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境界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数据时代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进而构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大数据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载体拓展、实效提升和研究深化等方面提供了新机遇。同时,数据素养欠缺、数据处理难题、数据伦理忧患、数据安全问题等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观念、人才、载体和制度等方面积极寻求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应对策略
伴随云计算、WiFi、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迅速由一个技术热词演变成为一股社会浪潮,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可以说,日渐勃兴的大数据时代正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进而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应对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数据具有体量巨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价值潜力大(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等鲜明特征,其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载体拓展、实效提升和研究深化等提供了新机遇。
(一)大数据有助于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数据之“大”不仅指数据规模大、数量多,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社会的新工具和新方法,引发思维方式变革。“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方法的变革。”[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习惯采取定性研究,即使采取量化方法,也基本属于问卷调查、抽样分析、个别座谈等小样本范畴,其可能带来教育方式简单化、低效化的问题。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多采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感性方式,这当然很有必要,但限于对大学生个体缺少精准认知,难免产生教育方式模式化、单一化之嫌。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标新立异的90后大学生群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样本=全体”的巨量化认知模式、对个体全方位和精确化的数字描述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从局部抽样到整体思维、从标准模式化解决方案到精确个性化教育方式的理念更新和方法转型。
(二)大数据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3]240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课堂模式具有形式单一、单向灌输的局限,教育主客体缺少互动交流和双向沟通,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在大数据时代,以翻转课堂、慕课(MOOCs)、微课等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教学形式不断涌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改革先锋。“慕课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彻底解构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4]此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群体,熟谙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上网神器”。互联网和各种自媒体时刻留下大学生“数字足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大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挖掘等技术处理,有利于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心理波动和思想动态,使其成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尖端武器。
(三)大数据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全面获取学生的数字痕迹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施教者缩短教育时间,提升教育实效。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获取、追踪、监测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信息,借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长和次数、相关话题参与度、课堂作业准确率等进行精准分析,以便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和向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数据参考。在日常教育中,面对人数众多、性格各异、思想活跃、心理多变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谈话、座谈、乃至调研都无法做到准确分析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大数据技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粗放走向精细,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职业规划、日常管理等个性化服务。特别是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更是有助于施教者借助海量信息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把握其活动规律,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出现的趋势作出预测,从而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思想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大数据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数据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大数据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传统范式较为偏重质化分析,而忽视定量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所限,施教者有时难以准确把握受教者的心理困惑、思想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将逐步消弭两种研究方式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创新创造技术条件。其次,大数据有助于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在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纽带,学科融合将成为常态。大数据技术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交融,从而扩展理论视域和丰富理论内涵。再次,大数据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形式。作为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构成,数据可视化是指借助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用户界面等手段,通过表达、建模、动画等感性直观方式解释抽象宏大的理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尝试借助该技术将相关内容予以直接简洁的视觉呈现。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面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和有效应对,数据素养欠缺、数据处理难题、数据伦理忧患、数据安全问题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数据素养欠缺的观念障碍“‘数据素养’,也常叫做‘数据信息素养’,主要指研究者在科学数据的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研究者在数据的生产、管理和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5]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数据素养相对欠缺,具体表现在:首先,对大数据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大学生群体的数据生成和来源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缺少数据资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设备每周上网时间高达31.7小时,他们在进行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商务交易等活动时产生大量有待收集、储存、分析和挖掘的数据资源。大数据的价值性特征表明,数据不经利用不会产生价值,反而可能造成数据垃圾。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缺少数据观念和“让数据发声”的意识。其次,对大数据常识较为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擅长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对受教者多采取问询、座谈、交心等感性方式以求实现教育目的。面对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施教者普遍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
(二)数据处理难题的客观因素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真伪难辨的大规模数据,如何处理相关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挑战。首先,多元异构的数据来源加大了数据采集难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来自校园网、社会媒体、主流网站、相关政府部门等多元渠道,数据形式呈现出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复杂形态,如何进行数据筛选确定其效用边界、如何协调不同机构规范标准实现数据共享等成为影响数据采集的难题。其次,海量复杂的数据内容增加数据挖掘的难度。一方面,由于数据采集和分析中出现的输入错误、或者一些个人、部门、企业基于不同目的擅自对数据弄虚作假导致数据真伪难辨,不实数据泛滥。另一方面,形式各异的海量数据必然导致高噪声和低价值的无用数据和垃圾数据。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和挖掘,实现相关数据价值最大化是一个难题。再次,实时动态的数据更迭提升数据处理的难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需要遵循“一秒定律”,即从海量数据中及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期抢占教育先机,寻找解决之道。如何及时快速处理数据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大数据应用能力。
(三)数据伦理忧患的潜在风险大数据在推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的同时,也带来诸如数据独裁愈演愈烈、数据鸿沟不断扩大、数据权利边界不明、隐私保护更加困难等一系列技术伦理挑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数据的盲目崇拜容易导致数据独裁,对量化思维的极端推崇有可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的弱化和思辨能力的衰减。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其选择权利和探索勇气。在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踪迹均被“第三只眼”所记录、监视,仿佛生活在无处遁形的“数字监狱”,加之“在对大数据进行二次利用时,大数据的动态性、海量性以及关联性不仅让获得教育对象的知情与许可变得不可能,还会使个人信息的模糊化和匿名化手段失效。”[6]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高度透明,大学生个人隐私数据一旦泄露或被不法分子盗窃、贩卖,将使其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面临严峻风险。
(四)数据安全问题的外部挑战大数据时代,特别是核心大数据已然成为大国之间竞争博弈的重要领域。“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7]因此,数据主权已成为继边防、空防、海防之后各个大国争相关注的新战场,西方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渠道及网络窃听技术,掌握大量互联网数据,国际社会的“数据鸿沟”将愈加明显。目前,我国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美国的实时威胁。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曝光暴露了借助大数据对他国进行网络监控和间谍活动,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已成为霸权主义在信息时代的新表征,因此,维护数据安全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同样问题,多样化社会思潮陈杂、不同意识形态共存的网络疆域对于追求自由独立、个性张扬,但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辨识力、判断力较弱的90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考验。在大数据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变得更加隐蔽无痕,教育对象在接受海量数据的同时也极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从而消解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威胁意识形态安全。
(五)数据人才匮乏的关键短板实现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深度融合,人才是关键。总体而言,大数据人才匮乏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性问题。据麦肯锡报告显示,预计到2018年,美国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将达到150万人左右,高层次数据科学家的需求缺口将在14万到18万之间。据数联寻英的《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人才仅46万,其中教育领域大数据人才仅占总人才的3%,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数据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另外,主要由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也很难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专门学习和掌握大数据技术。“离开专门人才,多源多模态大数据的获取和融合,高质数据的提取和低质数据的过滤,计算构架的存储和扩展能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8]因此,如何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便成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数据时代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面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思维理念、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探索应对策略。
(一)培育数据素养,树立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自觉培养良好的数据素养。首先,树立大数据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思维、容错思维和相关思维,提升自身数据敏感性,培养应用大数据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其次,重视大数据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即是亟待开采的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金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教育对象相关数据的挖掘和预测,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勤情况、校园卡消费、网络浏览、网上转帖和留言等海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其思想动向并及时解决倾向性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再次,了解大数据知识。从现实而言,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专门的数据科学家是不切实际的要求,但教育者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大数据常识、大数据工作原理和运作流程、认识一些常见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能看懂其分析结果并结合教育实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有效性。
(二)整合人才队伍,夯实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基础“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9]2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相关人才。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学校层面可尝试建立“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例如,电子科技大学以大数据教育中心为基地,协同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组建不同团队,建立“平台构建———职能部门———教师或辅导员———项目组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教育对策”的“思想政治教育链”,值得借鉴[10]。其次,加强培训工作,提升技术能力。例如,通过开设大数据素养和技术专题培训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鼓励支持熟悉量化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深造,培育以大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网络红人”和“意见领袖”,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和引领力。再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专家学者,组建科研教学团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大数据课程,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塑造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引进海内外大数据高端人才或者与相关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
(三)重视平台建设,拓展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载体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载体和平台建设。首先,采取可汗学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手段夯实教育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积极引入各种在线教育平台,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掌握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程度、接受习惯、心理状态、思想动向,大学生也可对思政课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次,积极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除积极开展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之外,还应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当前综合性校园网络互动社区———易班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代表,也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云平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创新,实现共建共享,全面覆盖。再次,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微传播的时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呈现出载体微型化、信息简短化、对象具体化、结构扁平化的显著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传播载体,利用各种移动互联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例如,可以开发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手机APP,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的创新。
(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完善规章制度是确保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应加强数据立法。当前,我国在大数据应用和管理方面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现实而言,大到国家信息安全,小到个人隐私保护均迫切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律规章。只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提供根本依据。其次,从学校层面上,应建立相应工作机制。高校可采取学校领导牵头成立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吸纳宣传部、校团委、学工部、教务部、网络中心、数理学院、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各机构的权责范围,提供必要经费和其他保障。再次,从社会层面上,高校应构建与学生家庭、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相关方面的联动机制,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健全与家庭、政府、社会等方面的沟通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收集、整合相关数据,为提升教育实效提供数据资源。此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自觉构建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提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自觉。总之,方兴未艾的大数据时代已然构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索新路径,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樊瑞科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