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互联网下的德育工作创新范文

互联网下的德育工作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互联网下的德育工作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下的德育工作创新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中学德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在网络时代,传统德育的教育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青少年的发展,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挑战。而另一方面,网络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学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素材、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工作;“互联网+”;创新

进入新时代,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对现实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中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被网络世界中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交互的及时性、个体交流的平等性、互动平台的虚拟性等特征深深吸引着,而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塑造期和叛逆期,因此,在这样的趋势和环境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手段,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了中学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势

互联网的流行打破了中学原有的德育模式,使中学德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灵活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这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德育手段的灵活性传统的中学德育场所仅为课堂和校园,采用“一言堂”的训诫式教育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对于思想和行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一定方式的规范和奖惩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方式过于强调外界约束,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德育的全面功能,忽视了德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因此,难以发挥德育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甚至会引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与传统德育不同,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网络德育更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表现在:网络德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德育实践途径,开放的网络空间既为中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自律素质和精神。德育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措施,也取决于对德育对象真实思想状态的了解及与德育对象的沟通。在传统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差别和受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往往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很难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的思想动态进行追踪研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流行,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网络社会中,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呈现相对真实的思想动态,因此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因特网搜集整理学生的思想共性及共性中的特殊表现,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向,帮助达成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的丰富性任何事物能够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其秘诀就在于更新和充实,中学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促进中学德育教育的改革创新。传统中学德育是面对面的课堂教育,教育手段较为死板,内容较为枯燥。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传统教育模式不仅得到了改革,而且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加强。“网易云课堂”、“哈佛公开课”、“TED演讲”等蕴含丰富思想内涵和德育精神的网站,可以让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德育辅助课程;在交互式阅读和立体化互动的形式下,他们拓宽了视野,拓展了与外界的联系,较早地认识了社会。这对他们树立新的生活学习观和现代意识,确立全球观,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有重要的作用。

3.德育沟通的便捷性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家校之间坦率而频繁的信息交流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家校沟通,架起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连心桥,相互配合与协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助力,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在微时代,网络也成为了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家长群和家校路路通等社交平台的搭建为教师和家长全面而深入了解学生发展全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各类教育公众号和教育微博的开通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新近的教育政策,学生班级的活动照片、青少年的校园作品,乃至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心得等,取得互助互学,取长补短的作用。对家长来说,互联网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对教师来说,这为进行家校联系和信息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同时德育工作者也可以选择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在网络上对家长进行指导,与家长共同开展德育教育。

二、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环境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趋于复杂和多元传统德育内容是以政策性文件、教育法规和教科书等字面材料为载体,依托思想政治课堂、班会、校园广播、海报等形式有计划、有方向地展开,学生能够在相对有限的空间和集中的时间里按照既定的德育目标进行学习。网络的运用,改善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时代,中学的德育内容获取渠道更加丰富,其内容也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但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使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海量未经筛选的信息涌入青少年的思想领域,缺乏思辨能力的中学生容易被多元化的价值观所迷惑,进而对传统德育教育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影响主流思想和价值感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2.互联网环境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难以规范和监管传统德育媒体在教育渠道和内容上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通过传统德育方式渗透出的价值观引导作用更大。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利用虚拟网络平台自由地发表意见、陈述观点、宣泄情绪。社交网络化过程中附带的消极信息容易引发关于道德的负面舆论。这种消极信息一方面可以对社会现象起到监督作用,但同时也有可能让青少年过分聚焦负面信息,使德育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在虚拟网络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这对于充满好奇、喜欢刺激而又欠缺甄别能力的中学生而言,容易因盲目追随而导致个体的价值观偏离和行为失范,使网络空间成为德育工作难以监管的“盲区”。

3.互联网环境使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更趋难度和挑战社会价值体系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管理,以及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等都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近年来,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形式,如讨论、演讲、参观、考察、专题调查等,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各类活动逐步形成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成就意识等,中学德育育人的工作任务得以顺利开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微博、微信、腾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和各类游戏平台、网络直播平台不断侵入青少年的生活,影响到了青少年的道德理性认知,并由此改变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这不仅动摇了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而且使德育场所成为了网络垃圾信息的聚散地和交流地,无形中增加了德育工作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也对中学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创新

“互联网+”时代,对中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德育养成已不是单凭德育工作者常规和传统的管理方法就能实现。为了进一步拓宽中学德育渠道,实现中学生道德素养质的飞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努力解决网络德育存在的弊端,探索网络化德育发展的新路径。

1.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共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中学教育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德育的可控性和空间的集中性能够保证德育的有效推行。因此,中学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德育的主阵地———课堂和校园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深入人心,成为青少年思想的主旋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德育的内涵往往涉及各种抽象和科学的理论和思想,理解这些理念对于思维和心智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只有依托具体的现实问题,将德育具体化、形象化,青少年才可能理解和接受。然而,受时代客观条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传统德育工作者所能引用的当下案例并不多,很难做到与时俱进。进入“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丰富的原始德育素材,这些素材经过整合与创新,有效地和将各类时事和课程相结合,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抓住德育的主阵地,同时开发和创新多元化的德育内容和平台,巧妙地将传统德育和网络德育相融合,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将中学的道德教育实效最大化。

2.转变观念与加强监管并重中学德育涉及各种理论和思想观点,这些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抽象总结和推断。这对于处于特定时代的学生而言,理解这些观念的抽象性和科学性并不容易。因此,理论必须回归到具体的现实问题上,才能更加具体形象,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而在现实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所能引用的实例或情境并不多,加上思想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所引援的实例经常难以做到与时代同步。在移动互联微时代,德育工作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众多丰富的教学内容素材,引用各类时事,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见,移动互联时代海量信息和信息的即时性也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教学素材,这些原始素材经过德育工作者的发掘、整合与创新,便会成为德育的有用素材。试行心灵环保工程,依托现代科技为孩子打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避免学生接触可疑或不健康的网上内容,做好网络监管工作。引导孩子学会选择,进行上网引导。决定青少年网络言行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道德选择素养。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在辨析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在他们面对大量的咨询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时,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他们形成相应的判断辨析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其在面对具体现实问题时有科学理论指导,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我们无法像之前一样,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向学生输送思想价值观念,进行道德教育。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现与挖掘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网络环境中的各种现实的显性和隐性德育资源。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将正面的德育文化导入其中,创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以此来推动中学德育发展。基于这样的时代特点,我们既要以传统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和文化宣传,又要加强以文学、艺术、科技等为核心的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对互联网抱着敬而远之甚至视为洪水猛兽的戒备心态。主动学习,认识网络,利用网络,打开视野,创新思维,走在学生前面,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网络时代的终身德育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梁丕恒.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1(6).

[2]潘勇,谢晓花.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3]梁标.移动互联时代隐性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4).

[4]孙美玲.基于网络文化环境的中学德育创新实践[J].信息技术与教学,2017(9).

作者:周子超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