。在教育引导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辅导员对大学生具有榜样模范的影响作用。辅导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自己工作风格、专业知识、生活情趣、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相适应的实践技能,比如,交往技能、专业技能、演说技能等,做到能运用一些独特的影响型技能,言传身教,解决大学生各种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3)技艺型技能。辅导员都要组织学生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辅导员如有“杀手锏”式的技艺型技能,会对大学生起到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因此,辅导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学习一些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的技艺等。
2.1.4深入各种阵地,不断增强合作意识高校发展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加强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知行结合、学用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也必须紧密配合实践教学工作,以大学生不断发展成为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做好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辅导员可以从多深入课堂听课,掌握大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态度和意见;常进实验室观摩,了解大学生在实验中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多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与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真实愿望等。同时,辅导员还要在各项活动中主动与专业教师、各部门工作人员等开展合作,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和全面育人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2健全激励机制,增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的内在动力
2.2.1落实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增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激励机制的活力首先,高校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解决辅导员职称(职务)问题。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好辅导员的职称(职务)问题。其次,高等学校可成立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委员会,做好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辅导员的培养规划与实施、协调和促进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与必要保障。再次,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荐辅导员参加国家级、省(区)级和各地“优秀辅导员”评选与表彰,激发辅导员积极性。
2.2.2用活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辅导员积极性(l)明确职业定位,细化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发展转型时期,要根据新一代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与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积极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平台。一方面,要明确给高校辅导员定职、定岗,使职有所为,人有所用;如,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规划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学生社区(宿舍)辅导员、思想政治辅导员等,使工作岗位职业化,工作人员专业化;另一方面,高校要为辅导员发展建立合理的职业阶梯,从全面薪酬、职业化培养、职务晋升等方面出发,给予辅导员相对倾斜的政策。比如,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发展的职业阶梯,根据辅导员成长情况,给他们定级为助理辅导员、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和高级辅导员,并予以相应待遇;也可以建立辅导员发展的专业技术系列的职业阶梯,给他们按专业教师评级定职;还可以建立辅导员发展的行政管理职业阶梯,给他们定职定级为助理辅导员、部门中层人员、学校中层领导、校级领导等等。就是要给能力强、业绩突出、政治素质高的辅导员打开发展和晋升的阳光大道。(2)健全激励机制,拓宽成就空间。激励是激发人的行动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机制就是作用于激励对象的制度、方式或措施。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就是指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和发挥辅导员的潜能所采取的制度、方式和措施。[7]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建立一套公平竞争机制,就是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气氛,进一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拓宽他们的成就空间。首先,高校要强化辅导员的竞争意识,做好三个激励,即成果激励、对比激励、反思激励。其次,实施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琐碎的、繁杂的工作具体化和目标化,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学工部门、院(系)党总支、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辅导员进行德、能、勤、绩综合考核,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刻苦精神和务实精神。
2.3形成团队,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整体水平打造一个优良的辅导员团队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整体水平的重要渠道。
2.3.1树立适应高校发展转型的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观一是打造辅导员团队工作观。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高校发展转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事业中的重要力量。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团队互助模式实现辅导员工作全程化、全覆盖。南京大学辅导员“五朵金花”团队中,陈卉为“理想信念支持型”辅导员,在新媒体时代开创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陈静为“心理帮扶支持型”辅导员,将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去;周媛成长为“就业创业支持型”辅导员,在实践中探索出“就业引导、就业引领、就业引路”的就业创业指导新模式;黄蕾成长为“资助育人支持型”辅导员,摸索出一套“三困生”资助育人帮扶机制;周方成长为“专业导师支持型”辅导员,博士毕业的她注重将学业指导与学生工作相结合,服务学生全路径成长需求。这个团队每位成员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特长,努力成长为具有“专业”优势的辅导员。二是确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辅导员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培养潜力的未来人才,所有学生都应该被尊重、被认可、被支持,每一位辅导员要能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三是创造坚定的辅导员团队价值观。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要靠专业的辅导员支撑。南京大学辅导员“五朵金花”团队秉承“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的工作理念,致力于成为“懂专业的学生工作者和懂学生的业务工作者”。她们参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巧;她们参加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整套流程和方法。该团队陈静老师4年来用10多本20万字的谈话记录、工作台账留下了她一点一滴的工作印记,创设“基于办公室的‘温馨谈话吧’”工作法,见证了与每位学生一对一促膝谈心时学生的喜怒哀乐,她先后将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艺术疗法、校园情景剧等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学生工作中。[8]
2.3.2自主组合,建立学生事务“专家型”团队首先,高校发展转型就是要全面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健康成长,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每一位辅导员都需要自觉建立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引导教育、专业学习指导教育、学生资助与管理服务、日常生活教育与技能指导、职业生涯辅导、班级管理、校园稳定工作等辅导员工作的工作标准,并努力将它吸纳为辅导员的工作宝典。其次,建立利于辅导员队伍素质整体成长的长效机制。如定期举行例会或进行集体备课,集中讨论在工作中发现的新现象、新问题,针对工作难点和热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专业辅导,注重积累和总结现象背后的问题症结和普遍情况,凝练成文形成工作案例,并通过辅导员工作会交流分享,推广经验。
作者:杨玉相杨志贤吴莉单位:贺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