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策略探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策略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策略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策略探究

摘要:“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跨国联合申遗项目,在全球化语境下,申遗文本的英译对民族文化的重塑和构建在跨国申遗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全球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旨在探索万里茶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联合申遗翻译策略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跨国联合申遗;英译策略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将起始于17世纪的中蒙俄三国共有的“万里茶道”称之为“世纪动脉”。同年在第二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上,中蒙俄三国共同发起了将“万里茶道”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2014年6月22号,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的申遗成功,对于团结沿线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和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国未来跨国联合申遗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此次万里古茶道采取的申遗策略正是沿用丝绸之路的申遗方式:“万里茶道”沿线的中蒙俄三国联合起来,深入挖掘茶道上的文化、旅游和贸易历史遗产,全面推动万里茶道的跨国联合申遗事宜。万里古茶道的“跨国联合申遗”策略不仅验证了我国世界遗产文化未来保护的可操作性申报模式,还进一步扩展了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深入发展策略。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译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进程,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大,世界各国在社会、教育及文化传播等学科领域引发了研究热潮,这一全球化研究趋势也对申遗文本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

(一)全球化语境下非遗英译的性质

翻译的实质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翻译不是个人的行动,而是一种理解和表达的双向社会交际的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在全球化语境的大背景下,翻译起到两种语言所代表文化间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个翻译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和具有特定的功能用途,申遗文本更是如此。申遗文本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翻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考虑角度、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长久以来归化与异化都被认为是文化翻译的具体指导原则,考虑到非遗项目的民族特色和翻译文本的性质功能,当下对于非遗的翻译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非遗项目的国际化申报成功率。因此,在融合、吸收现有翻译理论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保留源非遗项目的民族文化特色,并最终从非遗英译独特性的这一角度提出具体而实用的翻译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球化语境下英译的主观性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非遗翻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翻译传播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采用是一个相对主观的策略选择,不仅体现和折射出翻译主体———译者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翻译能力和对目的语读者对象的定位,同时也反应了非遗翻译的时代需求。作为全球性和本土性对立统一的矛盾综合体,译者必须考虑到申遗文本翻译的对外性,从翻译策略上把对语言的转换拓展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内涵阐释。译者在联合申遗文本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要在翻译文本的文字陈述与表达结构上下足功夫,既要考虑到申遗翻译文本的官方性和外宣的翻译目的,又要尽可能地估计目标读者的认知文化差异,善于发现隐藏在申遗文本中的文化缺失,力争在跨国联合申遗活动中架起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而读者作为一个具有目的语文化背景并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主体,是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对在文化内涵、语言表达上截然不同的译者的译文进行解读,了解目的语所传达的信息。申遗翻译的读者为西方读者,他们的社会历史、生存环境、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都与我们有所不同,所以对于申遗翻译读者对象群的界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我国非遗文本英译的理论建设研究实践并不长,理论上还存在着不少空白点有待研究和解决。非遗的英译策略研究对申遗是否成功至关重要,也对翻译学科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构建作用。

二、在全球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的构建

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和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日益关联的一种发展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化一方面使世界趋近于“同”,使世界的沟通变得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世界趋近于“异”,不同种族的文化交流频繁。优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向全世界传播的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间交流合作、理解包容的过程。

(一)全球化语境下万里古茶道英译策略的异化取向

非遗是一种以人为载体、极具民族性知识和技能的文化传承。非遗《公约》认为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对待因为民族和群体不同而言产生的文化多样性包容,欣赏和鼓励各族文化共同发展,因而非遗英译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实现各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本着这一目的进行申遗文本的翻译,异化策略的选择最能体现申遗《公约》的初衷和宗旨。异化概念最早是由古埃及翻译理论家犹达欧斯提出的,它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原语表达方式,译语以原语、原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不因译语的文化特色而作改变。中国境内的茶道从南到北贯穿全国,是万里古茶道的重要发源地和关键运送通道。万里茶道中国段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与建筑艺术等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文化特色,其段内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涵盖了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到综合资源的多种资源类型。万里茶道申遗的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推广,申遗文本富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基于汉英两种文化的转换与移植,从全球化语境层面考虑,对于这类文化负载词应尽量异化处理,采取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和音译加意加注等具体异化翻译方法,以便使申遗译文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申遗文本翻译中的异化方法不仅弘扬和传播了中华方法,还符合《公约》的要求和申遗翻译的最终目的。

(二)全球化语境下万里古茶道英译策略的归化取向

非遗《公约》规定,非遗英译的目的是要努力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尽量考虑到西方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认同接受译文,让申遗文本翻译的目的落到实处。申遗文本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并感受到异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使读者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译文所传递的异域文化精髓。在归化的译文中,原语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语被翻译成目的语读者所能够认知并接受的文化表述词,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文化感受。“茶文化”泛指与茶相关的文化,万里茶道下的茶文化涵盖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申遗文本中包含有大量的栽茶、采茶、制茶、贩卖运输茶以及相关文化信息内容。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富含中国茶文化内涵的申遗文本在翻译时,同等篇幅里汉语比英语能囊括更多的信息量。对于万里茶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申遗名录以及申遗文本中英文译本的内容以及篇幅都是一定的。在版面受限制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国外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非遗翻译可以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摘选和归化翻译,将非遗的起源、特点、表现形式、历史文化价值等符合申遗规范要求的内容加以介绍,向读者呈现申遗文本中最精要的部分,从而避免读者在冗长的译文中失去阅读兴趣,削弱申遗文本文化交流传播的效果。

(三)全球化语境下申遗文本翻译策略的趋同取向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文化都不再处于封闭的系统中,而是交织在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系统中,各民族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全球文化趋同的建立,使得文化间相互包容吸收。不同种族文化相互包容吸收得越多,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就越容易找到对等的翻译,就越容易跨越文化的障碍,保证顺畅的交际。文化趋同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产生的,反之亦然。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大量反应西方文化的词语已经渐渐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对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色彩浓厚的词汇被应用到西方和世界文化语言交流中。要用国际英语来讲述中国文化和汉语语义,就必须得保留一些汉语独有的表达形式。对于万里古茶道的申遗文本中包含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却又找不到便于西方读者了解的翻译时,就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中国文化特色和汉语言风格的音译法作为最佳载体。越是民族性的就越具有国际性,世界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基于全球多元文化共存而发展起来的。

三、结论

本次研究将非遗翻译研究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语境中进行探讨和思考,不仅拓展非遗翻译研究的疆域,对申遗英译的翻译策略构建予以填补,而且丰富我国申遗文本英译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构建先进的民族文化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每一次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都是一次“提升文化价值”的过程,都是一次民族遗产重塑的过程。在以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世界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频繁,所以全球化语境下的跨国联合申遗文本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巧选择,它与申遗文本翻译的目的或者说翻译所承担的神圣使命息息相关,更是译者的文化取向使然,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参与全球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平衡中外翻译逆差和保护文化多样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里茶道申遗.[2]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3]揭秘|申遗办翻译组组长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N].海西晨报•ZAKER,2016-07-09(1).

[4]艾瑞克•克莱默.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5]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2):41-44.

[6]骆冰.从西湖申遗文本英译看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传播[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62.[7]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8]齐晓燕.全球化语境下弘扬中华文化的翻译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8(5):18-20.[9]徐美娥.全球语境下以译者的角色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12):44-45.[10]许敏,王军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4(2):108-112.[11]张柏然.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02(1):57-58.[12]张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姜丹丹 单位: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