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外语教师教学理念与策略范文

外语教师教学理念与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外语教师教学理念与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外语教师教学理念与策略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策略研究因无法摆脱规定性的教学法的束缚而忽视具体情景,制定“标准教学模式”。后方法理论研究和发展为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外语教师在后方法时代拥有多重课堂角色,教师不只是知识灌输者也是课堂组织者、激励者、资源提供者、学习辅导者、观察者和形成性评估者等。而受到不同角色需求以及具体教学需要等影响,教师在进行多元角色转换时容易出现角色冲突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明晰英语教学理念,立足实际,通过积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外语学习环境,运用对话、沟通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互动,以激励为主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外语学习成效。

关键词: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外语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策略研究因无法摆脱规定性的教学法的束缚而忽视具体情景,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制定“标准教学模式”。后方法理论研究和发展为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从开放性、多元性的角度重新考虑外语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构建一个超越传统方法概念束缚的“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外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英语教学后方法时代通过对方法时代经验总结和分析,创新和充实了英语教学法的形式和内容,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思想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提升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自主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更加自主而有效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服务不同的教学需求。

一、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理念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通过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获得听说读写技能,从而能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能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促进思维发展。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帮助学生学习和发展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的任务,同时还要承担起利用英语课程的平台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任务。学习外语与母语习得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诸多的不同。应研究语言本质和学习外语的基本规律。神经语言学研究成果显示,一个人的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都受同样的大脑语言区域管辖,该区域的损伤或复原会影响到一个人所掌握的各种语言。每个人要充分感悟学习母语的经验,帮助我们认识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美国加州州立圣何塞大学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是“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在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背景下,提出10条外语教学理念和框架,包括了“学习机会最大化”“感知误配最小化”“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和“提升文化意识”,使教师能够在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特定情境和课堂技巧。我们可以在这10条外语教学理念和框架下总结分析外语教师教学任务。

二、后方法时代下外语教学策略

(一)创设语言环境后方法时代要求教师积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桎梏,从按部就班地将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式地传输给学生,转变为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其创设相应的语言学习环境,构建多元的外语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进入情境中,完成各种外语学习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对所学外语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使其成为外语课堂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通过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话题等积极模拟真实的外语交际情境,安排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对话交际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后方法时代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正确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进行标准规范的语言示范,并借助“做中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使其可以在亲身实践中完成口语练习、阅读学习、写作练习等,进而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外语学习成效[1]。例如外语教师须广泛涉猎包括英语母语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将文化差异融入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制造最大的学习机会,发展英语语言与交际能力。

(二)教师承担课堂多重角色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所扮演的课堂角色不只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习的指导者,大信息量的优质课件、网络作业的提交、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及评估平台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导。教师需要通过立足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从而依托外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与活动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点,使学生可以在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有效提高外语综合能力。在课堂内,教师不只是知识灌输者也是参与者、组织者、激励者、资源提供者、学习辅导者、观察者和形成性评估者等。课堂教学给学生最大化的学习机会,同时要避免教师主观意愿表达与学生理解的歧义,做到感知误配最小化。例如教学课堂需要教师来调整课堂进度和气氛,教师是一堂课演绎的导演,需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说不同的话语,演绎不同的角色,有知识传递者、学生代言者、传声筒等。且在不同场合,不同的语境,角色间还会灵活转变。教师话语常常令人回味深思,包含着许多不同含义:当教师用他自己的学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扮演了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当教师确认和解释学生回答的问题时,扮演的是学生代言者;当教师从学生的姿态、表情当中感受他们要说出来的话并表达出来时,教师是学生代言者角色;教师表扬回答问题学生,并告诉他大家也持同样的看法时,教师则为“传声筒”的角色。考虑具体话题和具体情境时,教师担任的话语角色就呈现比较灵活多变的状态。但教师课堂教学需要自己意志的参与,即使表面上是在陈述学生的话语,但其陈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三)实现师生共情在以往的“方法时代”中,教师占据着外语教学课堂的主导权,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命令和指导。身份的不对等使得师生之间难以形成高效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师生共情。而后方法时代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凸显出学生在外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有学者认为教师应当对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将学生的问题视作自己的问题,在关注学生外语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优化外语学习成效。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感受到和谐的氛围。比如说某教师本身非常喜爱英文诗歌,因此其在讲解的过程中,自身的情绪对学生有着真实的感染作用,而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同样也可以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构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形式,拉近学生与外语学习和语言使用之间的距离。又如某些学生的背诵能力较强,教师应通过网络英语平台和报刊杂志为他们挑选一些优质的英语学习素材,拓宽学生英语知识获取途径,激发学习兴趣。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把握学习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制定、实施正确的学习计划,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师生共情。

(四)负责学习性评价在长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习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多采用考试、小测验等方式跟踪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学习效果。但此种以“分数论英雄”的方式并不能够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进行全面评价,如果学生分数不高,还容易打击其学习积极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外语课堂教学中无需专门花时间展开学习评价,这样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终结性评价只能以分数总结的形式展示学生外语学习情况,难以真实、客观、动态地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后方法时代要求教师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中的表现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大赛成绩计入总成绩等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在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纠正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在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下,重点考量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外语知识技能、学生的感悟与创造能力等,进而在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可以使得教师始终高度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2]。

三、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冲突

(一)角色转换冲突长期以来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被概括成“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师将外语基础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只需严格依照教学大纲等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计划即可,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仿佛无关紧要。但在后方法时代,外语课堂教学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为主。这也要求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讨论协商等方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在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如果其难以及时根据自身角色进行行为调整,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势必会产生角色冲突情况。

(二)角色切换冲突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具有多重性,包括知识提供者、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等等,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教师往往需要在实际外语课堂教学中频繁切换自身课堂角色[3]。一旦外语教师在课堂角色自由切换中出现了停滞、不自然等情况,将会导致角色冲突的出现,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外语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对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随着外语教师课堂角色的逐渐多元化,有部分学者将外语教师定义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他者”,教师需要同客体世界、自身以及课堂内外中的他者展开对话,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对话当中。但由于语言示范、知识传递等语言因素以及心理沟通等非语言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外语教学环节,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难度,增大了角色冲突风险。

(三)角色期待冲突由于在后方法时代中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多元,因此其承受的期望也多种多样,一旦教师对理想角色的感悟同实际角色行为间产生差异,将会导致角色冲突的出现。比如说在现阶段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身兼多种课堂角色,包括教学指导者、设计者、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者等。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等现实因素的限制,使得教师经常面临课堂角色选择或是在其对规定角色持异议但不得不履行的情况下,便会出现角色冲突。虽然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学生仍然需要面临现实的升学、考试压力,因此师生对外语课堂教学的期望同后方法时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要求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冲突。

(四)角色需求冲突后方法时代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包括语言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等在内的众多学科理论逐渐融入到外语教学理念中,由此推动了外语教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实现外语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多学科相互交融下也比较容易导致外语教师课堂角色认知出现冲突。不仅如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使得外语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也逐渐现代化、多样化,而这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操作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技能,势必难以满足当前的外语教师课堂角色需求,而这也大大增加了角色冲突出现的可能性。

四、结语及讨论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除了是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和构建者,同时也是实践者,负责将各种成熟、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外语课堂教学中[4]。在引导、激励学生完成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能力、行为活动等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为了能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外语知识技能,并灵活运用,教师应当通过合理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依照角色需要灵活转换课堂角色。在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规范、标准的语言示范,帮助其顺利完成外语表述与综合实践,并不断激发其交流意愿。在立足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下,主动搭建相应的外语学习平台,结合学生具体表现为其提供直接专业指导的同时,对学生在学习外语并进行语言输出过程中积极评价,引导和带领学生积极完善自我认知。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至关重要的“重要他者”作用,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尊重和喜爱的榜样,以教师作为标杆开展外语学习活动。尽可能运用协商、对话的方式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互动下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积极正面的激励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师生关系为教育过程中心,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成效[5]。后方法时代师生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共情,才能有效获得良好的外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小波,胡建兵.关于“后方法时代”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广东蚕业,2017,51(6):55.

[2]郭燕玲.“学习中心法”:ESP的“后方法时代”[J].中国外语,2016,13(6):74-79.

[3]尚文真,郭燕玲.“后方法”时代ESP教师的角色和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111-115.

[4]王禧婷.超越方法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学“后方法时代”的意蕴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5(9):17-20.

[5]原昉.后方法时代外语有效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6):160-162

作者:孙天玥 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