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第11期
摘要:电子类基础课程是电学工程技术入门课程,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及装备日益普及,电子类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体系暴露出时代性、先进性不足的问题,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提高电子类基础课程的授课效果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揭示了目前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与研究,力求构建更加适合需求的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为后续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目的及意义
电子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科院校学员电学工程技术的入门基础,是学好现代高新技术装备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培养学员电子系统设计能力、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现代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工业设备、电子仪器技术日益革新,这对新一代青年驾驭好现代化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展开,学员学习规律和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院校实际,开展电子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全面综合审视当前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之处。
2.1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较差、内容多而全、实践性不足
经过对市售热销经典教材及名牌高校教学情况调查(以数字电子技术教材为例,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发现: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相关课程内容基本面面俱到,专业特色性教材缺乏(尤其是特色性院校此问题更突出[1]);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经典理论的讲解,数字系统综合实例稀缺,实践性知识缺乏,不利于学员理解理论,学以致用;前沿技术介绍稀少,部分教材即使有涉及但是只是泛泛而谈(例如FPGA),未能全面展开,不够精细。
2.2教学模式概念运用欠缺
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创新少对不同教学模式包含的要素综合考虑程度不到位,运用效果欠佳。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讲授式、自学式、任务驱动式等,结合具体课程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创新。考核方式多数仍然基于“一卷定乾坤”模式,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新方法。
2.3青年教员科研能力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青年教员是未来教学的希望,培养出色的青年教师队伍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由于青年教员参加工作年限少,授课及科研项目开发经验少,导致在教学中不能把理论知识更广泛的加以延伸,更深度的加以挖掘,知识拓展能力受限。
2.4新型教学条件运用力度不够
新时代条件下,新型教学条件也需与时俱进[2],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教学条件不够深入广泛,教学工具教学平台等教学条缺乏或者比较落后,因此在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教学中对新型教学条件的引入及运用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成及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师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几部分。因此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从如下几方面开展。
3.1重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课程特色
确定教学内容体系重构原则,以此开展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分析与教学内容应对研究,保证工科院校电子类基础课程内容的通识性。(2)不同高校对口专业系统内在需求与要求研究,总结归纳电子类专业基础需求,保证相应工科院校电子类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3)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状况与前沿跟踪研究,保证工科院校电子类基础课程内容的先进性。(4)当代工科院校学员学习规律与特点分析研究,保证电子类基础课程内容的有效性。
3.2剖析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3.2.1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类基础课程特点与教学模式关系研究
把握“工科院校专业特色”与“电子类基础课程”两大特点,从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时代性四方面入手,以我院开设的电子类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立与当前高等院校电子类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3.2.2培养对象能力需求分析与教学模式应对研究
结合时代特点,瞄准日新月异、技术更迭飞速的当代人才能力要求,针对知识运用能力、岗位任职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多种能力开展需求调查,研究建立教学应对策略,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
3.2.3新型教学模式内涵与构建实践研究
互联网百科词条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思想基础上,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3]。探索适用于当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因素,构建合理、有效、前沿的教学新模式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3.3构建合理师资队伍注重教员能力素质
3.3.1新老教员融合,注重教学梯队人才培养
前期教研室采取结对子、搞帮扶、树模范方法,年轻教员与教学前辈结对子,利用名师的示范作用,老教员的“传、帮、带”作用,帮扶年轻教员成长。
3.3.2科研教学结合,注重教员能力素质提升
鼓励教员多多参与教学研究项目、科研技术项目,再研究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3.4探索联合育人机制
提升学员能力水平
3.4.1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提高学员能力和素质
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问题链法等多种,在不同的课程内容中引入恰当的方法,不仅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传授,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在潜移默化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学员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3.4.2教务与行政合作共同管理,助力提升学员能力
探索联合育人方式,教务管理与行政管理齐抓共管、课堂内外联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在教与管的协作中助力提升学员能力水平。
3.5更新先进教学条件保障提升教学效果
3.5.1引入电子技术类教学工具
电子类课程具有内容多,理论难的特点,学员兴趣不足,学以致用能力差。为此,教员开展了多方面的教学研究,同时紧跟电子类教学发展,选择引入了先进的电子类课程通用教学平台,借助教学平台等教学工具,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直观、生动易懂,切实提高授课效果。
3.5.2引入先进授课专用工具
为了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学员能直观感受理论的奥妙,掌握理论的实用性,除了教员语言上生动的描述,还可以借助触摸屏、电子笔等多种教学专用工具,方便、快捷、美观的呈现教学内容,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4结语
教学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是影响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学也不能故步自封,而应顺应时代潮流,寻求适用于当前院校特点、未来岗位需求、青年学员特色的新型教学体系。本文从电子类基础课程内容、学员、教员、教学管理辅助、教学条件配置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为进一步进行后续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本文提出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参与人员、教学管理、教学体系四部分构成的教学体系,不仅适用于电子类基础课程,同样也可为其他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肖学祥,郭梅初.基于信息技术的院校实战化教学条件建设[J].国防科技,2013,34(3):78-80.
作者:李爱华;褚丽娜;刘新海 单位:军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