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民工再教育政策下学校应对探讨范文

农民工再教育政策下学校应对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民工再教育政策下学校应对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民工再教育政策下学校应对探讨

《教育政策观察》2015年第0期

[摘要]以专项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调查》的相关调研结果为依据,综合分析农民工再教育政策学校的实施状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学校在开办农民工培训项目时存在农民工培训项目稳定性差、农民工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是学校社会责任感不足、政府关注力度弱、社会联动能力差等。据此提出增强资金投入多样性、加强各方联动、政府坚持并完善相关具体政策等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再教育;学校;农民工培训项目;河南省

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现阶段代农民工总体呈现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特征。虽近些年农民工权益保障系统逐渐完善,但农民工实际收入、工作环境等仍处在较低水平,农民工现有的收入就业水平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农民工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严重阻碍了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农民工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自2006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开始动员并组织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起,农民工再教育逐渐兴起。学校作为拥有大量教学资源与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培训机构,在再教育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

1学校开展再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各类学校项目承办不均衡

各类院校虽分工明确,但两级分化严重。河南省境内本科类院校开展的农民工再教育项目只有“求学圆梦行动”,部分高校通过全国成人统一考试等方式招收农民工,进行专科全日制的层次学历教育。因其机会成本高,现阶段农民工参与度较低,实际受教育人数不到计划人数的50%,具有大量的教育资源的本科类院校只服务了不到30%的受训农民工。而专科类院校和技校的培训项目虽机会成本较低,参与人数较多,但其课堂知识量较少,不能形成全面有效的知识体系。

1.2农民工再教育项目稳定性差

本科类院校的农民工项目虽起步较晚但相对稳定,而专科类院校和技术类院校的农民工培训项目的稳定性较差。如平顶山市财经(干部)学校,在2010年6月曾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农民工培训项目,开办农民工家政服务培训。但该项目持续时间只有2个周期,于2011年10月份结束。之后也陆续进行了面向农民工的互联网、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培训,也因各类问题而没有继续开办。于2013年停止了面向农民工的培训项目。

1.3农民工再教育项目效益不突出

一方面,相关农民工项目进行的一般为基础性技术培训,如育儿师培训结束发放五级资格证;焊工培训完成发放初级电焊师资格证。此类证书不是非持证不能上岗的特殊证书,在用人单位招聘中,此类证书对就业帮助较少。另一方面,除学校与企业、工会等定点合作项目外,大部项目没有后续引导、解决农民工的训后创业或再就业问题,再教育项目的效益难以直接获得。

2学校响应再教育政策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2.1项目审核报销流程僵化河南省现行的报销流程为:组织部门将参加培训人员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去人社局申报,人社局定期组织检查,实际报销人数由人社局根据考勤、考试结果决定。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培训项目是面向整个社会,参与培训的对象难以进行统一的要求与管理。而针对其项目所设定的审查方式却是固化地考察按照人数、出勤率等,没有考虑现实情况与成本费用,导致项目本身资金缺口较大。

2.2学校的社会责任感不足

学校在开办农民工培训项目时,培训费用由第三方报销,除报销费用外,至今仍未有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农民工的培训。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更希望可从中获利,学校在开展项目的时候也会趋利避害,放弃或者减少那些入不敷出的项目。学校没有背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没有主动承担服务社会的义务,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3政府关注力度较弱

其一,在现有的政府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意见和通知中,没有对项目数量及质量的强制指标,仅为指导性文件,政府管理的紧迫度不足。其二,政府政策的关注重心转移。河南省从2006~2010年间大力推广农民工再教育,但从2015年起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已经基本转移到“农民工返乡创业”上去。在其还未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就已经放松了对农民工培训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4社会联动能力差,缺乏合作

无论是农民工培训项目的招生、培训与就业,学校作为承办主体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没有与企业、中介等组织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利关系。现有的培训信息方式,一般很难被农民工接收到。且培训时也没有与受训农民工所在企业或社区保持联系,不能保证受训人员的参与度,在人员管理上面临问题。而在培训后,学校方面没有与企业或中介合作,帮助或解决受训人员的就业、创业问题,培训不能高效地转化为实际利益。

3优化学校开办农民工再教育项目能力的实施建议

3.1增强资金投入多样性

除政府出资之外,面向工会、公益组织、企业等都广开门路,吸取资金。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民工网公益服务中心、NGO“一砖一瓦”、农民工教育促进会等社会公益组织都关注于农民工再教育,也致力于农民工素质水平的发展提高,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最终形成健康、良好的资金组合。

3.2增强培训方式多样性

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便利,在农民工较为聚集的社区进行培训。与农民工聚集区的社区居委会或社区组织合作,在工作闲暇时间进行培训,使得生源有保障且易于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进村培训的方式,合理地计划培训资源,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丰富培训内容,一方面能扩宽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农民工就地进行就业创业。

3.3加强各方联动,增强信息沟通

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增强学校与各类企业、中介、社会组织等的联系,及时掌握生源信息,准确组织相关培训项目,同时有效信息,使项目得到有效的实施。此外,通过对组织间的交流,由其他相关组织来加强对参与培训人员的管理,进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还可有效通过双向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和中介培养人才,帮助解决受训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3.4政府坚持并完善相关政策

现阶段政府对于农民工项目处在“鼓励”、“支持”的态度下,虽然有较强的灵活性,但难以保证其质量与数量。可以尝试先采用强制性要求迫使学校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其逐渐转化为常态。其次要始终坚持发展农民工再教育政策,要落实处,有实务;最后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审批、监督、管理机制,与现实相结合,防止政策“阳奉阴违”,预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0-02-0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3-28.

[3]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

作者:曹源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