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问题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毕业生人数也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受到关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从而提出了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为凸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推进,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也逐渐递增。在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民生问题。此时,大学生在毕业时,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动态,掌握就业信息,给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强调指出,能选择职业“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计划并使他陷入不幸的行为”。因此,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是解决现阶段“毕业即失业”问题的重大突破口,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必须要面对的难关。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

1.1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基本观念

高校毕业生在进行第一次就业的时候,普遍显得格外的谨慎,再加上自身对于就业市场的不了解,和对于能力缺乏清晰合理的定位,在选择职位的时候难免会有眼高手低的情况出现。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工作环境是否舒适,薪水是否丰厚,工作内容是否轻松,甚至有些同学一开始就要求担任主管等工作,遇到不合心意的工作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已经有很多的毕业生改变了这种就业观,即使对于现在的工作并不满意,仍然选择就业,再慢慢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看到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从理想化逐渐转变为现实化,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候,首先是要让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其次才是谋求更好的发展,逐渐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1.2对于薪资待遇要求趋于合理

由于一直处于象牙塔中,大学生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无法进行合理的评估,对于自己能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这时往往会出现高估待遇的情况。然而目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普遍不高,毕竟应届毕业生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对于工作上的事情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就会给一部分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一种落差。不过,目前已有一大半的毕业生们会调整自己对于工资待遇的要求,趋于合理化。

1.3择业时开始注重自我意识

高校教育实行的是专业化教育,学生在进校时就选定了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对所学专业有了一个系统、基础的了解。因此在择业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的结构化调整,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结构化失业的情况。这个时候追求专业对口的观念应该要改变了。而就业时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不再单纯的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而应该考虑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岗位,以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选择岗位的标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就很好地说明了,已经有部分的毕业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让他们在毕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2高校毕业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也相应发生改变,然而在变革期学生的就业观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1服务基层意识淡薄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的时候,大部分以北上广和沿海大城市为主,而不愿意去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说到底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这其中,社会环境、产业机构、社会关系等都会对就业观的形成产生影响。高等教育从以前的精英化教育转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只用了十年的时间,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包分配时期,毕业生没有就业的压力,国家统一安排工作,那个时期的毕业生是被动就业,自觉响应国家的号召,愿意去艰苦的地方。而现在的大众化教育,不仅学费自己承担,就业的压力也自己承担。此时毕业生形成的就业观难免会更加的现实,在选择岗位的时候,不再愿意去基层,转而去环境和物质条件更好的大城市。虽然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出台了“三支一扶”等一系政策,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仍旧淡薄。正确认识新经济趋势下的人才需求市场活跃的地区,将会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遇。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2缺乏大众化就业观念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绝对不能持续下去,所以这就要求就业观念要发生变化。自中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以来,高校的教育已经从培养高精尖人才,变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从满足国家的需要,转变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然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显然还需要更长的过渡期,教育目标和教育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很好地平衡。当就业的期望值高于社会的需求时,就造成失业的现象。同时,高校在四年的教育中以专业知识为主,就业指导大多开设一门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内容枯燥,形势单一。对于学生的潜能挖掘和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很少涉及,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同时,对于就业政策、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导致自己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较为盲目。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就业从众心理强

从众心理是一种在群里压力下,放弃个人意愿,选择顺从大众的行为。在择业这个问题上,从众心理就是在择业时容易受群体的影响,忽略自身的特性,不顾自己的条件和实际情况,以他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择业的标准。总之,大学生本身就缺乏对职场的详细认知和职业规划,加上实践经验的极度缺乏,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会倾向于大众的选择。这不仅不符合高校教育的目标,同时也会造成热门岗位竞争激烈。高校教育旨在培养不同的专业性人才,不同的专业适应社会不同的人才需求,而一味的从众,追寻所谓的热门专业不仅不能为社会输送多样的人才,同样造成资源浪费。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3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就业,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就业观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仅仅靠学生就可以。就业观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从各个方面入手。

3.1树立面向基层就业意识

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给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识。当然,这里的基层不仅仅是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贫困地区,还应该包括在城市的基层单位从事基础性工作,即使工作不在基层,也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更好的为基层服务。自高校扩招以来,国家就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基层服务,包括“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在基层工作不仅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更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要在这一方面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2高校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要使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成效,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人学生择业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教育。我国高校虽然都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收效甚微,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仍然是一头雾水。这就对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势,不仅要解读国家政策、制作简历和传授面试技巧,同时要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要引进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在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还是以本校老师为主,对于就业观的灌输,以及毕业生的自我定位,需要就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和需求有一定了解的专业教师,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到真是的社会需求;再次,将就业的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通常是集中授课,达不到真正的对就业进行指导的目的。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高校应该以团委、社团为纽带,以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结合相关专业特点,以多样的社会实践为途径,加强引导大学生根据各类活动,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

3.3加强社会对于就业观的正向导向作用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近几年,国家也为了促进大学生毕业后走进基层,陆续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这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好的环境和机会。但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还需注重不仅要精神鼓励,还应进行物质激励,注重在基层中选拔和培养干部,提供好的就业环境和上升空间,让大学生能够在这些基层岗位中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要加大宣传,改变社会舆论。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仍然是大城市和热门行业,归根结底还是社会舆论的影响。政府应进行宣传,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自主创业,树立正面的典型,让大学生看到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构建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问题是关系着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树立正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就业观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要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逐步引导,树立一个积极、科学的就业观。这需要学生个人、家庭、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作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会逐渐转变,而就业问题也会得到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K•Marx),恩格斯(F•Engeis).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潘晓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3]彭国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86-87.

[4]傅新华,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索,2009,(07):147-148.

作者:胡洁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