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山西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培养模式,同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积极努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把“创意”作为其核心。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中对“创意产业”作了解释。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中国现代艺术教育肇始于晚清时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是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教育之间有着多元化的辩证关系。高校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学理基础和人才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使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反思进步、提高延伸。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艺术教育的目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艺术教育不再单纯地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而是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年一贯制的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大规模产业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2]在这种背景下,艺术教育该何去何从,使其能够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成为引人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山西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肆意增设专业,招生规模扩大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相关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山西很多高校囿于生存和竞争压力,以及其他诸多利益驱使,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增设新专业,随之,招生规模也成倍扩大。这些举措表面上看似是为了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则内部隐含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短期内各种后果就纷纷显现,比如,办学条件有限,新专业根基不足,发展滞缓,终成“鸡肋”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招生条件大大放宽,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由于艺术类专业文化分数要求较低,许多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选择艺考来达到上大学的目的,每年规模庞大的艺考大军证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这种动机不纯必然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方式陈旧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是否合理关系着人才培养计划能否顺利进行。在现实中,山西省很多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仍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不强,导致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基础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小,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除此之外,培养方式陈旧这一问题依然存在,许多高校关起门来搞艺术教育,没有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缺乏与社会和市场的互动交流。教学仍旧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教师占据课堂的绝对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很多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重灌输轻实践,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用顾及社会和市场实际。即使有些高校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进行增删或修改,但多是流于形式,杯水车薪,效果欠佳。归根结底,高校需要从上到下转变观念,下定决心,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动大手术”,切实践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三)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就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培养出优质的创造性人才。而在现实中,山西很多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匮乏已成为普遍现象,许多教师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不及时补充更新知识,以致于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墨守成规,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模式单一,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许多高校老教师,一本讲义原封不动用好多年,许多知识和信息都没有及时更新替换,其教学内容可想而知,更谈不上趣味性和发散性。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山西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寻求合适的发展定位
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山西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所设定的目标切合实际,办学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应该继续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和不计后果的肆意扩招。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博士曾说:“高等学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类型,结果造成学校水平下降甚至更糟,就那样没有灵魂而苟延残喘。”[3]山西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却拥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被看做是东方艺术的“博物馆”。比如,山西拥有十分卓越的建筑艺术、彩绘艺术、壁画艺术、石窟艺术等,中国古代诸多门类的艺术在山西几乎都可以找到实物。山西高校艺术教育有着如此丰富的艺术资源支持,完全可以立足地方,走与地方文化艺术交融互通之路。山西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艺术遗迹,同时,结合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相关知识,对于山西地方艺术遗产进行从宏观到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生在学习吸收地方艺术精髓的同时进行艺术创作,学生一方面受到优质艺术典范的影响,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必然能够获益良多。将高校艺术教育与山西本土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依据高校实际情况,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加强自身“特色学科”“品牌专业”的建设,促使山西高校艺术教育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接轨,并在此基础上拥有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培养模式
要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首先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潘懋元先生认为,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首要的是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4]课程体系优化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理论课减去多少,实践课就相应加上多少,而是要对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重构,能够依据现实所需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尽量多元化。比如,针对艺术教育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配比例,在必修课和选修课兼顾的基础之上,适当开展艺术类讲座活动,增加实践课比重。此外,山西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要紧跟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基本导向。课程设置上可对行业前沿动态多予以关注。近年来,艺术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管理就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所设置的新型专业,其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如果条件成熟,鼓励山西高校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山西高校艺术教育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要做出相应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言:“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山西高校在实际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意”的培养。山西高校艺术教育要树立创意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知识创新教育,加强思维拓展训练,激励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调动自主能动性,发挥探索精神,在学习体验中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高校应不断加强和完善创新型艺术教育体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育人模式上,山西高校艺术教育可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走“产、学、研”三者结合的路子。在文化创意产业影响下,有的高校把艺术教育与工厂生产联系起来,甚至学生毕业答辩也放在工厂中进行;有的高校和企业对接合作,共建艺术教育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工作室制”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下,学校一方面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创作、艺术研究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和市场亲密接触,了解市场发展最新动态。高校在培养方式上的这些新举措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三)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样体现在教师方面。要想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必然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这对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西高校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要有发展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懂得把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转化为创造动力。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设置探索性课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此外,山西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在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实践知识,努力建构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此,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保持不断“充电”的习惯;另一方面,高校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组织教师进修学习,比如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为教师提供到工厂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并提供相应指导等。文化创意产业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山西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创意意识,不断更新知识外,还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加强教学效能,同时,学会转变角色,从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山西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机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山西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提升空间还很大。怎样更好地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为山西高校艺术教育寻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我们发扬革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积极研究,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项仲平,刘静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71.
[2]吴衍发.财经高校艺术概论教学中的问题解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4):43-48.
[3]吴玫.英国高等教育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启示[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1(3):18-27.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胡钢锋,高永利.文化创意时代高校影像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4(2):88-90.
[7]赵勤.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J].大舞台,2013(7):178-179.
[8]洪霞.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思路的探讨[J].美术与设计,2015(6):150-152.
[9]张颖.对河南省高校艺术教育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0-132.
作者:申晓旭单位:晋中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