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教师职业意识发展策略范文

农村教师职业意识发展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教师职业意识发展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教师职业意识发展策略

《教育学术月刊杂志》2015年第十一期

《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每个职业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特定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更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对教师的心理素质重视还不够。我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都没有关于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明确规定。教师职业因其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知识、能力、价值观形成中的人),更应该要求从业者具有特定的心理素质。“教师职业意识是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定力和调节成分,它使个体形成与保持同教师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本文通过研究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并藉此管窥当前农村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教师职业意识概述

有研究者综述“职业意识”的定义有以下三类: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职业意识的内涵定位为一种心理认知和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职业意识与职业的关系,即职业意识的社会功能;从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角度考察,具有综合前述两种倾向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师职业意识。

1.教师职业意识从属于教师心理素质范畴职业意识的形成是对某一职业认识逐步清晰和坚定的过程。职业意识是职业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当前理论界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不一。贾方玉认为,教师职业意识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兴趣、人格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史克学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的得失,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得出优秀教师心理素质包括认知、个性、品德、社会、意志、情感等心理素质。张大均和汪琦把教师心理素质分为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能力)。笔者更赞同张大均和汪琦的划分方法,因为较之其他划分,这一划分层次更清晰,区别了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和职业个体的不同心理素质层面,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因此,教师的职业意识从属于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范畴。

2.积极的教师职业意识的意义根据职业的情感态度可将职业意识笼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职业意识对自身职业发展乃至行业发展都很重要,消极的职业意识则起阻碍作用。有研究表明,职业生涯的成功60%取决于职业意识。积极的教师职业意识是教师工作的原动力,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升教学成效的精神支持,是教师面对诸多压力坚守教职的内在动因,有助于教师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具有积极的职业意识,教师才能充分认识职业的价值,感悟人生的意义;才能学会与学生共创彼此的幸福人生;才能承担起教育事业的重任。

3.教师职业意识的要素现有教师职业意识研究中,对其要素划分不一,有“对角色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对行为规范的认识”;“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态度、职业水平和能力、职业道德”;“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教书示范的育人意识、不断学习的求知意识、开拓进取的科研创新意识、优胜劣汰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目标的意识”等等。这些划分中有关教师心理素质和师德、能力水平等含混不清,都在教师素质的大范畴里。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提出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教师素质的一般性要求。这段表述没有言明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没有明确涉及教师职业意识,但关于师德的一些表述均在教师职业意识的范畴。张大均和汪琦将教师职业意识划分为: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气质四个方面。此划分界限清晰。但是笔者以为职业价值观是对职业的总体价值判断,决定了其他三个要素。后文将按照职业价值观、职业需要、职业道德、职业气质的顺序,结合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展开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研究现状如何?在知网以“篇名”检索“职业意识”,共获得588篇相关文献,主体涉及教师、新闻从业者、师范生、大学生、中职学生、初中生、儿童等,其中占总数87%的512篇文献是在21世纪发表的。可见,职业意识研究在21世纪受到广泛关注。检索“农村教师”并含“心理素质”,共有49条记录,内容涉及:心理适应能力、情感、情绪、人际交往等内容,未有涉及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研究。检索“教师职业意识”,有23篇相关文章,内容涉及高校教师、师范生、小学教师、体育教师等的教师职业意识,没有专门论述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的文献。可见,当前对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研究关注不够,且现有研究也以理论思辨为主。本研究对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调查问卷的设计查阅文献发现,当前对教师心理的问卷调查大部分采用SCL-90量表测量,该量表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没有切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笔者参考该量表和其他研究者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设计了针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健康包括职业意识内容的调查问卷,参考同行及专家意见进行修订,并经小范围试测改进后定稿,同时采用专家评价法对问卷信、效度进行了考察。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基本情况、工作压力、心理状况、生理状况,共计37条单选或者多选题。其中除了“生理状况”外,问卷的其他几部分都与教师职业意识紧密相关。

2.问卷调查的实施利用苏北农村教师暑假集中培训和15所苏北农村学校开学教师集中开会的机会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30份。被调查教师的总体分布是:性别:男性为55%,女性为45%;年龄:20-30岁占17%,30-40岁占43%,40-50岁占30%,50-60岁占10%;教龄:少于3年占9%,3-5年占9%,6-10年占17%,11-15年占22%,16-20年占16%,20年以上占27%。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因为数据以频数数据为主,因此数据分析以描述性为主并结合卡方检验,分析因素间的关系以及对教师职业意识的影响。

三、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受经济环境、学校条件、群体氛围、自身因素等多重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现状不积极。具体表现为:

1.职业价值观:以实利主义倾向为主教师职业需要的层次决定其职业价值观。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价值观影响下对教师职业的综合评价,包括对职业等级、职业选择及职业生活基本意义等问题的价值判断。“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多选题反映了教师对教职的价值判断,结果见表1。表1显示,年龄和性别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有着显著影响(P<0.001)。男性主要集中在将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且工作比较稳定,肩负培养下一代的使命等方面,兼顾生活需求和职业使命,主要集中在30-50岁阶段;女性更多考虑工作比较稳定等,且以30-40年龄段最为突出,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女性主要以家庭、孩子等为主的价值观。教师入职后对“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是否还会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回答,也反映了教师对教职的价值判断。66%的男教师和34%的女教师认为,如果重新选择“不会”再当教师。但农村教师主动离开教职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的。可见,当前一些农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矛盾性。在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周围人相比是较高的,所以很多农村教师从教是实利主义倾向的选择。他们内心并不热爱教师职业,缺乏对教学、对学生的热情,只为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2.职业需要:满足生活需要的谋生手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的两个层次,能让人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对教师个体而言,能把教职视为高层次的需要,才更有动力。教师职业需要的基础层次是指教职作为工作提供给教师的生存需要,更高层次是给予教师的精神满足、人生价值的实现。教师职业需要由高到低有如下几种倾向:献身倾向、成就倾向、兴趣倾向、实利倾向[12]。也即:从社会需要角度为了献身国家的教育事业,从发展自我角度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从满足兴趣爱好角度热爱教师行业,从生活需要角度作为谋生手段等。当然这几个层次可以同时兼顾,本研究考察的是以哪种需要为主。调查表明,农村教师从教主要是实利倾向,即更多地停留在基础层面,把教师职业当做满足生活需要的谋生手段。“选择当教师的原因”单选题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需要,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选择当教师的原因与性别、年龄、教龄等有密切关系,且这三个因素在选择当教师原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接近50%的女性选择做教师的原因是工作稳定,收入不低,这与其对职业的看法保持一致;男性选择当教师的原因分布比较均匀。教龄与年龄对选择从事教师原因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这三个因素对选择教师原因的影响,基本都表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不低这一选项上。据此也能看出,很多教师选择从事教职,并不是因为心理层面的认可或者喜欢这一行业,这也为职业倦怠埋下了隐患。也有研究者对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调查发现,优秀教师在考虑教职的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外在职业价值和工作稳定性、生活方式等外在报酬的同时,更注重进取心、自主性、社会贡献、工作性质等内在职业价值,而一般教师主要关注前两个方面。可见,教师的职业需要层次不高,不利于农村教师的个体发展,并最终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职业道德:履行程度不高教师职业道德是为了维护教师群体的职业形象,对教师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约束。这是我国对教师素质要求中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主要包括: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对教师职业规范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履行遵守程度。当下的农村教师也都知道教师职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影响,通过培训或者会议传达等途径也对教师的道德规范有所了解,即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尚可。但因为前文所言,很多教师的职业需要和职业价值观层次不高,因而对职业道德的认可程度不高。因为职业道德只是知识层面的认知,并没有深入自我价值观的认同,加之教师职业本身的高压力、高强度等原因,教师很难将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即在实践中不能履行职业道德。如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这从教师对教育教学日常小事的处理上随处可见。如某小学一年级两个学生在站操时没按要求分隔距离,而是凑在一起讲话。班主任发现后,虎着脸,一言不发地把其中一名女生生硬地拖到了队伍外面,全然不管学生投来的可怜求饶的眼神。

4.职业气质:倦怠感严重职业气质是特定行业对从业者所要求具有的比较典型、稳定的心理特质。包括:特定职业对其从业者的气质类型和职业形象的要求。我国目前师范生入学和教师准入过程中几乎没有气质类型、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考察和评估,只是在教师应聘环节笼统的判断。对教师职业形象主要是“为人师表”的总体要求。当前农村教师最显著的职业气质主要体现为:工作时间长压力大,造成教师的倦怠感严重。经卡方检验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倦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21>0.05),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有倦怠感的教师达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年龄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P=0.041<0.05),相对来讲主要体现在30-40这一年龄段,40-50岁次之。这与前面提及的30-40岁的人选择教师行业是因为工作稳定,工资收入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出入;同时说明教师存在的矛盾心理,看重教师行业的稳定,但又觉得压力较大,这一冲突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于学校方面与教师的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教师给出了不清楚的答案,但从统计分析看,教师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职业倦怠和学校是否重视教师压力问题、日工作时间太长以及牺牲了休息时间等有很大关系(p=0.000<0.001)。严重的职业倦怠、持续高压的状态和管理层对教师心理关照的缺失,导致教师心理状态不佳:有55%的男教师和45%的女教师表示“很难”“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严重的职业倦怠感,既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也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氛围。

四、造成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现状的原因

当前很多教师都是“被逼无奈”之下才到农村教书的。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教育、生活等各方面还是和城市有很大的差别。众多原因造成当前农村教师抱有消极的职业意识。

1.农村教师精神生活不被重视虽然现在的农村教师也和城里一样实现了绩效工资,但是生活和学习的软硬件还是和城里学校没法比,尤其是国家和地方(限于财力、物力)对整个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重视不够。笔者曾经走访过一所最底层的村级实验学校,校内唯一的娱乐设施就是一小片篮球场,空荡荡的办公室,斑驳的教室,办公系统唯一能上网的电脑在小阁楼里,是台老旧的台式机。这所学校的老师们,不到11点就可以在宿舍做饭吃饭了,下午没什么课也可以偷偷打牌打麻将。有位老教师说:“时间多得可以晒干了挂墙上!”有位年轻教师说:“反正我们农村老师也没人管没人问,你也没法调到好学校去!”精神的麻木空虚,与新课程改革的大潮脱节,是农村教师消极职业意识产生的深层原因。

2.农村教师学习和竞争氛围不浓虽然有些地方在试行教师资格的五年一审制度,但当前主要仍然是终身制,所以农村教师一般不为怕丢饭碗发愁。在农村教书,基本上很难往城里调动,所以很多农村教师对自我发展也没有打算,很少主动学习。农村因为班级数不多,缺乏竞争氛围,加之教师的自身定位低,农村教师大多是“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心态。不去学习,不做任何实际的改变,而只是抱怨:“上级基本不管这样的村级学校”、“外出学习轮不到我们这样学校的老师”。他们没有教育教学的宏伟目标,没有为改变农村教育尽一己之力的理想,只把教师职业看作一份在农村算工资不低的工作而已。虽然不快乐,也干着,缺少进取心。

3.农村教师缺少监管和激励在城市,因为学校相对集中,所以校与校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家长的口碑,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激励,既是学校和教师的压力也是动力。而农村学校则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偶尔的检查也是早早造假准备好了的。教师甚至“半耕半教”,或者每天来往于农村学校和城市的家之间,成为“走班族”,迟到早退成常事,不能安心于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教师缺少监管和激励,觉得自己做得好与差上级不知道,学生家长也不关心,加上缺少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所以很多人就放任自流,对自我专业发展、对留守儿童教育、对农村教育发展等缺乏信心。

4.农村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当前农村教师往往多科兼任,缺少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加上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抚养中祖辈对孩子的放任,导致一方面是不上进的学生,不配合的家长,另一方面教师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学生,但效果却不理想。所以内外困境造成农村教师的心理倦怠,觉得“当教师没有什么意思”,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看见学生就心烦”。职业成就感的缺少,也使农村教师很难以“爱”的方式进行教育,他们即使知道师德的要求,知道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也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农村教师对学生体罚或者放任不管的现象很常见。

五、提升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的对策

提升职业意识的途径很多,如:培养责任感,打造专业精神,提高成功欲,建设团队精神等。这些一般性的职业意识提升策略对农村教师职业意识提升也有借鉴意义。因为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特性,农村教师必须通过外力和内因共同作用,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使自己具有积极的职业意识,跟上教育改革的潮流!

1.监管与重视:关注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除了物质上向长期坚守农村的优秀教师倾斜外,更应关注广大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工作业绩的监管,比如:素质教育状况、学业成绩的通报、学校软硬件的投入与使用等,使农村教师有融入教育大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丰富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提供条件与资源,比如适当的娱乐设施、网络设施、与城市学校和教师结对帮扶等。针对农村教师娱乐、专业学习等精神生活受限,应更多地利用网络构建教师交流、分享、学习的平台。比如开发提升教师精神生活品质的网络资源或者课程,让教师自我学习,以完成一定学时获得学分、在线回答跟学习内容相关的简单问题以保证学习的效率等形式激励农村教师学习。

2.学习与培训:开阔农村教师视野学习与培训是开阔农村教师视野的主要手段。这里的学习尤其指农村教师的自主学习,培训包括外出集中面授式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对农村教师进行适当的以鼓励为主的考核,选拔真正积极向上的农村教师外出带薪学习,以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和工作。获得进修的教师自己可以提高素质,开阔视野,增加从业的信心和动力,也可以带动整个学校氛围的改变。在进一步重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培训效率的监管。

3.奖励与流动:提高职业认知在国家关注农村教师群体的同时,农村教师只有建立自身正确的职业观念,确立职业自信,增强从教乐教的信心,才能改变自身的倦怠状态,也才有可能为农村教育现状的改变添砖加瓦。所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之外,还可以让达到一定条件的优秀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流动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同时也可以安慰那些一直坚守农村的优秀教师,使他们得到肯定与重视。曾经听过一位在农村工作才几年的女教师眼含热泪说,很多次有机会离开农村学校,但是就是想到离开了,哪些孩子又会恢复到她刚来这所学校时目光呆滞的样子,实在是舍不得那些孩子们。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全体教师的义务,而不是个别有良知的教师的事。所以,要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以及流动交流,使农村教师提高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认知。

4.反思与研修:重德重能农村教师必须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把握学习的机会,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自我实践反思和校本研修或学习共同体研修,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可鼓励农村教师写教育随笔、教育叙事,在与自我对话中反思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达到自省自悟。还要加强校本研修,实现团队互助,克服倦怠,营造农村学校学习的氛围。限于农村学校的资源现状,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可以和网络培训结合。通过组成校内外的学习共同体,以同组、同任务、同形式的共同反思和研修方式,营造有一定压力的氛围,农村教师才有学习和提升的动力。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农村教师积极职业意识的培养。

作者:刘艾清 厉飞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