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

《教育评论杂志》2015年第六期

一、微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交流的主体、媒介、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微传播时代的变革,其话语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受到冲击一方面,受教育者话语选择权的彰显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拥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控制着话语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话语的“听者”。在微传播时代,受教育者可以从网络快速而便捷地掌握更大量、更前沿和更及时的信息,从而获得充分的话语选择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信息优势大大削弱。此外,自由开放的微传播使多元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在网上相互激荡,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西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活动乘虚而入,教育者若不能对网上的信息进行严格地把关和过滤,教育者的话语控制力就会相应减弱。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话语表达权的彰显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在微传播时代,“传受合一”的特点使每个“微主体”都拥有话语表达权,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依靠“微媒介”制造和传播话语,自由平等地与教育者进行交互式的对话和交流,甚至可以对教育者的话语内容发出质疑和反抗的声音,一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输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受到严重冲击。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受到冲击一方面,海量碎片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丰富内容。“微媒介”使用简单便捷和成本低廉,赋予每个人运用其信息的权力,但由于缺乏严格的信息把关机制,网络上充斥着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此外,微博、微信“碎片化”的特征,突出论点且弱化论证,脱离完整语境,很容易误导信息接受者。此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因其客观理性分析的特点常常受到蔑视和冷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被淹没在了海量信息中。另一方面,“亚文化性”的“微内容”挑战宏大叙事的话语内容。微传播时代的“微内容”具有鲜明的“亚文化性”,其轻松活泼的内容、多元个性的表达、简洁明了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形象、反抗权威和消解大叙事的风格受到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欢迎。相比之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大多呈现宏大叙事、总体修辞、理论论证、规范诠释的特点,给人以严肃冰冷、抽象枯燥、疏离生活的感觉,不能很好地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很难被受教育者内化接受和外化践行,更谈不上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传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了。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输出方式受到冲击一方面,“红色意见领袖”匮乏,凸显传统话语手段乏力。在微传播时代,“微媒介”储存着“微主体”进行社会交往的人员名单。“微主体”接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社会交往对象所的信息。同时,“微主体”也深受自己信赖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常常会追随意见领袖的价值观念。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成为受教育者“微媒介”中的社会交往成员,甚至成为受教育者的“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有机会进入受教育者的接受选择范围,并被受教育者真心认同和接受。但目前,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并没有完全融入微传播时代成为“微主体”,甚至没有开通微博和微信,因此很难融入受教育者的交往世界,更不用说成为受教育者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小众部落”挑战组织权威话语输出方式。“小众部落”是众多“微主体”根据某种共同的属性,如兴趣爱好、利益、信仰而组成的网络社区。“微主体”“聚集在社群组织中,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产生归属感,最后变成社区及文化的认同。”[4]凯斯•桑斯坦指出,共同的架构和经验对异质的社会来说很有价值。而当我们有无数的选项可以选择时,我们常会放弃某些重要的社会价值。[5]“小众部落”的出现表明,社会成员多元的价值取向日益明显,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逐渐减弱。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组织权威进行话语输出的优势大大弱化。

二、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途径

微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一)话语建构: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微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这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交往中构成了开放、平等、自由的“主体—主体”的关系;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微传播时代的海量共享信息)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6]教育者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运用“微媒介”进行学习、娱乐、社交的习惯,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选择权和话语表达权。另一方面要引导受教育者理性选择和表达话语,对受教育者表达的非理性话语,要“疏”和“导”而非“堵”。教育者要坦诚相待地与受教育者创造和谐的交往关系,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话语,找出其思想症结,再利用“微媒介”即时便捷的交流功能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话语内容:整合“微资源”,贴近“微主体”微传播时代开放的海量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了丰富的“微资源”。“微资源”包括体现社会正能量的人物和事件,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网络名人的理性观点和智慧言论,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资讯、图片、视频、音频、文献材料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搜索、选择、整合“微资源”为我所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素材储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资源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要体现对微传播时代受教育者“个性化”“小众化”的关切,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握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多元需求,抓住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受教育者利益密切相关的学习、工作、日常管理服务等问题,引导其积极健康地生活、全面发展。

(三)话语表达:使用“微语言”,弘扬主旋律微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善于运用“微语言”。“微语言”形式多样,包括评论体、段子体、语录体等,其文体风格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简洁明了,深受广大受教育者的喜爱。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集成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等方式表达出来,很好地避免受教育者反感的大话、空话、套话式语言表达,极大地增强话语的立体感和时代感,引起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和思想共鸣。在运用“微语言”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避免因取悦受教育者的亚文化趣味而偏离主导价值方向,应该在话语内容和价值导向上弘扬主旋律,保持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在话语表达方式上,提倡多样化,将主流意识形态巧妙地嵌入活泼生动的“微语言”中,提升“微语言”的内涵和品位。

(四)话语载体:建立“微阵地”,培养“红色意见领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愿用、能用、善用“微媒介”进行话语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上网,开通微博、微信,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微媒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质,不断探索微传播时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其次,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微传播联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微传播联盟”依靠网上与网下载体的合力共建。以微博为例,在网上,通过整合构建以政府权威微博、传媒微博、社会名流微博、专家学者微博、学生组织微博等组成的微博联盟,充分利用微博转发、评论、私信等功能与“粉丝”交流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全天候、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在网下,可将网上被受教育者热捧和关注的“经典语录”“经典理论”“经典案例”定期进行归纳总结,编写成册,运用到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活动中,增强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后,培养“红色意见领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把自身锻造为“红色意见领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网络技术水平、亲切的交谈方式征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让有能力的受教育者参与、协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他们中培养“红色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和提升网络群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网络素质。

作者:黄静婧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