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历史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建章立制,把解放妇女与保育托教相统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保育儿童的工作,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行儿童保育列为中心工作。同年又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继《条例》之后老区又一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文件,《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管理组织;保育人员的培训;建所的具体条件。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党和边区政府对妇女儿童的关怀和重视。这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真正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有效保护和培育下一代。这一时期,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相继建立与发展,有全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单位日间托儿所,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小学附设幼稚班等。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灵活多样的办园形式实践着“一切为孩子,把方便留给母亲,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信念。
二、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勤俭办园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诞生在条件艰苦、物资匮乏、战争频繁的年代。它所取得的所有成绩是与群众的热情支持密不可分的。老解放区人民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主要包括场地、房舍、教具、设施、食品、医疗、人力、师资、掩护等多种不同的方式。例如,最早成立的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托儿所,最初的很多玩具都是由群众募集来的。抗战时期的晋鲁豫托儿所,在遇到敌情时,多次把孩子们分散在群众家中。山东老区的托儿所也是常常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分散在老百姓家中生活。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孩子们才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老区群众之所以能全力支持学前教育事业,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党和军队的强烈的热爱,老区人民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尤其是老区的广大妇女,她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托儿所、保育院的孩子们。
老区学前教育机构在各方面都注意节约。没有设备就自己或请人制造,没有条件就因陋就简,坚持不向财政机关要求大批开支。自己制造各种颜色的积木,开展过抢种秋菜和拾柴运动,孩子和工作人员吃的面粉全部是自己磨,炊事班自己种菜、养猪、种粮。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厉行节约,精打细算,自力更生,努力生产。例如写字用纸,当时边区的土造纸,每一张都用三遍才扔掉。第一遍用铅笔写,第二遍用钢笔写,第三遍用毛笔写。这种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一方面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党和军队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领导老解放区的新气象、新风尚是克服困难办一切事业的力量源泉。
三、保、教、卫三结合,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由于战争环境艰苦,经济因难,在保教的内容、方式、方法上难有统一的要求和严格的规定,但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清晰,质量标准统一。例如抗战时期的延安第一保育院,1943年提出:“增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培养其优良的习惯和行动,使其成为抗战建国的小国民。”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在新形势下提出:“锻炼儿童革命的观点与作风,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的心情,健康坚实的体格,陶冶勇敢老实的个性,根据年龄增进儿童知识训练,手脑并用,使他们成为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由此可见,宣传口号也在与时俱进,随着战争的进程,条件的变化,办学经验的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也更为明确和具体,保育儿童身体、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发展儿童智力,逐步成为老解放区所力求实现的保教目标,这里我们能够体察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雏形。当年的学前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儿童送到托儿所并不只是身体好不生病就够了,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保教内容和目标,坚持保教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并且要使他们在智力上日渐增加,生活能力上日渐提高。
换言之,保与教是分不开的,而且要密切有计划地进行。保育员也是教员,因此让有专门知识的幼儿园老师来培训保育员,并配有教材,在工作中还要时常给予指导。当年的延安第一保育院,办院之初也曾存在保教工作相脱节的情况,在组织机构上,开始的时候分保育与教导两科,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幼儿园老师不问儿童生活,保育员不关心儿童教育,使得生活与教育相割裂,学习与生活相脱节。发现这些情况后,他们开始查找原因,发现学习与生活本来就是有机联系的一体,从组织结构改革入手,逐步纠正了保教分家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保、教、卫三位一体”的制度,要求保育员、教师和医生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保育员的任务是从儿童生活管理上保证儿童健康;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从教育中养成儿童生活的良好习惯,开启心智;医生与护理员的任务,主要是设法为儿童积极预防、治疗疾病,所以他们必须经常向保教工作者提供预防儿童疾病的方法,并为儿童检查与治疗疾病,同时还非常关心厨房食物的卫生,并定期进行检查。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保教卫一体化制度措施,使孩子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四、发挥政治优势,培育出一支出色的保教队伍
由于党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在客观上物资贫乏,条件简陋,人员文化水平低,教育技能缺乏,环境条件差,但是,凭借他们极高的政治觉悟和责任心,极富爱心和奉献精神,老解放区逐渐培育起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高素质的保教队伍,并摸索出一条全新的灵活多样的保教人员培训制度。当时的保教人员,特别是保育员,主要来源于农村妇女,不仅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专门训练,就是汉字也认不了多少,绝大多数是文盲。根据这一情况,各托幼机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并建立了学习、考核、奖励等制度,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有集中培训、短期培训和在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学习半年至一年毕业,课程有政治、文化课、医药卫生、接生保育等。当时绝大多数保教人员是在工作岗位上边学边做边提高。如1941年边区民政厅举办的保育训练班开学典礼上,林伯渠主席亲自到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全体学员努力学习保教儿童的技能,做好保教工作。通过培训,保教人员逐渐掌握了做好保教工作所具备的思想、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把方便留给妈妈,把愉快留给孩子,把困难留给自己”,以此当作保育工作的职责与使命。一支高素质的学前教育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不仅克服了物资的匮乏,而且躲过了敌人的枪炮,征服了传染病,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危险,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把保教工作融入了改天换地的神圣革命事业中。例如当时延安第二保育院,从建院到全国解放,在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四次长途转移,在艰苦的岁月里,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合作,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呵护着孩子们健康成长。保育院的孩子们虽大都远离自己的父母,但他们没有缺少母爱的温暖。
在那个充满理想的革命年代,在党的关怀指导下,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重视,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从萌芽走向发展壮大的历程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有值得我们后人去挖掘、提炼和永远珍视的宝贵价值。
作者:吕新云崔青华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